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407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docx

七年级期中复习师

个性化学案

学生姓名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初语

授课教师

日期

2019年

时段

核心内容

期中复习

课型

教学目标

巩固落实课内基础知识;完成课外记叙文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积累文言词汇。

重、难点

巩固落实课内基础知识;完成课外记叙文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积累文言词汇。

1、掌握第1至11课课文下方的注释。

1.《春》

朗润:

明亮滋润。

朗,明亮。

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yùnniàng:

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yùn:

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2.《济南的冬天》

响晴:

晴朗无云。

髻jì:

原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比喻树尖上的积雪如发髻一般。

3.《雨的四季》

花苞:

这里指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静谧mì:

安静。

谧,安宁,平静。

高邈miǎo:

高而远。

邈,遥远。

莅lì临:

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莅,到。

造访:

拜访。

多用于书面。

吝啬lìnsè: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xī淅沥lì沥: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

咄咄duō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畦qí:

由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4.《古代诗歌四首》

临:

到达,登上。

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澹澹(dàn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

耸立。

竦,通耸,高。

星汉:

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

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杨花:

柳絮。

子规:

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龙标: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

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

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残夜:

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昏鸦: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5.《秋天的怀念》

北海:

这里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憔悴qiáo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仿膳shàn:

这里指北海公园内的一个饭庄,以制作宫廷菜而闻名。

6.《散步》

7.《散文诗二首》

匿nì笑:

偷偷地笑。

花瑞: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菡萏hàndàn:

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

攲斜qī:

倾斜,歪斜。

攲,倾斜。

8.《世说新语》二则(略)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确凿:

确实。

轻捷:

轻快。

攒cuán:

凑在一块儿。

敛liǎn:

收拢。

人迹罕hǎn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宿儒: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后窍:

肛门。

拥肿:

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

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机关:

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系jì:

打结,栓。

消释:

消解。

同义词:

消除、溶解。

蝉蜕:

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同窗:

同在一个窗下念书的人。

同义词:

同学、学友。

拗ǎo:

弯曲,弯转。

10.《再塑生命的人》

不求甚解:

语出晋·陶潜选自《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簇:

丛集、聚集。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

完、尽。

11.《论语》十二章(略)

二、背、默文言文及八首古诗词。

三、《朝花夕拾》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体裁)集,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旧事重题》,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2、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

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4、《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

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同一门的邻居,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5、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中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

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苗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阿长买的。

9、“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

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

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

“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

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大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10、在《朝花夕拾》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1、鲁迅本人说《范爱农》一篇写法较差,是不是较差?

差在哪里?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范爱农》一篇写法比较差,这是有道理的。

这一篇虚构过多,结构有点松散,因此他本人不大满意。

1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出自《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3、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作文

会写一件事(回想一下写事记叙文的几个注意点)。

会写一个人(回想一下写人记叙文的几个注意点)。

期中检测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

A.直截了当(jié)生死攸关(yōu)B.锲(qiè)而不舍诲人不倦(huǐ)

C.情不自禁(jīn)浑身解数(jiě)D.乘虚而入(chéng)汹涌澎湃(b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C

A.慷慨激昂顶礼模拜B.谈笑风声刻不容缓

C.花团锦簇毫不逊色D.望而却步顾明思义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D

A.气息相通川流不息B.瓜熟蒂落熟能生巧

C.滔滔不绝绝处逢生D.迫不及待从容不迫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正确的一组是()(2分)C

(1)今天早晨,我看到学校的公告栏里贴了一张寻物。

(2)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细细消化。

(3)三峡水库蓄水后,人们看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

(4)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我们珍惜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A.启示品尝景观激励B.启事品尝景致激发

C.启事咀嚼景观激发D.启示咀嚼景致激励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

A.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名闻遐迩。

B.这个旅游景点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C.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可谓巧夺天工。

D.遇到问题,老李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C

A.枫叶红,丹桂香,秋天的苏州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能否杜绝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微信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D.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7.将下列句子整理成条理清晰的语段,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C

①云开雾散之后,凭栏眺望,武夷的山水尽收眼底。

②天游峰海拔4100米,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

③当雨过天晴、晨曦微露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欣赏云海奇观,有时还可以看到奇妙的“佛光”。

④它位于武夷山中部,峭壁千寻,高耸于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

⑤因为游客登峰巅、观云海,犹如遨游天宫,所以这座山名曰“天游”o

A.③①②⑤④     B.⑤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⑤    D.②③④⑤①

8.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2分)B

A.到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出发前,父亲却突然要求“我”将《鉴略》里的语句背出来。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用意。

B.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C.《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病危时提醒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所以“我”至今都很感谢衍太太。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

9.宋桦想从下列名言警句中选一句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虚心好学,最不合适的一句是(  )(2分)B

A.满招损,谦受益。

         B.言必信,行必果。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10.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B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

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

它代表了个人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

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

截止到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共3.76亿,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27%。

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

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材料三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短小、真实、即时、方便”是微博的主要特点。

B.材料二中“人人都有麦克风”是指普通人都可以在微博上自由发表各种言论。

C.材料三中这幅漫画的寓意为:

微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具有强大的舆论力量。

D.微博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11.默写古诗文名句。

(8分)

(1),,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乡菊

(3),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

 (5)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6)回乐峰前沙似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2分)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12-13题。

(5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2.《瓯北诗话》评价李白此诗“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请写出诗中写到的五个地名。

(2分)

峨眉山清溪平羌(江)三峡渝州

13.“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的“君”,有人认为是指“友人”,也有人认为是指“明月”,你觉得哪种理解更好?

