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6177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docx

力学研究所度工作总结

“力学研究所2012年度工作总结”

  各位院领导,力学所的同志们:

  2012年是我所以研究所为单元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第二年,在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的指引下,我所广大职工和研究生同舟共济、努力拼搏,使得我所的科技工作、装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园区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

2012年,我所党政班子任期届满、相继换届;新老班子顺利交替和过渡。

现在,我代表所领导班子做力学所2012年度工作总结,并提出2013年度工作要点,请同志们审议。

  一、研究所领导班子换届和任期目标概要

  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和院人教局、京区党委的安排,我所于2012年4月至6月按程序进行了行政领导班子和党委、纪委班子换届。

6月6日,院领导来所宣布了新一届所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

6月28日,全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所党委委员和所纪委委员。

8月12日,院领导来所宣布了新一届所党委、纪委领导的任命。

至此,所行政领导班子和党委、纪委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换届。

  所领导班子换届后,及时进行了中层干部换届。

7月份通过竞聘上岗,完成了职能管理部门处长(主任)、主管换届;10月份完成了工程科学部和技术发展部基层班子换届。

(LNM,LHD,NML3个实验室班子不在此次换届之列)。

在中层干部换届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基层职工的意见,并按党管干部的原则,拟任人选均经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审核和所党委会讨论通过,再由所长办公会任命。

换届后,科研基层部门、管理部门、支撑部门都呈现了协同团结、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年度工作总结会是所领导班子换届后第一次全所大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所领导班子向全所广大职工简要报告本届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

关于任期目标的全面阐述,将在近期召开的全所职工代表大会暨职代会换届大会上进行。

  概要地说,本届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是:

“一、二、三、四、五、六”。

  “一”是坚持一个总目标:

“将我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力学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发展力学学科的基地和培育相关高技术的源泉,并成为培养力学科技人才的基地。

”研究所要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凝炼近期和中期的科技目标,部署研究内容,形成良性循环的资源配置和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是促进和保持有20名左右的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重要国际期刊任职。

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有广泛的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建立密切联系,这是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所的关键标志。

通过这些国际学术人才的作用,使我所在若干学术领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是进一步拓展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的局面,使我所研究生和博士后总数达到300人以上。

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研究所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这支队伍又是科技工作中活跃的生力军,是流动科技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强对研究生和博士后的业务质量培养和学风道德教育;要继续加强与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十所国内最具实力的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吸引来自重点高校的优秀生源的力度。

  “四”是要扎实推动4个重点科技领域:

“微系统科技”、“气动科技”、“微重力科学”、“重大工程”的前沿部署,并在所布局的8个主要研究方向取得若干项在科学上有原始创新、对国家需求有重要影响的进展和成果。

这8个主要研究方向是:

“纳米/微米尺度力学与微系统力学,复杂流动过程及其规律,高温气体动力学与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微重力科学的前沿问题,细胞与分子层次的生物力学与技术,海洋油气采输的力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西部开发中的工程力学问题,材料工艺与力学”。

要建设跨基层部门非实体的“计算力学研究中心”和“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以促进发挥学科综合实力,形成科技团队优势,落实科研资源共享。

在科技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基础扎实、团结协作、能打硬仗的科技团队。

努力建设好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工程科学研究部,技术发展研究部。

使各科研基层部门具有其学科领域、人才和装备的特色和优势,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要筹集总量50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科研装备建设和图书信息建设。

各实验室、研究部要有计划地新建和更新一批中型、大型实验设施,增强我所科研基地的实力和特色。

相应地,将努力筹集经费新建1-2栋科技楼,总面积10000-12000平方米,以满足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筹划建设集纪念性和科技开发性为一体的怀柔基地。

  “六”是要提高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到2005年我所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将达到6万元以上,即比2001年提高27%以上。

为此,要继续实行和改进“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组成的三元分配制度。

同时,要投入资金,对新职工实行住房补贴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住房补贴到位的进程,并筹集新资源,改善住房未达标职工的住房条件。

  此外,要加强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和离退休人员工作等。

  同志们,到2006年本届所领导班子任期届满时,正逢我所建所50周年;同时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从2006年起将进入第三阶段。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的优异成绩,迎接力学所建所50周年;并以雄厚的科技积累和实力迈进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第三阶段。

  下面再回到2012年度的总结上来。

  二、不断凝炼科技目标,提供可持续创新的前瞻思考

  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凝炼科技目标是研究所明确前进方向和战略定位的必由途径,是研究所保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2012年度,我们继续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凝炼科技目标的工作。

  

(1)围绕8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项目布局及其实施中,强调科技目标的凝炼。

在10月份进行的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会中,我们要求各项目围绕如何瞄准前沿领域和国家需求进行总结和前瞻思考。

