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QC七大手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6143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管QC七大手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管QC七大手法.docx

品管QC七大手法

一、前言:

品質管制,乃依據消費者之需求導向,掌握消費者及其所要求,利用品質之技術,促使產品價廉物美、安全無虞、準時交貨的具體實現。

因此,公司每位員工須在自己的崗位,具備品質意識、問題意識、危險意識、改善意識,尋求本身工作方法或推廣方法之缺失,謀求改善,在全員努力之下來滿足顧客需求與社會之要求,其管理方法(手段)為應用統計之手法或觀念。

統計是採取『根據數據與事實發言』的管理方法,除了客觀判斷事實外,亦應具有相當合理的說服力。

而在QC活動中所採取的統計手法,均極為簡易,即一般所謂的“QC七大手法”。

二、QC七大手法淺說

1.查檢表(CheckList)

以簡單的數據或容易了解的方式,作成圖形或表格,只要記上檢查記號,並加以統計整理,作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用,其目的在於『現狀調查』。

2.柏拉圖(ParetoDiagram)

根據所蒐集之數據,以不良原因、不良狀況、不良發生或客戶抱怨的種類、安全事故等,項目別加以分類,找出比率最大的項目或原因並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的圖形。

用以判斷問題癥結之所。

3.特性要因圖(CharacteristicDiagram)

一個問題的特性(結果)受一些要因(原因)的影響時,將這些要因加以整理,而成為有相互關係而且有條且有系統的圖形。

其主要目的在闡明因果關係,亦稱『因果圖』,因其形狀與魚骨圖相似故又常被稱作『魚骨圖』。

4.散佈圖(ScatterDiagram)

把互相有關連的對應數據,在方格上以縱軸表示結果,以橫軸表示原因,然後用點表示分佈形態,根據分析的形態未研判對應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

5.管制圖(ControlChart)

一種用於調查製造程序是否在穩定狀態下,或者維持製造程序在穩定狀態下所用的圖。

管制縱軸表產品品質特性,以製程變化數據為分度;橫軸代表產品的群體號碼、製造日期,依照時間順序將點畫在圖上,再與管制界限比較,以判別產品品質是否安定的一種圖形。

6.直方圖(Histogram)

將蒐集的數據特性值或結果值,在一定的範圍橫軸上加以區分成幾個相等區間,將各區間內的測定值所出現的次數累積起來的面積用柱形畫出的圖形。

因此也叫柱形圖。

7.層別法(Stractification)

針對部門別、人別、工作方法別、設備、地點等所蒐集的數據,按照它們共同特徵加以分類、統計的一種分析方法。

三、問題分析解決之統計技術適用工具

適用工具

問題分析

解決步驟

查檢表

特性要因圖

柏拉圖

直方圖

管制圖

散佈圖

層別法

問題發掘

問題確認

問題界定

分析原因

對策及選擇方案

執行

追蹤與潛在問題分析

第一章 數據與查檢表

壹 數據

1.何謂數據

所謂數據,就是根據測量所得到的數值和資料等事實,因此形成數據最重要的基本觀念就是

數據:

事實

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依據事實判斷之後再採取行動。

2.運用數據須注意的重點

2.1蒐集正確的數據

2.2避免個人主觀的判斷

2.3掌握事實的真相

3.數據的種類

3.1定性數據:

以人的感官判斷出來的數據,例如水果的甜度、布料的質感、人的美醜

3.2定量數量:

a.計量數據:

以重量、時間等測量所得數據,一般通稱為計量值。

b.計數數據:

以良品數、缺點數等使用點數計算而得之數據一般通稱為計數值。

4.數據整理之原則

4.1問題發生要採取對策之前,一定要有數據作為依據。

4.2對於數據使用之目的應清楚了解。

4.3當數據搜集完成後,應立即使用它。

4.4數據的整理與運用,改善前與改善後所具備的條件要一致。

4.5數據不可造假,否則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

貳 查檢表

1.何謂查檢表

查檢表是使用簡單易於了解的標準化表格或圖形,作業時僅要填上規定之查檢記號,再加以統計彙整其數據,即可作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用,亦稱為點檢表或查核表。