为什么?

(3分)

阅读《论语》中的章节,完成14-16题。

(11分)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4.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填序号)(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

()C

《古代汉语词典》中“谋”的部分义项:

A.谋求,营求B.计谋,计策C.谋划,出主意

(2)于我如浮云。

()B

《古代汉语词典》中“于”的部分义项:

A.介词,在B.介词,对于C.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因为别人不了解我而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认为孔子的哪个弟子最能体会这样的快乐?

请阐明你的理由。

(3分)

颜回,吃简单的饭菜,住在简陋的小巷,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阅读《望月亮》一文,完成17-21题。

(16分)

望月亮

茂戈

①从西藏复员回家,见到父母,父亲打量我好半天,“嘿嘿”一笑:

“当了五年兵,黑成这个样子了。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父亲又若有所思地说:

“你妈再也不用每晚望月亮了。

②我的心一哆嗦。

五年前,我当兵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

“你到西藏当兵,那个地方很高吧?

”那时会写点诗的我难掩进藏当兵的喜悦,说:

“是的,我会摸到妈妈您望见的月亮……”

③母亲一听这话,本能地望向月亮,眼里充满忧郁:

“啊----这么高啊!

④自从我离开了家,母亲就养成了每晚望月亮的习惯。

我所在的西藏边防连队海拔4200多米,对于母亲来说,那是她无法想象的高度。

每天晚上,她只能望着我临走时对她说的“月亮”,想象我所在的高度。

也许,她还会想象我在这个高度的生活、工作和训练……

⑤远远地,我一眼就看见母亲站在家门口的老槐树下,用目光迎接着我,像当年送我到西藏当兵一样。

五年了,老槐树还是我离家时的模样,而树下的母亲,头发却白了许多。

“二娃。

”母亲眼里噙满泪水一把抓住我的手絮叨起来:

“黑了,咋这么瘦喽?

⑥下士期满,我想晋选中士,但因为左腿患了风湿病,我在军事考核中没能发挥出最好水平……我嗫嚅着,半天没说出话,母亲像看透了我的心事,微微一笑,淡淡地说:

“回来就好。

”就像小时候在外疯玩了一天后,母亲慈爱地唤我回家的声音。

⑦大哥也回来了。

我当兵时,大哥正在读大四,大学毕业后的他在县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

好几次,大哥说要把父母接到县城去享福。

母亲去了一次,第三天就回来了。

母亲和大哥说:

“城里高楼大厦,灯光太亮,晚上连月亮也看不见……”

⑧晚饭后,大哥和我出去散步。

大哥对我说,上个月母亲六十大寿,从不提要求的母亲却执意要求大哥陪她去一趟峨眉山。

孝顺的大哥自然放下手里的工作,专门请假一周,陪母亲登上了峨眉山金顶。

⑨母亲是听一位村里人绘声绘色讲述到峨眉山的经历后决定去的。

路上,母亲一再问大哥:

“峨眉山金顶是不是有3099米?

”大哥告诉我说,当时他以为母亲去峨眉山是想去看风光。

⑩在雷坪洞等索道车时,母亲就有高原反应了,她不停地揉着自己的太阳穴,脸色有些发白。

一旁的大哥担心地说:

“您身体受不了,别上金顶了。

”母亲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说:

“我一定要上金顶去看看。

⑪大哥拗不过母亲。

大哥说,那天日光很好,站在金顶向四周看去,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峰都在金顶之下,云遮雾绕,很是壮观。

然而,母亲并不怎么看风景,只是站在金顶上,默默地望着半空,像在感受着什么。

⑫大哥让母亲去上香,母亲轻轻地摇了摇头.大哥很是诧异,他以为母亲坚持要上金顶,是来祈福的。

现在母亲既不看风景,又不烧香拜佛,那她上金顶来干什么?

  ⑬母亲的高原反应更加厉害了,大哥再一次要求母亲下山。

  ⑭母亲突然流下了泪水,喃喃地说:

“我在3099米都受不了,二娃待的地方比这还要高出一千多米,他是怎么过的呀!

                (《解放军报》)2018年9月19日,有删改)

17.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请简要概括。

(2分)

“我”去西藏当兵后,母亲养成了望月亮的习惯。

母亲为了解高原的高度,让大哥带她去峨眉山金顶上。

18.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②自然段中“我的心一哆嗦”这句话的理解。

(4分)

“我”震撼和感动,听父亲的话才知道,“我”当兵后,母亲5年来每晚望月亮;“我”很内疚,因为当兵的时候说了句够得着月亮,而让母亲养成了望月亮的习惯,并担忧了5年。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与上文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相比较,它们的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当一切都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都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慈母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20.作者写从不提要求的母亲却执意要求大哥赔她去一趟峨眉山,有什么用意?

(4分)

母亲为了体会在高原地区当兵的“我”的生活感受而去登峨眉山,并且不顾高原反应而登上金顶,更好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牵挂、怜爱之情。

21.文章为什么以“望月亮”为题?

(3分)

望月亮是全文的线索;是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关爱之情都寄托在望月亮上;月亮的澄澈、宁静,就像母亲无私的爱一样。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22.作文。

(40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急切盼望着的事情吧。

请以“盼望着,盼望着”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要有真情实感;

    ②不得抄袭、套作;

③不少于500字;

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画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