  

(2)在争取国家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院创新项目等的过程中,以科技目标凝炼为先导,从而形成项目组织和申请的框架。

  (3)以“创新学术论坛”的形式,凝炼科技目标。

2012年10月,所学术委员会领导小组提议并由科技处具体组织了系列性的“创新学术论坛”,针对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出现的焦点学术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推动科技工作向深层次延伸。

通过此项学术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讨论中凝炼科技目标。

2012年第四季度举办了三次论坛,分别是:

“湍流问题学术研讨会”;“高温气体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计算力学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

  (4)在学术委员会中设立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的“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工作小组”。

经过调研准备,于2012年11月专门召开了“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研讨会”,讨论学科发展规划,凝炼创新方向。

对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气动力学,生物力学,微系统力学,微重力材料科学,材料与力学等方面的前沿问题和工程需求做了研讨。

在此基础上,近期将做进一步的调研和讨论,为开展创新性的科技工作提供前瞻性思考。

  三、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果

  1.成果、论文、专利

  2012年我所科技人员在设定的4个重点科技领域和布局的8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其中,最突出的有:

  

(1)以胡文瑞院士为主任设计师的921-2流体物理分系统科技团队承担的“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实验”项目,利用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于2012年12月30日搭载“神舟4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中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任务。

对飞船下传数据和图像的分析表明,实验装置工作正常;该实验装置随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可望得到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

另外,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和平号”空间站和IL-16失重飞机中完成的两相流空间实验结果,首次发现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验证并修正理论判据。

该项成果被评价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2)陈光南研究员负责的项目组首创性地提出了采用激光界面强韧化新技术提高镀铬枪炮身管使用效果和寿命的复合强化方法,以该方法为核心技术的“14.5mm枪管内壁激光强化工艺与装备研究”项目通过了鉴定,被评价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方法结束了14.5mm高射机枪枪管的综合寿命一直不能达标的历史,实现了其战术性能全面达标的突破,枪管寿命提高50%。

采用该方法的QJG91式14.5mm高射机枪已被批准设计定型。

该成果已被中科院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安全项目类)。

  (3)张新宇研究员负责的项目组建成了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的高超声速推进实验装置,可模拟飞行马赫数7、飞行高度25-30km条件下发动机入口的环境,填补了我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研究领域的空白。

姜宗林研究员和俞鸿儒院士负责的项目组利用激波反射原理提出了氢氧爆轰正向驱动器设计的新概念,解决了正向爆轰驱动方式入射激波衰减严重的问题。

在BF90激波管上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长达4毫秒的稳定驱动气流,使我国高焓高超声速流动的技术处世界前沿。

  以上3项重要成果被列为院201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的竞争候选项目。

  除上述的一项成果被中科院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外,李国琛研究员等人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含异相金属材料的损伤与断裂”亦通过院初审,被院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成果被认为提供了突破含异相金属材料损伤与断裂的创新途径,开拓了“计算细观损伤力学”新学科分支。

  2012年度我所继续按常规申报(登记)成果,共申报成果15项,其中基础研究类13项,应用技术类2项。

另申报国防科技成果7项。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2年公布的结果,我所2001年度被SCI收录的论文64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30名;被ISTP收录的论文15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26名;国内期刊论文167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17名。

与上年度比较,我所2001年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总数量略有增加,其中,国内期刊论文数和排名有所提升,而SCI论文数和排名有所下降。

  据初步统计,2012年度我所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近300篇,比2001年度有所增加。

  2012年度我所申请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

2012年度我所继续保持较高的专利申请数,已连续四年专利申请数达到40项的量级。

2012年我所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总数共70项,是历年来专利数量最多的年度。

  2.项目验收、鉴定、结题情况

  2012年,我所有17项重要科技项目通过验收或鉴定,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6项,军工类项目5项,院创新项目和装备项目4项,其他项目2项。

此外,有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题。

以下列出4项主要的验收和鉴定:

  

(1)王自强研究员作为联合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于2012年1月通过基金委组织的验收。

该项目由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为主联合承担。

评价意见认为,该项目的科研工作处于国际前沿,取得的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总体评价为特优。

  

(2)胡文瑞院士负责的“‘和平号’空间站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于2012年5月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验收。

验收意见认为:

该项目“利用‘和平号’空间站,在长期、稳定的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开展了有人操作的气/液两相流科学实验,研究了重力对两相流的影响,比较了不同重力条件下的两相流特征,学术思想先进,实验的整体设计新颖,属国际首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张新宇研究员负责的院创新装备项目“高超声速推进实验装置”于2012年7月通过了院综合计划局组织的结题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

