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692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0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

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

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

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

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

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解读与提示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多美的池塘呀!

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

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

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识字与写字教学:

“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

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课后1题:

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

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

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

师:

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

(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

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

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

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

(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抄写文中叠词。

4.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

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第二课:

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

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学生:

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材简析

去过海边吗?

见过海滨夜景吗?

读完这篇《海滨仲夏夜》,你一定会赞叹不已,羡慕不已。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去欣赏这绚丽多彩的夜景呢?

课文共有10段。

第1段写在晚霞映照下,大海壮观的景色。

第2段写霞光消失后,天空显得高而远,启明星在空中闪烁。

第3段写夜色加浓,星星与城市的灯光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第4~7段写在优美的夜色中,我漫步沙滩,愉快而兴奋。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在沙滩上尽情欢笑、玩耍,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

第8、9段写月亮上来了,海滩上乘凉的人多极了,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整个海滩。

第10段写月亮升得很高了。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发现,前三段主要介绍海滨从黄昏到晚上的景色,后几段主要介绍人们在海滨享受美景的欢乐场面。

全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

解读与提示

1.仲夏:

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称“仲”。

夏季的第二个月就叫“仲夏”。

2.“壮观”一词是全段的重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其景象的具体描写理解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明灯”“高而远”“令人瞩目”等描写,想象夜空的美。

*把海面上闪烁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多有意思,多美呀!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灯光与星星互相辉映的华美景象。

4.眼前是美丽的夜色,脚下是细软的沙滩,耳边是温柔的海水声和清新的海风,认真品读这些文字,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内心充满兴奋和愉快。

*空气中飘荡着的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沙滩上残留着的太阳炙晒的余温,还有尽情玩耍的人们使海滨充满生活气息。

5.从“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可以看出辛劳之后的人们在海滩上的放松、开心。

6.满月映照下的海滩显得明亮而富有生气。

要引导学生朗诵体会。

*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文的生字应注意“瞩”“煞”“炙”是翘舌音,“仲”是翘舌后鼻音,写时重点指导“穆”“煞”“炙”的书写。

7.课后1题:

可以结合教学过程完成。

其特点为:

晚霞映照下的浪涌,肃静夜空的启明星,海面上灯光与星星的辉映,海滩上人们的休闲与嬉闹。

8.课后2题:

这是两个比喻句,第一句把浪峰上的霞光比作燃烧的火焰,体现出一种壮观。

第二句把倒映在水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动态美。

9.课后3题: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到它们,对我们了解课文顺序有帮助。

10.课后4题:

引导学生积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描写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分小组读课文。

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

(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

(自由读后面七段)

5.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

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

请选择一处说一说。

☆作者简介

峻青:

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县人。

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了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创作。

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

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

1944年后曾任《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

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

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第三课:

草原即景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

     2.腾格尔《天堂》的flash(天堂.swf)。

     3.准备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会员区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swf)和伴奏曲。

  学生: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

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

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