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7233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docx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11]17号)、《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滁政[2011]33号)、《关于印发滁州市硅(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滁[2011]17号)的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进一步加快学院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学院整体办学质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结合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院实际,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

1、产业发展的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年底全国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总量的近90%,全国玻璃总产量比2007年增幅为5.06%,约占全球产量的50%。

2009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5.8亿重量箱。

2010年平板玻璃产量超过6亿重量箱。

随着国家科技部正式同意蚌埠市建设为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着玻璃新材料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战略布局,对提升玻璃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建筑、汽车、装饰装修、家具、信息产业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要求的提高,安全玻璃、节能中空玻璃等功能性加工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平板玻璃的供求格局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2010年1月,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我省是积极应对承接产业转移省份之一。

滁州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两翼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家电、机械、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其中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主要指以硅基原材料的硅(玻璃)产业,广泛应用于玻璃、铸造、陶瓷及耐火材料等行业。

滁州市所辖凤阳县,石英石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储量和品位居华东首位、全国前列,华东地区玻璃企业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凤阳,是“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发展迅猛,生产势头强劲,蚌埠至滁州一带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玻璃制造生产基地。

其中,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凤阳县硅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目前建有30多家生产企业,产品涵盖了浮法玻璃、玻璃器皿、工艺玻璃制品、保温瓶、太阳能玻璃、灯具玻璃、光学玻璃、泡花碱、硅微粉、新型材料等领域,人才需求前景广阔。

2、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首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于1971年建成投产,1996年浮法玻璃产量首度超过普通平板玻离,在平板玻璃总产量中占主导地位。

此后,生产线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也得到了迅速扩大。

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共计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241条。

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78864人发展到2010年的108691人,增加了29827人,增长了37.82%(表1)。

表1近几年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及人员变化情况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生产线数量/条

125

177

189

213

241

其中:

新增生产线数量/条

17

18

12

24

28

从业人员/人

78846

85668

89208

98193

108691

其中:

新增从业人员/人

-

6804

3540

8995

10498

然而我国玻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除少部分受过专门培训外,大部分人员是在行业大发展中通过短期培训后加入的,造成我国玻璃行业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大规模、低水平”的状况。

因此,培养适应玻璃产业飞速发展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迫在眉睫。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

为适应玻璃行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于2010年申报设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玻璃工艺方向)。

一年来,在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建设经验,社会效应初步形成,2011年材料工程专业学生报到率达90%。

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玻璃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岗位的需求,我院不断地对高职材料工程技术(玻璃工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注重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养、加强多证书教育与产学研结合;初步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校内教育实习环境、社会实践环境、顶岗实习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2+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2、师资条件

依托学院师资培养相关工程,根据“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对在岗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形成了一支数量适中、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满足该专业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研究生9人,兼职教师2人。

近年来,本专业老师在教育类等国内知名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参编教材4部,积极参与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2项,3人获国家、省、市级表彰。

3、基础设施

本专业拥有专业图书11984册,电子图书5100册,27种专业杂志,建有电子资源数据库、师生电子阅览室,开通了网上文献资源服务系统,数字化、无纸化校园建设初步建成。

同时为满足该专业建设的需要,分别建有5个专业实训室:

分析化学实训室、硅材料检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玻璃热工实训室、AutoCAD实训室;已与安徽台玻集团、安徽德力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于2011年1月又与滁州新江玻璃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签定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工学交替”力度不够,时有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尚有差距;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养成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培养。

2、教学基本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我院是新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速度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校内实训设施满足课程训练需要的数量尚显不足,缺乏足够供学生技能训练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校外实习基地尚不稳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校企对接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3、“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未形成较稳定的专兼职实力队伍,少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行业企业经验,相关课程的教学仍有难度。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数量偏少。

4、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院双师型队伍建设,离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自我修炼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待于深化,课程结构有待于优化,优质课程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课程评估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虽是我院重点专业,对应用化工、营销与策划、应用电子等相关专业群建设还未形成。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围绕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开设,培养具备从事玻璃及玻璃制造业的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分析、材料制备、成型与加工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建设目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校企全面对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系统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通过以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开展双证书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构建三方评价体系,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努力将本专业建成课程质量高、师资“双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建设领先、教学改革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的省级示范性专业。

(二)具体目标

1、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全面对接

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与滁州新江玻璃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新江玻璃班”的深度交流,完善人才订单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实行校企互兼互聘,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满足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与安徽德力集团、台玻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2个,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积极推进学院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技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2、探索系统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分析研究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通过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确立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统筹课程规划,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优质核心课程8-10门和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五年一贯制”、“3+2”分段等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在完善原有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3个校内实训室;积极与安徽德力集团、台玻集团交流合作,建立2个校外实训基地;坚持产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编写《建材分析化学》、《玻璃工艺学》、《硅酸盐热工基础》、《玻璃深加工》、《玻璃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材;制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训管理制度》、《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按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从而强化实践育人。