2.查檢表的種類

2.1記錄用查檢表,此類查檢表是用來搜集計劃資料,應用於不良原因和不良項目的記錄。

作用是將數據分類為數個項目別,以符合、劃記或數字記錄的表格或圖形。

由於常用於作業缺件、品質良莠記錄,故亦稱為改善用查檢表。

2.2點檢用查檢表;在設計時即已定義,只做是非或選擇的註記,其主要功能在於確認作業執行,設備儀器保養維護的實施狀況或為預防事故發生以確保安全用。

3.查檢表的製作方法

3.1決定希望把握的項目和及所要搜集的數據在執行此一步驟時,應該由相關人員以過去累積的經驗及知識來決定,最好是召集部門內所有的人共同參與、集思廣益,以免遺漏某些重要項目。

3.2決定查檢表的格式

查檢表的格式要依據所要作層別分析的程度去設計一種記錄和整理,都很容易而且適合自己使用的格式。

3.3決定記錄方式

記錄形成可分為品質管理時常用捧形記號“   ”,一般常用符號“正”,以及圖形記號“○、△、╳、√ ”等。

3.4決定蒐集數據的方法

由何人蒐集、期間多久、檢查方法等均應事先決定。

3.5如範例一所示為一電視機電氣不良狀況查檢表。

4.查檢表記載的項目 5W2H

4.1標題:

目的何在:

………………………………………What

4.2對象、項目:

為什麼……………………………………Why

4.3人員、由誰做:

…………………………………………Who

4.4方法:

何種方式…………………………………Howmuch

4.5費用:

須在費多少金錢…………………………How

4.6地點:

在什麼地方、製程別…………………………Where

4.7結果之整理:

合計、平均、統計分析

4.8傳遞途徑:

誰需要了解、要報告給誰

練習:

某一電腦公司99年第一季,接受顧客抱怨項目及次數如下,試以下列得到之數據,試以不良品之項目別,製成一檢查表。

抱怨

項目

月份

包裝附件錯誤

(缺件.錯件)

禮盒破裂

功能不良

機種錯誤

數量錯誤

出貨地

點錯誤

外觀不良

1月

14

3

8

3

2

0

7

2月

8

3

6

1

0

1

4

3月

8

5

5

2

3

1

5

4月

8

5

7

2

1

0

7

第二章 柏拉圖

1.柏拉圖的定義

根據所搜集的數據,按不良原因、不良狀況、不良項目、不良發生的位置等不同區分標準而加以整理、分類,藉以尋求佔最大比率之原因、狀況或位置,按其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圖形。

由構成比率很容易了解問題的重點和影響程度,以比例佔最多項目著手進行改善,較容易獲得改善成果。

2.柏拉圖的製作說明

2.1柏拉圖的製作方法

2.1.1決定數據的分類項目

結果的分類包括不良項目別、場所別、時間別、工程別。

一般的分類先從結果分類上著手,分類的項目必須合乎問題的癥結,以便洞悉問題之所在;然後再進行原因分類,分析出問題產生之原因,以便採取有效的對策。

將此分析的結果,依其結果與原因分析繪製柏拉圖。

分類項目最好不要超過6項,分類項目過多不容易掌握問題重心。

決定數據蒐集期間;並按分類項目,收集數據。

考慮發生問題的狀況,從中選擇恰當的期限(如一天、一週、一月、一季或一年為期間)來收集數據。

例:

電氣不良狀況記錄表

2.1.2依分類項目別,做數據整理,並作成統計表。

不良項目

項目

不良數

累計數

影響度%

累計影響度%

1

收斂不良

57

57

33.5

33.5

2

幾何失真

34

91

20.0

53.5

3

白平衡不良

28

119

16.5

70

4

敲  閃

17

136

10.0

80

5

無畫面

14

150

8.2

88.2

6

其  他

20

170

11.8

100

2.1.3記入圖表紙並依數據大小排列畫出柱形圖。

2.1.4繪累計曲線

2.1.5繪累計比率

2.1.6記入必要的事項

(1)標題(目的)

(2)數據搜集期間

(3)數據合計(總檢查、不良數、不良率…等)。

(4)工程別

(5)作成者(包括記錄者、繪圖者…)。

工程:

電氣檢查

總不良數:

170

期間:

99年5月5日~9日

檢驗者:

鄭大盛

繪圖者:

謝小宜

2.2繪製柏拉圖應注意事項:

2.2.1柏拉圖之橫軸是按項目別,依大小順序由高而低排列,『其他』項排在最後一位

2.2.2柏拉圖之柱形圖寬度要一致,縱軸與橫軸比例為3:

2。

2.2.3縱軸最高點為總不良數,且所表示之間距應一致。

2.2.4次數少的項目太多時,可考慮將後幾項歸納成『其他』項;其他項不應大於前三項,若大於時應再分析。

有時,改變層別或分類的方法,亦可使分類的項目減少。

通常,項目別包括其他項在內,以不要超過4~6項為原則。

2.2.5改善前後之比較時:

a.改善後,橫軸項目別依照出現大小順序由高而低排列。

b.前後比較基準應一致,且刻度應相同。

c.各項目別以顏色來區分,則更易於比較。

2.2.6柏拉圖中,連接各項目與結軸對應點之線,各為“柏拉曲線”外,但因各項次之數據分配並非連續分配;所以,其連接線為折線而非曲線。

2.2.7一般而言,前三項不良項目往往累計影響度之70~80%強;如能針對前三項做改善,便可得到70%以上的成效。

對策後

2.2.8柏拉圖適用於計數值統計,而計量值則使用直方圖。

練習二:

依照練習一所製作之查檢表繪出柏拉圖

抱怨

項目

月份

包裝附件錯誤

(缺件.錯件)

禮盒破裂

功能不良

機種錯誤

數量錯誤

出貨地

點錯誤

外觀不良

1月

14

3

8

3

2

0

7

2月

8

3

6

1

0

1

4

3月

8

5

5

2

3

1

5

4月

8

5

7

2

1

0

7

解 答

項目

件數

累計數

影響度

累計影響度

包裝附件

(缺件.錯件)

38

38

33%

33%

功能不良

26

64

22%

55%

外觀不良

23

87

20%

75%

禮盒破損

16

103

13%

88%

機種錯誤

8

111

6%

94%

其它

8

120

6%

100%

客訴

總件數:

120件

期間:

99月第一季

繪圖者:

吳中隆

第三章 特性要因圖

1.特性要因圖之定義

所謂特性要因圖就是當一個問題的特性(結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的影響時,我們要這些要因予以整理,成為相互關係且有系統的圖形,這個圖形就稱為特性要因圖.簡言之就是將造成某項結果(特性)的諸多原因(要因),以有系統的方式(圖表)來表達結果與原因之間的關係,〔某項結果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設法使用圖解法找出這些原因來〕,其主要目的要闡明因果關係,亦稱〔因果圖〕,因其形成與魚骨相似,故又常被稱為〔魚骨圖〕.

2.特性要因圖之分類

2.1原因追求型:

以列出可能會影響製程(或流程)的相關因子,以便進一步由其中找出主要原因,以此出主要原因,以此圖形表示結果與原因之間的關係.

2.2對策追求型:

此類型是將魚骨圖反轉成魚頭向左的圖形,目的在於追尋問題點應該如何防止,目標結果應如何達成的對策,故以特性要因圖表示期望效果(特性)與對策(要因)間的關係.

3.特性要因圖的製作要點:

3.1確定特性:

應特別注意一件事是,特性的選擇不能使用看起來很抽象或含混不清的主題.

3.2決定大要因

3.3決定小要因

4.繪製時注意事項

4.1特性以註明〔為什麼〕〔什麼〕較易激發聯想.

4.2特性的決定不能使用含混不清或抽象的主題.

4.3收集多數人的意見,多多益善,運用腦力激盪原則.運用時應注意下列原則:

4.3.1意見愈多愈好.

4.3.2禁止批評他人的構想及意見.

4.3.3歡迎自由奔放的構想

4.3.4可順著他人的創意及意見,發展自己的創意.

4.4層別區分(要因別.機械別.工程別.機種別…)

4.5無因果關係者,不予歸類.

4.6充份利用過去收集的資料.

4.7重點應放在解決問題上,並依結果提出對策,其方法可依5W2H原則執行.

4.7.1Why(為何必要)?

4.7.2What(目的何在)?

4.7.3Where(在何處做)?

4.7.4When(何時去做)?

4.7.5Who(由誰來做)?

4.7.6How(方法如何)?

4.7.7HowMuch(費用多少)?

4.8以事實為依據

4.9特性要因圖之應用

特性要因圖不止在發掘原因而己,還有可藉此整理問題,找出最重要的問題點,並依循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特性要因圖的用途極廣,在管理工程、事務處理上都可以使用,其用途可依目的分類:

1.改善分析用

2.制定標準用

3.管理用

4.品質管制導入及教育用

5.配合其他方法活用,更能獲得效果;如查檢表、柏拉圖

4.10範例一為一機械廠“為什麼製程不良率偏高”之特性要因圖

4.11範例二為何基板焊接不良率偏高

練習

某一電腦公司製造部連續3個月的成品,於最終檢驗時,發現CPU槽有跪腳的現象,且不良比例偏高,試以特性要因圖且以人.機.料.法的原則解析發生原因。

第四章 散佈圖

1.散佈圖的定義:

散佈圖就是把互相有關連的對應數據,於方格紙上以縱軸表示結果,以X軸表示原因,然後以點表示出分佈型態;根據分佈型態來判斷對應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

其功能與特性要因圖類似,主要瞭解原因與結果關係是否有相關?