该实验装置是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研究的自由射流式设备。

该实验装置在加热技术、引射排气技术、装置控制技术、实验舱设计以及实验设备配套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实验装置的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

总评成绩优秀。

  (4)陈光南研究员负责的“14.5mm枪管内壁激光强化工艺及装备研究”项目于2012年1月通过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鉴定。

鉴定意见认为:

项目组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

枪管寿命由2000发提高到3000发以上,初速降达到8.0-8.4%(要求≤13%),横弹率为0(要求≤50%),使14.5mm高射机枪枪管的综合寿命攻关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3.争取和落实新项目

  “十五”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总体情况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和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我所“十五”立项工作在2012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我所已经执行和新立项的“十五”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共45项,经费总额达8500万元量级(经费将在今后几年逐渐到位)。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另有B类1项;

  863项目13项;

  重要军工项目7项;

  973子项目9项;

  中科院(力学所)与“海油总”合作重大项目1项;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联合负责1项、二级项目1项;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4项。

  以下简要列出若干重要项目:

  

(1)以我所为主组成的中科院团队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定了“十五”科技合作研究项目“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合同经费总额5000万元,我所承担其中的1879万元,负责人:

郑哲敏院士,吴应湘研究员。

年度经费已经到位,项目已经启动。

  同时,海洋工程研究方面还被列为2012年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立项名称:

“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负责人:

吴应湘研究员,经费总额500万元。

  

(2)2012年通过立项的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在8个子课题中力学所承担2项,即,李世海研究员负责的“不同尺度地质体结构力学特性及力学行为研究”和丁桦研究员负责的“强地震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规律研究”,项目经费总额450万元。

这是我所承担的占有份额最大的一项973项目。

  同时,该方面的研究本年度还获得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支持。

名称为“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负责人:

李世海研究员,经费总额500万元,我所承担250万元。

  (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若干纳米器件的基础性研究”开始启动;经费总额2300万元,我所承担1200万元。

靳刚研究员为项目联合主持人。

  (4)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微系统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通过立项,开始启动;经费总额450万元,赵亚溥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

  此外,总装备部启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论证工作,我所被列为“微重力科学专题”负责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年,我所累计获准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

其中,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大研究计划子项目6项(“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5项,“纳米科技基础研究”1项)、面上基金项目14项。

另有1项与九院及北大合作的重点项目。

获资助经费总额964万元。

我所共申报63项,获批准的比例为38.1%。

获批项目数比往年多60%;经费总额是往年的3倍。

此外,有2项基金重点项目建议通过2013年度立项。

  2012年度我所各类科研经费共3830万元,其中横向合同经费到款总额共1005万元。

  4.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012年,我所共有78人次出访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访问,包括有40人次分别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其中有11人做邀请报告或大会报告;合作研究18人次;科技考察访问19人次。

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名学者来我所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访问。

  应我所邀请,两位中科院外籍院士、著名力学家冯元桢教授和吴耀祖教授于2012年8月下旬访问我所。

除了与所领导和科技人员座谈外,两位科学大师还与我所60多位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两位科学大师以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人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秘书长DickH.vanCampen教授应我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的邀请于2012年8月上旬来访。

Campen教授在我所做了关于“IUTAM介绍”和“非连续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精彩报告。

中国力学界正在申办四年一次的2008年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大会),我所是申办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访问期间我们与Campen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力学界申办2008ICTAM大会的事项。

此外,Campen教授参观了我所的部分实验室并对我所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度我所成功举办了两个国际学术会议:

2012年8月11日-14日在昆明举办了“国际微米/纳米系统会议(ICMNS2012)”,这是亚洲第一次以“微米/纳米系统”为主题的国际会议;2012年8月31日-9月3日在甘肃举办了第二届中-德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

  2012年度我所正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有15项,分别涉及材料科学、气动力学、微重力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

其中:

所级项目7项,院级项目3项,政府间项目5项。

  中国-俄罗斯航天空间科学合作计划中,我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负责的“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通过立项评审。

该项目是与俄罗斯分别就“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新型材料制备及形成规律探索”、“空间生命科学和应用研究”三个项目开展空间合作计划。

该项目的实施对推进我国在国际上空间环境利用,提高微重力科学的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

  2012年我所有18位科学家分别在30余个国际学术机构或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

  四、科研机构建设与装备建设

  2012年,我所的科研基层机构,包括各实验室和研究部的科技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都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

  

(1)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

  LNM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纳米/微米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

发展了考虑微裂纹群体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简化的应变梯度理论以及塑性应变旋度理论,研究了裂纹尖端场和材料的尺度效应;给出了微硬度随晶粒尺寸、晶界行为及压入深度的变化规律,对纳晶化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评价。

