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740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docx

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

2018-2019学年期末学业质量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答在试卷、草稿纸等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4分)

严冬不xiāo()索,何以见阳春。

冬天是冷俊中yùn()育希望的季节,冬天是冷静中充实知识的季节。

寒假里,我们何不找几个同学,在切磋学艺、陶yě()情操中,迎接充满希望的春天?

⑴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⑵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改为▲。

(1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季羡林先生的短文《成功》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B.据《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测算,按照未来五年1亿人城镇化计算,如果70%的家庭人口在城镇购房,每年以新市民为主体的购房需求可达4.6亿平方米。

C.兴化四牌楼的光辉成就,是源自合乎科学原理的精妙设计?

还是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

D.自然美有两种:

“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二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

B.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秋风中叶子簌簌而落,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4.请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

①往者不可谏,▲。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西北望,射天狼。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⑤古人常常因人因事而“夜不成寐”。

《关雎》一诗中描写男子因追求不到心中爱慕的姑娘而难以成眠这一细节的诗句是: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句表达杜甫因忧国忧民而难以入睡。

5.名著阅读。

(6分)

(1)《格列佛游记》作者是▲(国名)作家▲(人名)。

(2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行的神行太保戴宗,善盗的鼓上蚤时迁和善射的小李广花荣,是《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

B.《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

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C.《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写的是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却借来假扇;第二次写的是孙悟空借到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写的的是孙悟空请来天神,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写得真是曲折精彩。

D.《汤姆·索亚历险记》“当‘海盗’去”片段中,汤姆先想当大酋长,然后想当兵士,最后为了更“花哨”些,觉得还是当海盗好。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员一个个依次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这完全要看横杆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形而定。

有时候皇帝和首相各拿

着木棍的一头。

有时候也由首相一个人拿着木棍。

谁表演得最敏捷,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就赏赐给他一根蓝丝线。

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他们都把这些丝线缠两道围在腰间。

你可以看到朝廷里的大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用这种腰带作装饰的。

请问:

以上片段是格列佛游历到哪个国家看到的游戏?

叙写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在九年级我们学习了“气象物候”和“广告”专题,请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诗歌中的物候】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有时用到气象物候知识,下面两句诗中都有白雪的意象,但季节和地点都不同,请根据气象物候的有关知识,指出“五月天山雪”和“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主要原因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原因:

▲(2分)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①八月即飞雪。

原因:

▲(2分)

注:

①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我国西北的新疆。

【关注旅游中的物候】

青岛的夏季正是避暑的好地方。

2016年的暑假,家住兴化的你邀请新疆的朋友小张前往青岛海边避暑,你与他结伴而行。

两天后的傍晚,你们下榻海边旅店,漫步海滩,海滩上却随处可见游客随手扔下的生活垃圾。

(1)找出上段中有语病的一句,并修改。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拟写一句保护蓝天碧海的公益广告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1分)

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疆夏季气温特别高,小张不明白夏季的青岛为什么非常凉爽。

请你用所学的物候知识向他解释其中的主要原因。

(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第7题。

(6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7.⑴阅读《蜀相》,联系已学课文《茅屋为秋风所歌》,下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前者是一首七言律诗,后者是一首歌行体诗;前者咏史怀古,后者叙写现实生活,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B.前者的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后者的开篇两句,起势迅猛。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犹如秋风咆哮,让诗人焦急万分。

C.前者的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济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的忠诚;其尾联中的“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D.两首诗表达方式多样,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⑵请精选合适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分)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

司马③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

“君未知战。

勍⑥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⑧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

宋襄公,名兹父。

②济:

渡河③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④重伤:

再次杀伤⑤二毛:

头发斑白的敌人,指老人。

⑥勍(qíng)敌:

强敌。

勍:

强而有力。

⑦胡耈(gǒu):

很老的人。

⑧服:

屈服⑨儳(chán):

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

③公伤股,门官歼焉。

(▲)④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B.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9.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登轼而望之 。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译文:

11.战争的胜负与国君往往有着直接关系,请比较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在临阵表现上的不同。

(2分)

鲁庄公:

宋襄公:

(三)阅读《时间去哪儿了》,完成12—14题。

(10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

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

能渐渐完善。

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

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

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

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

了。

⑥其次,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