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820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docx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

金华十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误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折子戏虽然篇幅(fú)短小,其诞生却需经过一组默契(qì)的从业者一段时期的磨和。

这不仅牵涉到剧本的挪移调整,还需根据演员的状态,进行行当家门的协调。

B.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一支思维的长篙(gāo),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长河里徜徉,尽情欣赏其绚烂多姿的天光云影。

C.“刷脸”正成为当下最火热的黑科技,但难免存在一些亟(jí)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有网友置疑,万一自己的脸部数据泄漏出去,岂不是隐私都被掀(xiān)个底朝天了。

D.自撤出国庆上映档(dǎng)期后,电影《芳华》的全国点映之举,让《芳华》提前发酵,期间每日排片在3%左右,大部分放映厅爆满,平均每场(Chǎng)次达53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

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

A项,“磨和”应为“磨合”。

C项,“置疑”应为“质疑”。

质疑,提出疑问。

质:

询问,责问;疑:

疑问。

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D项,“档(dǎng)期”,应为,“档dàng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央视打造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被誉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宛如一股清流,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

【乙】“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深刻启示着我们: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这档节目火爆异常,让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

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一步激活。

【丙】诗词大会正是因为暗合了社会中本就潜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电视节目模式和诗词文化传播相结合,才成为了所谓的“荧屏清流”。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饕餮盛宴B.启示C.对于D.一脉相承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D3.A

【解析】

2.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分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要结合所以的语境。

考虑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是否和语境一致。

D项,“一脉相承”意为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应用“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3.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电视栏目不用书名号,应该用引号。

一个具体的节目可以用书名号,例如,必修一的版块“向青春举杯”用引号,里面的课文则用书名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镶嵌着云石围板的紫檀木罗汉床,体现了古人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彰显了古人追求的“清雅”品位,反映了古文人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

B.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C.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威胁人类沙特阿拉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民索菲亚的回答是,人类不应该把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象,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

D.文化和语言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存在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

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B项,成分残缺,“等”后面加“模式”。

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改为“而应该把机器人视为合作伙伴”。

D项,搭配不当,“存在”改为“有着”。

点睛:

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

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某一全国作文大赛上,一位女生以母亲突遇车祸失忆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文,深深打动了评审组所有人,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假如你是这位女生的同学,在获悉此事后,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请你把想说的内容拟写成一条不超过20字的微信。

【答案】恭喜荣获写作大奖,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要求以女生同学的身份,在女生获得全国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后,给她写一条微信,表达自己的心声。

写之前,要结合材料提供的内容,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同学获得大奖,要表示祝贺;二是同学母亲生病了,要表示关心或祝福。

例如,恭喜荣获写作大奖,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6.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

要求:

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正方:

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

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

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个性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

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题目提供的内容是关于“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已提供正方观点和材料,要求站在反方的立场,进行论辩。

答前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审读正方的发言内容,分析其论辩的角度。

反方论辩时观点要明确,立场坚定。

能扣住正方论述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辩驳。

表述时要能自圆其说,符合逻辑。

语言准确连贯,注意字数的限制。

正方论辩的角度是,首先,人不完美,所以要刻意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其次,与众不同才能彰显个人魅力,只有刻意追求,才能显出个性差异。

针对正方观点和陈述,反方先亮观点,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然后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是天生的,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

其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

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

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

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

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

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

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

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

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

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

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

“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

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

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

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

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

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

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

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

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7.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8.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9.“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答案】7.B8.D

9.①引据准确可靠。

②论证充分。

③推理严密。

④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

⑤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⑥推陈出新。

【解析】

7.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目的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

9.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概括“学术规范”应当遵循的原则,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

然后筛选出文中谈论“学术规范”相关原则的内容,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第一节“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可得出六点答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

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

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

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

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

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

有的抗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

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

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

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

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

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

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

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

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

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

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

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

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

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

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

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

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

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

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

他真生气呢!

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

“走!

快走!

”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

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

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

”几个字。

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

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

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

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

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

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

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

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

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

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

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

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

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

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

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

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

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

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

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

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

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

我每每坐在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飘渺,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

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节)

1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1.文中说“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简析“大硬伤”的含义。

12.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是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

13.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

【答案】10.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

②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

③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

11.①是指相对于桌上其他小坑和划痕,这处斧砍的是大硬伤。

②我的精神世界也在那场运动中,像被斧砍一样受到伤害。

③指那个时代给年轻一代的心灵造成大创伤(本来纯真可爱的姑娘变得可怕而冷漠)。

④指当时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大创伤。

12.不能删去。

通过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的对比,突出了旧桌子对于“我”的意义,强调一个人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重要性;抒发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13.①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文章标题,是全文故事的载体。

②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

③书桌是一块石碑,刻录“我”过去的生活;见证“我”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

④书桌代表一种思考,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和反思。

⑤书桌是一份情感,寄寓一个人对酸甜苦辣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然后细读画线部分。

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内容概括,手法,效果。

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

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有的抗儿挺深”“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

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等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

连用多个“是不是”的表示揣测的问句,写书桌见证和记录自己的成长。

这样对书桌的详细描写,很自然引出了下文作者追忆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

11.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理解“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中“大硬伤”的含义,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与要表达的主旨。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这个“大硬伤”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结合句子所在段落,桌上这个“大硬伤”是指文革期间,桌子被一个女生用斧子砍后留下的印迹。

深层含义是指,那场运用不但伤害了我的桌子,我的内心和精神也受到了伤害。

再深一层的理解,受伤害的不只是我,那个年代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受到了伤害,包括那个砍我书桌的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既是破坏者,同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她的心灵精神扭曲了。

更大的角度是指那场运动给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具大伤害,文革是民族的劫难。

12.试题分析:

该题问文章最的两段能不能删去,考查学生段落的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内容。

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能还是不能。

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陈述理由时,先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最后两段是对比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然后再分析该删或不该删的理由。

可以从材料中书桌与“我”的关系,书桌对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角度思考。

比如,结尾说,新桌子没有令我欣喜,反让我怅然,旧桌子哪怕已经消失了,也让我念念不忘。

强调了桌子对我的重要意义,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替代的。

同时借旧桌子,表达对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这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3.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探究“书桌”的作用和内涵,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难度较大。

具体答题技巧为:

(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2)分析提炼。

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

(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题分两问,考生要分开回答。

“书桌的作用”,全文主要围绕书桌展开描写和回忆,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是全文主要的写作对象。

文章借书桌来回忆“我”过去的生活,它见证“我”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

书桌是我过去生活的见证者。

同时,借书桌写文革,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

也代表一种反思。

三、古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瀛洲兴造记

曾巩

熙宁元年七月甲中,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

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

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

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

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