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755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月考

2017.12.

一、单项选择题(24×2=48分)

1、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

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3、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

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

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

4、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5、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

这反映出元代()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C.宣扬复兴昔日老庄之学   D.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社会根源

7、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

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

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8、“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书法B.绘画C.杂技D.戏曲

9、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0、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  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D.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11、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12、“率先提倡、实践‘师夷’之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

”材料所说的他是()

A.      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陈独秀

13、促进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的政治力量出现                                             B.民族危机不断出现

C.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                                          D.洋务运动的失败

14、“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谓西学,然不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提倡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运用西学,维新变法  D.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15、“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16、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7、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

“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8、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两次谈话都()

A.完成了拨乱反正B.打破了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深化了体制改革

19、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五大”(1997年)五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 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 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 报告中“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0、如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

“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2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l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22、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

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23、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振兴清王朝       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

24、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

其中,古代希腊先哲和中国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二、材料解析题(52分)

25、(2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五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4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

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

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6分)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分)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简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7分)

 

(5)依据材料五,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4分)

 

26、(12分)材料:

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地位。

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

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