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284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docx

探索家庭教育的内涵

探索家庭教育的內涵

蔡秋雄

彰化縣潭墘國小教師兼教導主任

t0003mark@.tw

隨著社會的進化,生活型態已由農業進入工商業時代,我國近年來也在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下,社會結構逐漸轉型、改變,家庭的組成、型態與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

家庭已經無法滿足家庭成員的各種需求,因而衍生出我們尚難掌握到的家庭教育諸多問題及解決之道。

以下我們試著從價值觀、家庭發展的縱向面及橫向面,以及學校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所知覺到的家庭教育來分析當前家庭教育應有的內涵。

1、價值觀與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許多人格、觀念的養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礎。

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係的第一個社會世界,人生早期在與父母的人際互動中,也承受了來自父母的教導,就在這教導中傳遞著有形及無形的價值觀。

而個人在家庭中所形成的個人家庭價值觀將會影響日後與他人的關係。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即強調家庭對個人的重要性,亦重視個人對家庭的依附與義務關係,對生於此文化意識下的人類群體而言,家庭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裡,家庭是一個集政治、經濟、保護、教育、宗教、娛樂、情愛、生育等功能於一身的獨立體,而這些功能均圍繞著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為何?

我們除了知道它的應然,是透過家中父母及群落的族長傳遞外,至於它的所以然為何,我們並沒有清楚地掌握著,實有必要將它具體化呈現出來。

終究需要讓傳遞這些價值的現代父母應該清楚地自我覺察:

到底我在做什麼?

我傳遞的是什麼價值?

這些價值有意義嗎?

近來家庭快速核心化後,家庭已無法全方位承擔所有的價值傳承,這是無奈,抑或是推諉,不得而知。

但可確知的,家庭終究已被家庭外的機構或團體介入了,這些機構或團體承擔了家庭原有的部分任務,而使得家庭的價值體系產生變化,尤其學校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大,家庭、學校如何既合作又競爭,成了當今重要議題。

未來我們的家庭究竟會如何?

家庭制度會消失或還是繼續存在?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家庭內的人際關係而已,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功能平衡事件,家庭原先的價值與功能幾乎大半均可以由其他機構來取代。

這種現象給了我們二個思考方向:

1.家庭還能傳遞哪些必要的價值?

有所變,亦有所不變,家庭價值中哪些是不變的?

哪些是變的?

如何強化不變家庭價值觀?

又如何調適改變的家庭價值觀?

2.隨著家庭教育法的立法通過,顯示家庭門戶即將大開,這說明著家務事已漸漸「人人可管」,家庭教育的重點已不再只是親職或夫妻,且教子也已不能再照自己意思為所欲為了。

從此,家庭教育已進入公領域的時代,到底教育責任誰要來負責呢?

家庭教育法如何執行?

目標何在?

課程如何設計?

怎樣實施?

…..在在顯現,現況中的家庭教育相關人員,所面臨的挑戰及責任之重大。

以下先從價值觀的概念、種類及層級說明究價值觀的本質。

之後,再進入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相關議題之論述。

(一)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是指引個人行為的心理思維,人類依此而行動,因此它是一種信念。

它也是一種理想,因為依此個體才能思考他認為重要的事。

Arcuss等人引述Daniels的說法,價值觀概念是一種”心理規範”的概念。

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特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準化的態度(如何評價這個世界)”的一種概念(Arcuss,Schvaneveldt,&Moss,1993)。

價值觀包含了兩個要素,即評價與經驗。

所謂評價是指,知道事件的某些狀態是好的、值得做的(或不好的、不值得的)。

而經驗是指,體驗到事件,並了解事物的狀態,將有助於區辯人我之間的差異。

例如:

有人說:

家庭教育是一件有用的事,因為它可以促進家人和諧相處或者避免家庭暴力事件。

前半段是評價,後半段則是自己所經驗到的。

(二)價值觀的種類

正如前面所說的,價值觀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特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準化的態度的一種概念,也就是說人類依此來評價這個世界。