  微电子机械系统力学:

结合若干MEMS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开展了微尺度粘着接触实验、MEMS中残余应力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等工作。

  多尺度复杂流动的动力学理论:

(a)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指出涡粘性的亚格子模型都过大地预测了湍流的时间关联,并发现了一个依赖于历史的亚格子模型。

(b)发展了一个新的湍流解析理论--映射封闭逼近,讨论了湍流间歇现象的起因,并用于建立湍流燃烧的模型。

  成功举办了“国际微米/纳米系统会议(ICMNS2012)”。

Springer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专著“Nanoindentation”,将郑哲敏院士等有关纳米硬度的研究工作总结为独立一章。

白以龙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并在全美理论及应用力学大会上,被特邀做45分钟大会报告。

洪友士研究员作为联合客座主编,组织出版了国际期刊“Fatigue&Fract.EngngMater.&Struct.”中国论文专刊。

  赵亚溥研究员获得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少华博士获2012年度力学所“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一等奖;施红辉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并到位。

  结合创新方向加强实验室建设,自主研制了基于MEMS器件的微小尺度面内位移、离面位移及三维形状测量系统。

注重实验室设备更新建设与引进功能开发。

启动了院、所支持的装备项目“微型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与全场光学测量系统”和国家科技部支持的“集成显微分析系统”。

  

(2)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HD)

  LHD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正向驱动新方法研究:

提出在变截面驱动器上再串接一增容腔,提升因膨胀波引起的压力降,缓延入射激波衰减。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优化出新型的正向爆轰驱动器,并在JF10风洞上推广应用。

  脉冲爆轰推进新方法研究(PDE):

在空/燃混合增强,可燃气快速起爆,PDE循环工作机制,自适应进气方法和高能起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两台PDE(氢气和汽油)实验装置均已成功运行,其中以汽油为燃料的PDE已实现10Hz的爆轰运行。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构形研究:

提出了楔锥/椭圆相切乘波体构形方法,形成了有独立知识产权的M=4~6、高升阻比为4.9的乘波飞行器布局。

  建成我国第一台可以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高超声速推进试验装置并通过验收。

  “百人计划”入选者姜宗林、张新宇通过院人事教育局组织的验收;俞鸿儒院士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

  启动院、所支持的三项装备建设,即“高焓高速反应流的激光诊断测量系统”、“真空薄膜沉积系统”及“喷流控制实验系统”。

  2012年主办1次小型国际学术会议;申办成功第24届国际激波大会,将于2013年7月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为姜宗林研究员。

  (3)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

  NML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NML承担的921-2流体物理分系统的科技工作在2012年度取得重要进展,突出的是:

“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实验”项目,利用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搭载“神舟4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中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任务。

  制备了直径为8mm的钕基大块非晶合金棒,并对其磁性能、热稳定性、晶化过程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磁场条件下生长出了高纯半绝缘砷化镓单晶,并用其研制了低噪声微波器件。

用吸铸法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3mm的二元Ni基大块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其压缩强度高达2650MPa。

  改进和完善了流动腔技术用于应力-细胞生长的方法学;新建和完善了微管吸吮实验系统(单细胞水平),建立了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定量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单分子水平)。

设计和研制了多微单元生物分子光学芯片。

  启动院、所支持的三项装备建设,即“细胞-分子显微操作系统”,“纳米检测光学测试系统”及“流场测试系统”。

  龙勉研究员获得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百人计划”入选者陈启生到位。

赵建福博士获2012年度力学所“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一等奖。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德、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国际学术会议。

开展中-俄航天科技合作中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研究。

积极筹划“十一五”航天科技合作规划,以及载人空间实验室第二阶段的论证工作。

  (4)工程科学研究部

  工程科学部2012年度取得的主要进展有: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的“十五”科技项目已取得重要进展:

a)提出抗冰平台隔振新技术。

b)提出平台监测方案。

c)提出集离心、重力、膨胀为一体的新型油气水分离技术。

d)提出半分离油气水多相流量计量技术。

e)确定了海工基础性能和设计准则的研究方案研究,完成了离心机试验的部分准备工作。

  成功完成了长江入海口导流工程事故分析,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完成了“飞机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有关的电磁波在均匀等离子体层中传播特性的计算,以及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产生机理的分析。

建成了层流等离子体射流材料热冲击性能实验台。

  进行了柴油、甲醇、水三组元乳化液的流变特性、雾化特性及微爆特性的实验研究,得到乳化剂粘性与乳化油表观粘度的关系。

  启动院、所支持的3项装备建设,即“流-固-土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