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6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专题十二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专题概述

纵观古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因素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普遍真理。

随着科技在各方面的运用,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海,辽宁号首降成功,神舟系列成功发射等,使中国的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要特别关注与科技及中国国防力量建设相关的时政热点图片及材料,同时要注意科技革命、科技理论与中国的关系等相关历史史实。

知识清单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近代科技成就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905年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化学家侯德榜创制了“侯氏制碱法”,并撰写《制碱》,他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新中国成立后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6月,我国第一枚核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农业科技

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63”计划

1986年3月,中国制定《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后添加海洋高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点

太空技术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012年神九发射成功,天宫一号与神九对接成功

2013年成功发射神十载人飞船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

信息技术

天河一号、银河系列等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三次科技革命

概念解读: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合称。

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成就

(1)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2)瓦特改良蒸汽机

(3)1807年,轮船(美,富尔顿)

(4)1814年,火车机车(英、史蒂芬孙)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最主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就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标志性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2)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4)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推动世界近代科技发展的科学家

人物

时间、国家

贡献

影响

牛顿

17世纪、英国

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牛顿力学体系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达尔文

19世纪、英国

出版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拉第

19世纪、英国

提出电磁感应理论

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提供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

20世纪、美国

提出著名的相对论

为原子弹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思品部分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时代的进步。

2.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及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之间的联系。

3.要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部分

1.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随着国防力量等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联系科技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进行史政结合。

3.通过我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进行结合。

拓展延伸

1.詹天佑、侯德榜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化学家侯德榜为救国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哪些消极影响?

(1)战争问题:

一战中的飞机、坦克、毒气弹等;二战中的原子弹。

(2)环境问题:

大量生活垃圾、废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3)高科技犯罪:

网络“黑客”,冰毒等。

(4)其他问题: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1)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4)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4.中国应如何应对科技革命?

(1)科技革命对中国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5.三次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6.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1)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3)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与巩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能力提升

1.(2015张家口9中模拟)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瓦特   

图二 卡尔·本茨

(1)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做出了怎样的发明创造?

 

2.(2015秦皇岛海港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9月20日,以“制器之器”为目标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虹口原美商旗记铁厂设立。

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1867年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材料基本上依赖进口,但通过中国近代第一批科学家和技术工人的努力,也创造出许多“中国第一”:

1868年8月,它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新式轮船;1878年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钢制火炮;1891年生产出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磅无烟火药;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术工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除了机械的制造之外,另附设有广方言馆(即语言学校,原设于1863年,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江南船坞更名为江南造船所,进入第二次业务发展高潮。

1918年,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国政府的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两年后完工交货。

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由此,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几个方面,均超过了当时在上海造船业处于垄断地位的美商耶松船厂。

……然而好景不长,从淞沪抗战开始,江南制造所所在区域便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灾区。

1938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其后一直未能收复。

1949年国民党撤离上海时,将此处的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炸毁,更使其丧失了基本生产能力。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内部原因分别是什么?

 

3.(2016原创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全球通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