因此,每個人所持有的觀點及其所處的立場各不相同,當然建構出來的價值觀就不盡相同。

這裡我們所關心的價值觀種類必須是關係於家庭教育的,是與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主體有關的。

以下謹討論道德、文化、宗教及個人等四種價值觀。

1.道德價值觀

一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在面臨日益惡化的社會犯罪及校園安全憂慮後,也開始認真地檢討已被封存許久的道德價值議題了,他們希望透過大力的提倡道德知識,以喚起自制、憐憫、責任、勇氣、誠實、忠誠、信心….等道德的價值觀。

一九九三年曾任美國教育部長的Bennet出版了「道德經」一書,連續十七週名列暢銷書排行的前矛,書中反映出美國人面對惡質的社會現況,終於體驗出道德價值的重要性了。

我國本來就是注重道德價值的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典籍,像課子隨筆鈔,就輯錄了上百千篇的庭訓、誡子、家戒等家庭道德價值觀,洋洋灑灑地傳遞著人類美好的、善良的行為典範。

當然,以現今家庭教育的立場,我們將有許多機會討論道德危機的議題,例如:

對婦女及兒童的暴力、種族歧視、對同性戀的排斥,以及原住民的待遇,全包含在道德危機之中,這些道德價值議題明顯地與家庭教育有關聯。

2.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人類活動所留下來的東西,可能是具體的東西,也可能是種意識型態的哲學(鄧志平,民85)。

在此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價值觀是屬於後者,也就是說,文化價值觀是指影響個人思考、行為及認知現實世界的文化假設。

不過在現實世界中,文化假設並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才成為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個有關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看法,第一是,所有的文化都和主要的理想及巨大的恐懼有關;一般而言,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道德原則的意義與目的是在幫助主要理想的達成(例如,獲得平等或家族的延續),及避免巨大的恐懼(例如,避免剝削或自主權的喪失);第二,因為文化不是停滯不動的,在文化內部裡,理想及恐懼之間可能存有衝突,這些衝突中的某些部份將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Arcussetal,1993)。

現今的家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更必須敏銳覺察到這些差異性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最明顯之處乃在於人際溝通上。

文化價值觀就像是個人戴著的一副特有的眼鏡,來看待身旁的所有人事物。

因為這副眼鏡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打造的,所以每個人看待人事物的方式當然就有所差異,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如果少了對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覺察,首當其衝的就是人際間的溝通問題。

3.宗教價值觀

JohnNaisbitt在他的「二千年大趨勢」一書中,強調在未來數年裡,宗教信仰活動將會持續吸引全球世人的注意。

在台灣,傅佩榮(民82)指出:

「根據民國八十二年的統計,台灣的宗教場所,包括寺廟、教堂、神壇等,多達一萬七千餘處。

足見『宗教現象』,在台灣十分蓬勃。

」而瞿海源(民74)亦指出:

「根據估計,全世界目前無宗教信仰者及無神論者只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在國內二十歲以上的人口中亦只有百分之九的人不信任何宗教。

」也就是說,宗教信仰的人口,遠多於沒有宗教信仰者。

世界各地亦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的確對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猶太教家庭中,仍保存著每週一次以特別餐點及點蠟燭儀式,來表示對神的景仰。

而印度移民更以家庭式的宗教活動充分表現家庭的重視宗教。

Acurss等人引述Thernten(1985)強調,宗教機構和價值在過去的社會中,對家庭生活有顯著效果,在今天也是家庭結構和關係的重要因素;同時家庭生活也影響宗教,教會對於家庭變化也有的不同的調整了;另外,宗教及家庭已被視為是維持及強化基本社會價值的正面角色,它們的份量是同等重要的(Arcussetal,1993)。

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的確佔有一席之地,例如西方基督徒家庭及東方的佛化家庭,均自有一套完善的治家之價值觀。

基督徒的家庭禮拜模式或是佛化家庭應對進退充分表現出慈愛、忍耐、誠實、勤勞、節儉、知足….等家庭教育的核心標的。

當然,各種宗教有其特有的信仰,家庭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敏感地去覺察出這些不同的宗教價值及其帶給家庭不同的影響。

