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55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第3题2分,其他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误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折子戏虽然篇幅.(fú)短小,其诞生却需经过一组默契.(qì)的从业者一段时期的磨和。

这不仅牵涉到剧本的挪移调整,还需根据演员的状态,进行行当家门的协调。

B.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一支思维的长篙.(gāo),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长河里徜徉,尽情欣赏其绚烂多姿的天光云影。

C.“刷脸”正成为当下最火热的黑科技,但难免存在一些亟.(jí)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有友置疑,万一自己的脸部数据泄漏出去,岂不是隐私都被掀.(xiān)个底朝天了。

D.自撤出国庆上映档.(dǎng)期后,电影《芳华》的全国点映之举,让《芳华》提前发酵,期间每日排片在3%左右,大部分放映厅爆满,平均每场.(Chǎng)次达53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央视打造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被誉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宛如一股清流,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

【乙】“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深刻启示..着我们: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这档节目火爆异常,让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

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一步激活。

【丙】诗词大会正是因为暗合了社会中本就潜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电视节目模式和诗词文化传播相结合,才成为了所谓的“荧屏清流”。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饕餮盛宴

B.启示

C.对于

D.一脉相承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镶嵌着云石围板的紫檀木罗汉床,体现了古人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彰显了古人追求的“清雅”品位,反映了古文人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

B.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C.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威胁人类沙特阿拉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民索菲亚的回答是,人类不应该把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象,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

D.文化和语言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存在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某一全国作文大赛上,一位女生以母亲突遇车祸失忆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文,深深打动了评审组所有人,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假如你是这位女生的同学,在获悉此事后,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请你把想说的内容拟写成一条不超过20字的微信。

(3分)

6.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

要求:

①语言准确连贯;②观点鲜明;③不少于100字。

(6分)

正方:

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

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

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

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

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

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

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

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

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

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

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

“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

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

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

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

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

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

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

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

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7.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8.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9.“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共20分)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

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

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

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

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

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

有的抗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

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

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

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

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

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

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

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

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

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

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

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

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

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

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

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

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

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

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

他真生气呢!

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

“走!

快走!

”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

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

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

”几个字。

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

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

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

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

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

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

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

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

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

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

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

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

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

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

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

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

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

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

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

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

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

我每每坐在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飘渺,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

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节)

1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分)

11.文中说“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简析“大硬伤”的含义。

(4分)

12.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是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

(4分)

13.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

(6分)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20分)

瀛洲兴造记

曾巩

熙宁元年七月甲中,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

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

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

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

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

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

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

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

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

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

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巷安辑.辑:

安定

B.寝.弛不治寝:

息,停止

C.力取于旁路之羡.卒羡;多余的

D.燕.休有次燕:

通“宴”,宴饮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讹言大水且.至若属皆且.为所虏

B.粟以.石数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乃.筑新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句读之.不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先交代李肃之在地震来临之后所做的各种应对,然后笔锋转到他赈灾有方,勤政为民的高尚人格上,严谨而有条理。

B.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褒扬李肃之的大功,作者的父兄正好在李肃之的幕府参与军政事务,于是听从父兄的嘱咐写下了这篇文章。

C.文章叙议结合:

对李肃之赈灾、重建过程的叙述,以记叙为主,语言客观朴实;对李肃之的赞赏则以议论为主,情感理性冷静。

D.曾巩强调经世致用,认为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反映并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思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4分)

(2)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②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í):

狮形铜香炉。

②也则:

依旧。

19.“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2分)

20.词的上阕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渲染离愁别绪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共6分)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7.6)

子曰: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5.21)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15.42)

21.请简要概括“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2分)

22.上述四则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每年评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汉字,来反映全年焦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

2016年的年度国际汉字是一个“变”字。

大到气候环境、世界格局在变,小到个人身体、微风细草在变;上到中央政策、综合国力在变,下到个人出行、消费出行方式在变……

对于这个“变”字,你有何看法?

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2)不得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3分)B(A.“磨和”应为“磨合”;C.“置疑”应为“质疑”;D.档dàng期)

2.(3分)D(“一脉相承”意为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应用“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3.(2分)A(电视栏目不用书名号,应该用引号。

一个具体的节目可以用书名号,例如,必修一的版块“向青春举杯”用引号,里面的课文则用书名号。

4.(3分)A(B.成分残缺,“等”后面加“模式”;C.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改为“而应该把机器人视为合作伙伴”;D.搭配不当,“存在”改为“有着”)

5.恭喜荣获写作大奖,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内容应涉及两方面,一是祝贺,二是慰问。

表祝贺的内容1分,表慰问的内容1分,表达1分,共3分)

6.参考示例:

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个性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性相近”

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

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观点明确1分;能扣住正方论述来辩驳2分;能自圆其说、符合逻辑3分,共6分。

7.B(3分)(目的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8.D(3分)(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

9.(4分)①引据准确可靠。

②论证充分。

③推理严密。

④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

⑤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⑥推陈出新。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10.(6分)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

②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

③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

(每点2分)11.(4分)①是指相对于桌上其他小坑和划痕,这处斧砍的是大硬伤。

②我的精神世界也在那场运动中,像被斧砍一样受到伤害。

③指那个时代给年轻一代的心灵造成大创伤(本来纯真可爱的姑娘变得可怕而冷漠)。

④指当时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大创伤。

(每点1分)12.(4分)不能删去。

(1分)通过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的对比,(1分)突出了旧桌子对于“我”

的意义,强调一个人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重要性;(1分)抒发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1分)

13.(6分)①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是文章标题,是全文故事的载体。

(1分)②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

(1分)③书桌是一块石碑,刻录“我”

过去的生活;见证“我”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

(1分)④书桌代表一种思考,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和反思。

(1分)⑤书桌是一份情感,寄寓一个人对酸甜苦辣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

(1分)

14.(3分)D(燕:

通“宴”,安逸、安闲)

15.(3分)A(均为副词,将要。

B.介词,用/介词,凭借C.副词,于是/副词,却,竟然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6.(3分)B(对“从父兄”理解有误,“父兄”是偏义复词,“从父兄”指堂兄)

17.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错一处扣0.5分,共3分。

扣完为止)

18.

(1)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筹措困难,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

(得分点:

“邦”在文中特指“瀛洲”,“以谓”意为“认为”,“稔”意为“年”,各1分,文意通顺1分,共4分)

(2)(这是)因为李肃之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变毁坏的为修葺一新的,(先生)就是如此奋勉。

(得分点:

“经理”意为“经营管理”,“劝”意为“劝勉”,“敏”意为“奋勉”各1分,文意通顺1分,共4分)

19.用典、拟人。

(“武陵人”和“秦楼”用典,“锁”拟人。

一个空格1分,共2分)

20.

(1)抓住生活细节。

香消烟冷,无心再焚;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

日上三竿,未觉光阴催人。

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词人与丈夫临别时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心情。

(2)直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