相關的程度如何?

2.散佈圖的製作方法

以橫軸(X軸)表示原因,縱軸(Y軸)表示結果,作法如下:

1.收集成對的數據(x1,y1),(x2,y2),…至少30組以上,並整理成數據表。

2.找出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3.以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建立x-y座標,並決定適當刻度便於繪點。

特別注意一點,橫軸和縱軸的長度要差不多一樣長,不可相差太多否則在圖形上無法判斷他們的相關性。

4.將數據依次點於x-y座標中,兩組數據重覆時以☉表示,三組數據重覆時以╳表示。

5.必要時,可將相關資料註記於散佈圖上。

如蒐集數據之目的數據數量、產品名稱或工程名稱、繪製者、日期…等。

3.散佈圖的判讀

依散佈圖的方向、形狀,有以下數種相關情形:

1.正(負)相關:

點散佈在一直線上。

2.高度正(負)相關:

原因(X)與結果(Y)的變化近於等比例。

3.中度正(負)相關:

原因(X)與結果(Y)的變化仍然近於等比例。

4.低度正(負)相關:

原因(X)與結果(Y)的變化幾乎已不成比例。

5.無相關:

原因(X)與結果(Y)的變化完全不成比例。

6.曲線相關:

原因(X)與結果(Y)的變化呈曲線變化。

第五章 圖表與管制圖

1.何謂圖表:

將繁雜的數據用最簡單的圖形如點、線、面、體形成來表達,這圖形就是一般所說的圖表。

其目的是可以方便閱讀的人能更正確掌握內容的重點或數字所代表的涵意,是整體抑或部份的關係,時間的變化所產生的異動。

2.完整的圖表必須具備的條件:

2.1要具有看了圖表一眼能完全了解整體狀況。

2.2在圖表的繪製上應力求簡單明瞭。

2.3不必作任何言詞的說明就可讓研讀的人瞭解與判斷。

2.4圖表所表現的刻度、線的虛實、點的大小形狀都應力求正確。

2.5好的圖表應可從中看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圖表的種類

圖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解析用圖表

2.計劃用圖表

3.計算用圖表

4.說明用圖表

5.其他用途圖表

4.圖表製作的步驟

1.要明確製作的目的

2.蒐集數據並加以整理

3.選擇適用的圖表

4.記入相關事項

5.一般常見圖表

1.圓形圖

2.柱形圖(捧形圖)

3.折線圖

4.甘特圖

5.流程圖

5.1使用流程圖的目的:

a.易看,且思考可加以整理,於考慮複雜的邏輯步驟時較容易。

b.可正確理解較難掌握之整理大問題的全貌。

c.易於表現步驟。

d.在計劃階段,可正確掌握工作的步驟。

5.2流程圖之看法:

a.原則上是由左向右,由上向下。

當流程的方向與此不合時,必須使用箭頭以表示流程方向。

b.必須使用經過標準化的記號,使任何人均能了解。

6.管制圖

6.1管制圖的意義:

從每日生產的產品線中所測得的零亂數據中,找出經常發生和偶然發生事故的數據,以便幫助找出問題原因,這就非依靠管制圖不可。

管制圖縱軸代表產品品質特性,以製程變化數據為分度;橫軸代表產品的群體號碼、製造日期,依照時間順序將點畫在圖上,再用線連結,加上中心線CL,上管制界UCL,下管制界限LCL,如此即為管制圖。

如果點都在上管制界限和下管制限之間,如此則表示是在管制狀態之下;如果點在連續往上或往下延伸或突出上下管制界限之下,這種情形就表示必須深入調查原因。

6.2管制圖的種類

管制圖的種類可分為:

1.計量值管制圖。

它用來測量長度、重量、面積、溫度、時間等等,例如圖5-7-1的

-R圖就是代表計量值管制圖。

2.計數值管制圖。

是用來計算不良數、缺點數等,一般常使用的有p管制圖、c管制圖、u管制圖。

6.3管制圖的益處

6.3.1直接由操作人員繪製管制圖,而管制製程

6.3.2使製程穩定,且可以預測而掌握品質與成本

6.3.3幫助製程使製程達到

a.更好的品質

b.降低單位成本

c.使產量有效應用

6.3.4作為解決製程問題的工具

6.3.5可使工業生產之『設計』、『製造』、『檢驗』三個階段連成一體,並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

a.設計階段:

作為新產品設計之參考

b.製造階段:

控制製程中的品質、據以分析制定製程的能力。

c.檢驗階段:

作為製成品驗收之參考

6.3.6管制圖的研討

管制圖研判時必須注意兩點:

1.點子超出上下管制界限外時應馬上採取洞查發生原因的行動

2.點子雖然在上下管制界限內,但呈現特殊排列現象。

另外當點子呈現週期性變動或幅度突然變小或大都表示發生了問題。

發現異常狀況,我們要立即追查原因,謀求對策防止同樣問題的再發生。

同時在實施之後,還要檢視結果,製定新的“標準化”方法。

練習一

某公司為管制最終產品之灌裝重量,每小時自製程中,隨機取5個樣本來測定其重量,共得25組數據,試根據這些數據繪製

-R管制圖。

樣組

測定值

R

樣組

測定值

R

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1

56

61

64

62

58

60.2

8

14

58

60

57

59

61

59.0

4

2

59

61

62

60

60

60.4

3

15

61

61

61

62

61

61.2

1

3

58

62

62

62

64

61.6

6

16

63

59

63

56

58

59.8

7

4

64

60

64

56

60

60.8

8

17

59

58

60

60

62

59.8

4

5

63

59

59

63

59

60.6

4

18

57

59

59

60

62

59.4

5

6

57

64

61

61

61

60.8

7

19

62

60

62

57

59

60

5

7

59

62

62

61

60

60.8

3

20

58

58

62

58

62

59.6

4

8

57

55

63

60

61

59.2

8

21

61

62

60

59

64

61.2

5

9

57

56

63

60

61

59.4

7

22

56

63

61

61

60

60.2

7

10

58

62

60

58

61

59.8

4

23

60

58

60

60

60

59.6

2

11

58

61

60

60

56

59

5

24

64

59

60

61

60

60.8

5

12

58

61

63

60

60

60.4

5

25

61

61

60

56

61

59.8

5

13

62

62

61

58

63

61.2

5

練習二

某磁磚廠要徹底管制品質,特別針對某一製程站之完成品之釉面外觀不良加以抽檢,每4個小時抽檢150個樣品,其不良情形如表,請繪製管制圖。

樣 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不良數

6

3

1

6

4

6

5

2

8

1

6

2

0

不良率%

4

2

0.7

4

2.7

4

3.3

1.3

5.3

0.7

4

1.3

0

樣 組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合計

不良數

3

5

2

9

1

4

5

3

1

9

5

5

102

不良率%

2

3.3

1.3

6

0.7

2.7

3.3

2

0.7

6

3.3

3.3

0

第六章 直方圖

1.何謂直方圖:

為容易的看出如長度、重量、硬度、時間等計量值的數據分配情形,所用來表示的圖形。

直方圖是將所收集的測定值,分為幾個相等的區間作為橫軸,並將各區間內所測定值依所出現的次數累積而成的面積,用柱子排起來的圖形。

因此,也叫做柱形圖。

直方圖可以了解產品在規格標準之下分佈的形態、製程的中心值與差異的大小等情形。

2.直方圖的製作步驟:

2.1蒐集數據並且記錄在紙上

2.2找出數據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2.3計算全距(所謂全距就是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2.4決定組數與組距

組數就是直方圖柱形數量,組數的計算是根據數據數量的多寡來決定。

可由數據分組數參考表(圖7),可以查出50~100組數據組數應為6~10組最為恰當。

另外也可用公式算出。

公式:

組數(K)=1+3.23logn

組距的計算公式是:

組距=全距/組數

為了方便計算平均數與標準差,組距通常是2、5或10的倍數。

2.5決定各組的上組界與下組界

組界的決定由最小一組的下組界為基準以下列公式求出:

最小一組的下組界=全部數據的最小值-測量值最小位數(一般是1)0.5

最小一組的上組界=最小一組的小組界+組距〕

最小二組的下組界=最小一組的上組界

如此各組依此類推,計算到最大一組的上組界。

2.6決定組的中心點

計算方式是:

(上組界+下組界)/2=組的中心點(圖6-1)

2.7製作次數分配表

將所有的數據依照數值的大小記入各組的組界內,然後計算各組界的次數(圖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