4、实施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尝试将工程教育理念(CDIO)运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充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5、提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管理体制,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和评聘制度。

建设期内,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从企业遴选1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4-6名;增加兼职教师数量,逐渐增大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兼职教师选聘量,使兼职教师与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1:

1,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超过70%。

6、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全面对接

1、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由滁州市科协、滁州市玻璃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其工作职能。

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研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校企合作形成深度融合体制;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2、“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争取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环境的一体化;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

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安徽省特别是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图1)。

图1专业与职业对接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以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行业合作,全员参与,打造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课程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积极组织编写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重组教材、实训教材、新开发教材),制作多媒体教材;积极开展材料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4、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推进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

推进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改革,以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任教为途径,创建与行业企业教师双向互派、联合培养机制;开发双师素质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系统,努力打造结构合理,校企共育共用共管、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建立《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研究制定《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细则》;制定《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业教师双证书上岗实施办法》,建立实施《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形成《教师服务企业的评价体系》;设立专项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和下企业锻炼等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5、实施“双证书”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制定《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业学生双证书管理办法》。

根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必要的条件。

6、加强职业素质训练,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以入学教育为抓手,以院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以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育活动中。

通过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利用我院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种辩论赛、学术研讨会、人文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武、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

7、强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根据用人单位市场需求,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构建专业的具体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的每位成员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生产状况、生产管理等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强化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贯彻“教学过程企业化,学生作品产品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企业工作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了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体验未来的职业过程,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表2 校企对接经费预算表(单位:

万元)

建设内容

2012年

2013年

合计

委员会建设

1

1

2

人才培养基地

2

2

4

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2

4

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2

2

4

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

2

2

4

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2

2

4

校企文化建设

2

1

3

合计

13

12

25

(二)探索系统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1、科学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研究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以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中高职培养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以初中起点五年制开展试点探索,科学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1+1”分段分流培养机制(图2)。

 

图2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框图

 

2、构建系统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

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递进关系重组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高级技能平台构建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课程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以重基础、强应用为主,高职阶段课程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重实践、强创新为主,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图3)。

 

图3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框架

3、建立中高职、企业的联动机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企业、中职学校调查研究,建立与中职学校、企业的联动机制,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出发,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8-10门优质课程和相关教学资源库(表3)。

表3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单位:

万元)

课程/教学

资源名称

建设目标

投入

经费

1

建材分析化学

校企合作,2012年完成教材编写,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

2

玻璃工艺学

校企合作,2012年完成教材编写,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

3

硅酸盐热工技术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4

玻璃深加工技术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5

硅材料检测技术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6

半导体硅材料基础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7

电工电子技术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8

太阳能电池材料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9

应用光伏学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10

材料加工CAD

校企合作,2012年参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2

11

专业群共享资源库

校企合作,2013年参照国家级标准建成

20

合计

40

4、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推进教学内容与中高职衔接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监控作用和引导作用,保障教学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与中职学校、企业共同商讨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三级质量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开展以院、系部、学生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

表4探索系统培养经费预算(单位:

万元)

建设内容

2012年度

2013年度

合计

探索系

统培养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2

1

3

课程体系

2

1

3

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20

20

40

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3

3

6

合计

27

25

52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1、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已建成五个实训室:

分析化学实训室、硅材料检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硅酸盐热工实验室、AutoCAD实训室的建设,2011年与滁州新江玻璃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订单培养计划,但如何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在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适岗力及迁移能力,是改善实习实训条件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将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从生产性实训环境、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模拟或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建设4个校内实训室,实现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满足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满足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

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4个。

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表5)。

表5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实施

时间

建设

性质

项目名称

主要功能

2012年

新建

玻璃原料配制实训室

实习实训

新建

玻璃熔制仿真实训室

实习实训

新增

安徽德力集团

校外实训基地

新增

安徽杜氏高科玻璃有限公司

校外实训基地

2013年

新建

仪器分析实训室

专业群实习实训

新建

硅材料综合实训室

专业群实习实训

新增

安徽台玻集团

校外实训基地

新增

超群电力科技

校外实训基地

2、注重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建设基地思路,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教材,全面推进实训实习实验教学改革,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与企业共同研讨,以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为整体目标的项目分解指标为标准,构建以“项目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以系统观点构建分层实施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性、多元化考核,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3、加强内涵建设,开发实践教学的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