4.個人價值觀

有個人價值觀,當然就有所謂的公眾價值觀,例如利他、愛人、仁慈、富同情心、毫不自私及幫助別人。

就好比說是小我對大我一樣,個人價值觀實際上祇對個人做探討,強調做了那些事是對我個人好,而不強調它是對大眾有利的,所以整體而言,個人道德觀是「尊重自己」。

但是,在我們傳統禮教社會裡,我們的老祖宗清楚地告訴我們,一旦大我與小我有所衝突時,自應以大我為優先考量,這是古今中外應然的事實。

然而,從東西方的相關實徵研究可以清楚看到,一般人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了,這是極度工業化之後必然的現象,是擋不住的潮流。

我們不能因為要捍衛公眾價值而防堵個人價值觀的高漲;相反的,我們該當思考公眾價值與個人價值共存及共榮的發展方向。

現今的家庭教育重點,應以了解價值觀的所以然為主,而不應只侷限於傳統「家教」的應然之推廣而已,應該從協助個人了解自己的個人價值觀開始,並學習尊重別人的價值觀,進而分辨公眾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個人及家庭的意義。

(三)價值觀的層級

如前所述,因為觀點、角度或立場的不同,所建構出的價值觀也不同。

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社會中,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層級的組織或機構,這些組織或機構因為現代化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大系統,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特質。

而除了家庭具有價值觀之外,其他組織包括所有的文化團體、宗教、社區、事業機構、政府機關和家庭生活教育研究及實務的領域中……等等,也當然具有其特定的價值觀。

不管這些價值是潛在的或是顯著的。

在民主自由的時代裡,各層級之間價值觀發生衝突是極為可能的,這些衝突可能是個人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家庭、教會或社會的價值觀相衝突,也可能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價值觀與其他領域如機構、社團或學校的價值觀相衝突。

面對這些層級間的價值衝突,我們該當思考兩件事:

第一、如何透過家庭教育協助個體、家庭或其他組織面對這些衝突,並促使個體、家庭或其他組織學會平衡與調適。

第二、如何能在兼容並包,顧全大局下,對於大眾有利的價值觀投入更多的關心與努力。

(四)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角色

家庭生活教育於廿世紀初,在北美地區開始發展開來,當時是為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因為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不適當的反應,致使社會明顯地失去對家庭成員的控制,尤其是小孩及青少年(Arcus&Daniels,1993)。

而當初的人們想法極盡單純,他們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很簡單地說服人們去做些「正確事情」而避開做錯誤的事情,然後「家庭問題就會減少、離婚率將會下降、孩子將受到較好的照護,如此一來家庭機制就得以保存」。

而價值觀--正確事情,在家庭生活教育一起步的當下,就成了這領域的一部份了。

但是,縱覽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發展史,可以發現價值觀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甚至長久以來家庭生活教育者一直無法確定價值觀是否屬於家庭教育,他們也一直無法釐清一些問題:

要教什麼?

何時教?

如何教(Arcus&Daniels,1993)?

直到1968年家庭生活教育國家委員會(TheNationalCommissiononFamilyLifeEducation)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應該可以協助社會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進而幫助青少年釐清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擴展隱藏於價值結構背後的思想,價值觀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終於有了清楚了立場(Arcus&Daniels,1993)。

之後,美國全國家庭關係協會(theNationalCouncilonFamilyRelations,簡稱NCFR),在197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

在家庭教育中應強調個人主體性及家庭責任的重要性,且課程方案的設計,應該能夠敏感覺察出這領域既有的不同道德觀點。

八○至九○年代NCFR更發展且修定出「生命歷程家庭生活教育架構」(FrameworkforLife-SpanFamilyEducations),將倫理議題訂成為家庭生活教育的九大主題之一(Arcus,1987;1992;Arcuss,Schvaneveldt,&Moss,1993;Bredehoft,1997;2001),至此終於讓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居於重要的地位。

台灣地區,陳舜文(1999)為了了解台灣地區現代家庭價值觀,曾就中央研究院第二期第五次「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問卷內容中的「文化價值組」二個分量表:

「孝道價值量表」及「基本家庭價值量表」中的20個家庭價值觀項目,合併進行因素分析之研究,結果獲得情感及規範二個主要因素。

有關台灣現代家庭價值觀量表因素結構如表一。

情感因素代表著人們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而規範因素代表著家庭組織對於個人行為的要求。

陳舜文針對這兩項因素再與受試者年齡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結果呈顯著差異,情感因素與受試者年齡成負相關,而規範因素與受試者年齡成正相關,也就是說年輕者較年長者重視情感因素,而年長者較年輕者重視規範因素。

 

表一:

台灣現代家庭價值觀量表因素結構

情感因素規範因素

家人感情好.88

教導子女(兒童教養主要是家庭的責任).87

父母之間的感情對孩子的影響.77

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存感激.76

父母去世,不管住得多遠,都親自奔喪.73

家庭幫助個人的成長.72

無論父母對你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們.67

奉養父母使他們生活更舒適.65

盡量維持住一個婚姻.55

賺足夠的錢養家.47

為了傳宗接代,至少生一個兒子.81

放棄個人的志向,達成父母的心願.76

做些讓家族感到光彩的事.68

為了顧及父母的面子,為他們說些好話.61

結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60

替父母還債.56

為了子女,無論如何不應離婚.52

子女還小時,母親不要出外工作.50

結婚成立一個家庭.46

信度係數.91.83

總變異數解釋量35﹪29﹪

因素間相關值r=.61

資料來源:

陳舜文,1999,4,頁214。

廿一世紀台灣地區的家庭價值觀正在改變中,雖然新一代價值觀趨向於個人價值觀,然而對於傳統的價值觀並不是全盤遺棄,仍有所沿用(王叢桂,2002;江朝貴,2000;吳明清,1984;邱奕嫻,1999;林廷宗,1992;林麗利,1983;周麗端,1998;黃光國,1995;康曉蓉,1998;莫藜黎、王行,1996;謝秀芬,1997;蕭玉玲,2001),這一點和國外的研究(Garner&Stein,1998;Lawler,1995)呈現一致的現象。

年輕一代對於情感支持的需求並未減低,家庭仍然需要繼續傳承教育好子女的親職責任、夫妻情感鞏固的重要性、善待父母的孝道、心存感激的養育之情、互相照顧、彼此尊重的人際觀念……等家庭價值觀。

而在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為子女犧牲及照養父母……等規範因素上,東西兩地則呈現漸不被重視的狀況。

而大陸學者肖平(1999)對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係變化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九○年代社會轉型的確對傳統家庭觀念產生重大衝擊,雖然婚戀觀念加劇改變中,傳統孝悌觀念也逐漸淡化,但是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子女並未忘記對家庭和長輩的基本義務,新一代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明確的家庭責任的意識。

華人家庭價值觀在當代文化變遷當中仍是有所變也有所不變的,而這些變與不變是需要透過家庭教育來了解並以教育方式介入的,正如肖平(1999)所指出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文化變遷帶來的動盪中產生的價值錯位和無所適從的盲目性,是需要社會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來加以調整。

Gusfield從社會價值變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並非截然二元對立(引自陳舜文,1999,頁206)。

陳舜文(1999)更認為,工業化及西化的時代潮流,雖然會在華人的生活世界中建構出許多的新制度和新觀念,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仍然可以透過華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和互動行為,與新的制度和觀念同時並存的,揉合成新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心理作用,心理運作屬於個體,不同個體當然具不同的價值觀,且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教育上對價值觀的型塑就更形重要。

如何透過有形的教育活動,去協助個體建構出無形的內在價值觀,將是教育者必須慎思明辨之處。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需要鮮明可見的。

顯現的課程背後通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課程,這些看不到的潛在課程所建構出來的價值觀,是我們不易覺察到,但影響力卻是巨大的。

因此,當我們在此討論種種家庭價值觀議題的同時,我們應放多一點心思在那些看不到的潛在價值觀上。

價值觀影響著信念,信念產生某種態度,而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行為,當然行為反過來可能又影響著前面三者。

這是一種循環式的互動影響,而價值觀的確是一個人態度及行為模式的核心。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所傳遞的價值觀到底如何,實為當下研究家庭教育相關議題時,所先必須探討及關切的。

不管家庭或學校、父母或老師,其實有意無意一直在傳遞著一個價值體系,我們在傳遞著哪些家庭的價值觀呢?

