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6929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docx

导游词山西篇文档2篇

 

导游词:

山西篇文档2篇

Guidewords:

Shanxidocuments

编订:

JinTaiCollege

导游词:

山西篇文档2篇

前言: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山西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导游词:

山西篇文档

2、篇章2:

山西寿阳导游词文档

篇章1:

导游词:

山西篇文档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小泰为大家整理了导游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谢谢支你的阅读和支持。

碛口导游词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

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

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的知音。

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

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

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了发动机。

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

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

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喷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

难怪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

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这碛口确是有些古韵的。

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

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

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

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

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

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

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

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响的陈列。

烧饼铺子散发出浓郁的饼香。

现打、现烤、现卖,热腾腾、香喷喷,确实诱人。

更引人的是这街面上的条编,这些,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里人都是很难看到的。

而那些鲜亮的铜器,发着黄灿灿的光韵,则更是分外耀眼了。

各种铜制品,与碛口的古韵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

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

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

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五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

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祥和,充满诗意,又让人浮想联翩。

到那放河灯的日子,依然是灯。

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

红红的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黄河,这些灯摇摇摆摆,从黄河上顺流而下。

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这又给古镇增添了诗意,古韵。

孔祥熙宅院导游词

孔祥熙故居座落在太谷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院内,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

1934年蒋介石曾到此居住,后为日寇、蒋阎兵站、医院、特警占用。

1948年八月邓小平同志曾光临宅院。

宅院座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

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

它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

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

主体建筑均使用斗拱飞椽,造形美观大方。

木构部分雕梁画栋,沥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

各院之间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牙门相通,隔墙则用多种造型的窗户予以装饰。

宅院造形各异,风格多样,整体典雅纯正,细部玲珑剔透,宽猛相济,浓淡相宜,显得十分和谐。

正院为三进院落,建有富丽堂皇的木构门楼,前有门厅,东西两厢为敞轩,东有八角门可入东一院至东花园。

人垂花式二门,进卷棚式过厅,厅两侧小门可通书房院与赏花厅院。

过厅迎面有官厅三间,硬山式雕花正脊,前施廊柱,十分宏敞,南北有门,是接待宾客和举行礼仪的主大厅。

东厢名“三有堂”(有猷、有为、有守),西厢名“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皆为内眷居室。

过官厅即达三进院,院系楼院建筑,东西楼为女眷居住,二层即为未婚女子的“绣楼”。

南楼是主人居所,一层前有抱厦,原悬傅山书“谨节亭”匾额。

二层悬有“瀛洲风范”四字匾额。

该楼建筑华丽,用料讲究,高耸宏大,是全院的最高建筑,体现了主人的地位。

正院西面,有书房院,称“日知月无忘”斋,乃封建士大夫自修自勉之语。

书院南有一狭窄的长条院,即厨房院,又为仆人居所,建筑结构简陋,与东面的正院形成鲜明的对照。

书房院西便是西花园,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

院中凿地为池,池中石基上架一木构方形小亭,名“小陶然”,为主体,配以其他景点,具有小桥流水、亭榭湖石的南方园林特色。

穿过“沁心”瓶式门洞进戏台院,这是主人观戏宴客之所,有戏台、耳房、看厢,布局高低合理,远近适中,声传乐收,效果甚佳。

最西为帐房院,因悬有岳飞书“墨庄”二字匾额,后人称为墨庄院。

孔宅现存建筑基本完好,东花园大体面目犹存。

总体上看既有北方民居的特点,又有南方园林的特色。

是南北住宅和宅园融为一体的实物典范。

这座大院已成为文化旅游景点。

晋阳太原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

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

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

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20xx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

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从此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在20xx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20xx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0xx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章2:

山西寿阳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员王萍,三横一竖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译叫我“小王”,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欢迎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XX县。

看到大家,我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仿佛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一起走过,相遇在这茫茫人海。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小王将陪同大家游览XX县古城墙、刘安墓、报恩寺、安丰塘等主要景点。

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XX县古称寿春、寿阳,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XX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XX市毗邻,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什么XX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呢?

