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6346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题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过程

(1)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

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4)军事全盛:

①北伐:

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

西征军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

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后期斗争:

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

(7)运动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主要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

(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等

(1)是先进的中国

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

5.评价:

(1)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辩]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拓]天京变乱的必然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

[辩]《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二、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

“新政”

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

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

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

1905年成立。

2.酝酿

(1)起义推动: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

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④局限性:

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人设法,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打上了“人治”的烙印。

5.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历史意义:

(1)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

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补] 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

主要内容有:

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

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

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补] 预备立宪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

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之手,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身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系统认知]用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是对于封建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战争的破坏、大量人口的减少,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②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分配格局。

③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④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

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

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

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系统认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1.历史意义

(1)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

2.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3)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同盟会政纲的男女平权条文。

1.(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读懂]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做对] 选B

2.(20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读懂]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

[做对] 选D

3.(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读懂] 从实行“总统制”到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有“因人设法”之嫌,这反映了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

[做对] 选A

1.(2018·安徽五校联考)《资政新篇》中说:

“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这表明(  )

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列强支持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结合材料中“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及“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说明主张开放、平等外交,反映出洪仁玕关注世界形势,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故A项正确。

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

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解析:

选A A项是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没有的,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恢复小农经济,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使封建政权中央集权被削弱,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相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①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阶级: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4.影响:

(1)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2)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

(1)条件: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历史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

(1)条件:

①主观:

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②客观:

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指导。

(2)主要内容:

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3)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辩]北洋军阀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如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及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传播。

[补]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三)国民革命运动

1.国共合作

(1)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形成。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国共合作是政治前提;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2)概况:

为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北伐。

北伐军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历史意义

(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二、国共十年对峙

(一)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军队继续北伐。

张学良于1928年12月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对外政策:

反苏亲帝

对苏联:

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对英美:

依附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对日本:

变化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注]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等西方列强先后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争探索

1.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工农武装割据

(1)确定方针: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

①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②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开创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队伍改向山区进军。

②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内容

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

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武装

斗争

从1930年开始,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围剿”

根据地建设

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政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4)成果: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3.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左”倾思想

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②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

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4.西安事变

(1)原因:

①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③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张学良、杨虎城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实行停战。

(2)经过: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答应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

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系统认知]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我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五四运动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认识五四运动存在的问题。

梁漱溟说: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

”他指出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无视法律的非理性行为。

对于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胡适和蒋梦麟提倡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宽容和谐、以身作则、尽职尽责、遵守法制的现代文化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要从更高层次来反思,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1)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使军阀可以在一个地区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

(2)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代理人。

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它们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

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

这样,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四)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