2、縱向面的家庭教育內涵

從家庭發展的縱剖面切入,我們可以發現家庭就像人的一生一樣,需要經過幼年、青少年、成年、老年等階段發展,每個階段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上所面對的問題,都存在著不同的面貌。

生活於其間的個體,自然必須隨著家庭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著不一樣的發展任務及挑戰,直到家庭隨著子女成家離開、配偶死亡,這個家庭終告滅亡結束,這就是所謂的家庭生命週期。

由Sorokin於1930年代首先提出四階段家庭生命週期,之後,被大量引用修改,直至1960年代Duvall修改為八階段架構之後,似乎定型且也最常被採用。

國內學者謝秀芬(民86)參照我國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而加以修改為七階段架構,包括婚姻調整期、養育學齡前子女期、有學齡兒童期、有青少年子女期、子女準備離家期、第二次蜜月期及孤寂期。

各階段時間及職務重心如圖三所示。

 

 

圖3.我國家庭週期與職務(資料來源:

謝秀芬,民87,頁35)

依此家庭生命週期之發展,各階段有其家庭必須學習之職務。

綜合謝秀芬(民87)及林淑玲(民92)所提出之家庭生命週期之任務發展,分述如下。

這些階段任務即是家庭教育規劃之重要指標。

(一)婚姻調整階段

適應婚姻生活、認識並適應姻親關係、決定是否生育子女或準備生育子女,以及決定住的問題。

(二)養育學齡前子女階段

調整夫妻關係、適應夫妻角色之外新增加的父母角色、教導兒童新的技能、改變作息以適應子女成長需求,以及工作與家庭之時間分配。

(三)有學齡兒童階段

學習接納子女的特質並提供其做最佳發展所需之資源、參與子女之學習、關心學校與家庭關係之發展、調整親子關係,準備迎接第二個子女加入家庭,以及維繫婚姻親密情感。

(四)家有青少年階段

學習接納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心理與社會關係的變化,學會與子女之間界線的清楚劃分,以及協助子女之自我認同並獲取獨立生活所需之能力。

(五)子女準備離家階段

調整子女即將離家之親子依附關係、接受原生家庭父母年邁體衰之事實,並提供必要之照顧,以及學習接受並與子女之異性伴侶相處。

(六)第二次蜜月階段

重建父母關係為夫妻關係、重新定義婚姻生活對夫妻和個人的意義、發展新的溝通模式,以及學習準備退休生活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七)孤寂階段

處理痛苦情緒的衝擊、面對獨居的事實並加以適應、尋求並發現新的生活意義,以及接受「老人」之認同。

上述七階段的家庭任務,並非完全相銜接,而是互有重疊性,且每個階段的發展,都要與上一個階段緊密連結;每階段都需要以上一個階段的發展為基礎,才能順利完成各階段的任務。

當然,各個階段雖然是其下一階段的基礎,但並不代表下一階段發展成功,前一階段就會停止或功成身退,例如婚姻關係,從一結婚建立家庭之後,即展開永無止境的發展,伴隨著往後各個階段的風風雨雨的發展,婚姻關係也隨之起伏變化,永不止息地直到孤寂、直到死亡,終致家庭消失,完成家庭生命週期。

3、橫向面的家庭教育內涵

「家庭教育法」的通過與實施,已將家庭教育推到公領域的境界,顯示政府對於家庭的重視。

如何建構出一個適合孩子整體生活經驗養成的家庭教育,將是一個助長廿一世紀我國孩童優勢成長的利基。

然而,快速進步的潮流似乎也讓台灣的孩童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不利環境,根據廖永靜(民89)提出,現階段台灣應特別注意的家庭問題包括:

1.未成年子女的單親家庭2.獨居老人3.漸趨薄弱的養兒育女觀念4.雙薪家庭隱藏的婚姻衝突5.漸強的「為追求自我,放棄婚姻也是沒辦法的事」。

這些問題暴露出一般性家庭教育可能的「盲點」,這些「盲點」我們應該把他們找出來。

因此當我們在建構廿一世紀的家庭教育時,除了依循「世界潮流」外,更應聚焦在「國情主流」的特殊需求上,內容必須切合實際,僅以以下九方面論述家庭教育應有的內涵:

(一)傳承「兼容並蓄」的家庭價值觀

價值觀之家庭教育,很顯然的重點應放在個體的構念過程中,在這過程中普通化、大眾化的價值觀應該被充分理解的,至於小眾化、私人化價值觀,也應充分被討論,而尊重彼持的個別差異。

例如:

父母對子女的監護與隱私權的授與,及新興文化價值與傳統文化價值之間的平衡。

雖然現代人追求個人/平等/情感等的新式價值觀,有超越傳統家庭價值的趨勢,但我們並不能拋棄傳統家庭價值,因為這些家庭價值觀是中國人幾千年傳遞下來的,根本已經深入這個民族的骨子裡,在這個民族的每一個家庭裡都有,只是被隱藏起來而已。

因此,在進入廿一世紀的今日,當我們在追求新式家庭價值之同時,不要忘記將隱藏在您我家中的傳統家庭價值觀給重振起來。

如此兼容並蓄,一方面吸納現代優良的家庭價值觀,一方面肯定我們「家庭」這樣的機制是有價值及有功能的,「用心」地經營這個「家庭」,那麼藏在家庭深處的「根本價值觀」將會活起來。

如此我們的家庭將會生生不息,永續發展下去。

(二)促進「兩性平權」的家庭互動

從美國的家庭生活教育指南及我國家庭教育法,均將兩性關係列為首位,可見兩性的議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核心,如何將「兩性的差異化約而同,使成為沒有差異」已成了家庭兩性互動的目標。

美國已有一些州法令規定,從事家庭家務工作是需要付費的。

這種法令的意義是重於實質的,這種觀念看在國人眼裡,將是一種「喚醒」的作應,它在告訴我們,家務與職業是平等的,男生與女生是平權的。

兩性關係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尊重」,當我們認知到兩性的差異後,我們就不需要將兩性的「相對」擺出來,不要再從「性別框框」中去研究男與女了,反而應跳脫更上一層來共同面對與探討。

而家庭的起源是從夫妻兩性的結合開始的,家庭是學習兩性平權互動的第一步。

(三)強化「預防問題」的婚姻教育

婚姻是家庭的核心,父母有美滿的婚姻,家庭才是子女最佳的生活場所。

Fedele,Golding,Grossman,與Pollack(1988)在研究男女生於親職適應上的差異時指出,婚姻的滿意度是可以預測親職效能的。

而Duvall或謝秀芬的家庭生命週期理論,均將婚姻關係視為家庭生命週期的起點,可見婚姻對家庭的影響視深遠的。

雖然現今婚姻諮商觀念告訴我們,一味「勸合不勸離」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並不是告訴我們「不如意儘管離去」,而是要我們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讓婚姻關係者認清自己現狀,了解自己尚有哪一些方法還沒努力過,並從整體面去認清自己到底「我要不要婚姻?

」,先從了解「自己」做起。

而透過預防的觀念來建構家庭,提升家庭免疫力,是家庭教育的宗旨,更是婚姻教育的目標之一。

家庭教育法中,提出婚前四小時婚姻教育的用意,正是「預防」的觀點。

(四)強調「正向態度」的性教育

Moore與Rienzo(2000)指出:

1.已有研究證明,透過性的負面結果的教育,來減低青少年與性有關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2.健康的性和正向觀點的性是重要的。

3.性教育是發展性的,應增強適應力及正向態度,並以發展有關的技巧為目標。

4.過去太強調負面得結果,以至於正向的溝通及友誼技巧不被重視。

教育在方法論上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

如果採用「生活體驗」,那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