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
《读论语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论语个人心得体会5篇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本周开始,我们结束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开始了选修课程的学习。
应当说现在的教材编的有特色,能让使用者学到较为系统的知识。
不过说是选修课,但选什么却是上面早就定下来了的,并无选择的自由。
本学期我们选修的是《先秦诸子选读》。
该册书的第一单元是《论语》选读。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
前人对《论语》的评价极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而孔子则是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列的四大圣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今天“孔子学院”已开办到了很多国家。
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人,更有必要学习了、了解孔子的思想。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大动荡,“礼崩乐坏”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如何使动荡的社会变得有“序”,变得更好,各家各派各抒己见。
孔子开出的药方是以“礼”治理天下。
孔子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它既要求个体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内在与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也具有某种合理性。
为达此目的,他主张“仁”,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积极向别人宣扬自己的主张,更是躬行自己的主张。
孔子明知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但还是执着地去追求。
他从不会因为环境的险恶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别人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孔子的伟大,既在于他的思想,更在于他的实践。
我们可以从《论语》选读的第一篇课文中,看到当时的恶劣环境,看到孔子的执着。
仪封人说: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说: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以上三人中,一个是国家中级公务员,一个是农夫,一个是佯狂者,他们无一不认为天下大势已去,混乱不堪,从政危险。
可见,孔子所处的环境恶劣。
而且,三人中,除了那个公务员理解孔子外,隐士连指下路的帮助都不肯给,楚狂连句话也不肯跟孔子讲。
但孔子不为所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
孔子的思想与实践应当会给社会和谐带来积极的影响。
前人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好国家,今人呢,一部够了么?
生活幸福,社会和谐,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向往的。
172959读论语心得体会4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
孔子说他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
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
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
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
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
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103493读论语心得体会5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
君子。
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
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
“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
“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
“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
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
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
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