因为早在春秋时期XX县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

汉时淮南王刘安建淮南国之都城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

自晋以后到唐、宋,XX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你看XX县的古城墙,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

它虽无明长城之宏伟,却也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考验。

XX县城外四面环水,正阳关乃是六安境内淠河颖河入淮之处。

1991年的那场大洪水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

当时来势汹汹的洪水不知冲毁了多少堤坝,多少人的家园,唯有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动摇。

难道您不好奇这么古老的古董墙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冲击和攻势吗?

奥秘就在他的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和瓮门里。

呆会到了古城墙我再跟大家详细解说。

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是出自这里。

你说的也不算错,不过咱们到XX县来住看是什么?

是文化,是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古文化!

XX县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之后,早已沉淀成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XX县城小,文化精深。

我们所熟识的很多的成语,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于此地。

XX县是我国六十二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无处不透着一个“古”字。

再看XX县的山头——八公山,位于淮南与XX县的交界之地,瞰淮河,临淝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皆出自于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主峰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样小巧秀气。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门下八位贤士苏非、李尚、田由、左吴、伍被、毛被、雷被、晋昌人才尤为出众,号称“八公”。

八公聚此炼丹,丹药方成,刘安因被告谋反畏罪自杀,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诛杀。

后传说汉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刘安吞服丹药与罢工携手升天,余药鸡犬啄食也随之升天。

你看,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吗?

八公山上现在尚留有他们当时留下的升仙台,还有后人们为纪念他建的淮南王庙以及淮南王墓。

说到淮南王墓有句话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南方才子北方将,西安的黄土埋皇上。

”那咱们XX县的黄土埋什么呢?

全是王侯和将相。

都有哪些呢?

请您听我慢慢报来:

有咱们刚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刘安,赵大将军廉颇墓,一代贤君春申军墓,楚烈王墓、春秋鲁国单父宓子贱墓,曹操谋士荀彧之墓等等。

此外楚蔡两国王侯和公卿贵族的墓葬也多在县境。

这些黄土内埋的全是名人精英。

淮南王刘安在寿春和“八公”完成了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集体编写的巨著《淮南子》。

它论述的炼丹术,在化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年法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

廉颇是赵国大将军,“纸上谈兵”,“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与廉颇有关。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广纳天下贤才,黄歇被封于此,后被王舅李园“伏死士”刺杀于寿春棘门之内。

为纪念黄歇,后人在城内建春申坊、春申台。

荀为曹操之谋事,因反对曹操称魏公,操以“空器”馈食,荀彧自杀于寿春,葬于城南门外。

XX县报恩寺光头没有,但是有骨头。

嘿嘿,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骨头,而是佛舍利!

报恩寺在XX县城关东北角,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据穿传是唐玄奘法师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全寺总面积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

明末清初宿十八罗汉,堪称艺术珍品,现为XX县博物馆所在地。

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

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地宫内有一石棺。

也许大家觉得这石棺没什么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贵,的确,但是在过去达官贵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并不是直接用石棺殓尸,而是棺中有棺。

打开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内有一银棺,是用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上饰有双龙戏珠图案,棺身一侧有十个佛门弟子缓步徐行敲钹送葬的场面,另一侧是释迦牟尼半卧象,后有十大弟子精心守护,神情庄重。

这个场景描述的是佛祖时的场景。

银棺内有一金棺,金棺上书“重佛舍利”,内装满舍利子。

不过据说,全为影骨。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安丰塘。

安丰塘古称“芍陂”,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安丰塘位于XX县县城南30公里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

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

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

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XX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

安丰塘北堤外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

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天的行程就快结束了,小王也将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

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多提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最后,祝大家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

谢谢!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