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568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题有答案

绪论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B.恩格斯

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是:

B.斯大林

3.《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的作者是:

A.

4.《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文的作者是:

A.

二、多项选择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

A.鄂伦春族

B.傈僳族

C.德昂族

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类型的有:

A.盟旗制度

B.家支制度

D.土司制度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

A.汉藏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朝鲜族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

B.德昂族

2.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

C.基诺族

3.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

B.从国外引进的

4.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多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族类

5.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地翻译并介绍西方民族定义的是谁?

A.梁启超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

C.共同血统

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人是:

D.斯大林

8.决定民族性质的属性是:

C.社会属性

9.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

C.民族结构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10.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

1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B.1913年

12.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类型,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13.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B.社会属性

1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是:

C.基诺族

15.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B.南北朝时期

16.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索伦族”更改为:

C.达斡尔族

17.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

C.俄罗斯族

18.新中国成立后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崩龙族”更改为:

C.德昂族

19.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20.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B.东乡族

21.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

D.藏族

22.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B、共同文化

23.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最易于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D.共同风俗习惯

24.原则上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便不可以更改民族成分?

B.20岁

25.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

二、多项选择

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

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心理认同

2.中华人民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

A.自称C.史称D.他称

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

B.德昂族C.毛南族

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

B.俄罗斯族C.佤族D.壮族

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

A.民族特征B.民族源流C.民族意愿D.就近认同

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

A.容丰富B.表述通俗C.归纳科学D.符合实际

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

A.民族生物属性C.民族自然属性D.民族社会属性

8.民族结构的基本容包括:

A.经济结构B.人口结构C.文化结构

9.民族结构的特点有:

A.整体有机性B.相关同步性D.调控可塑性

10.民族素质的基本容包括:

A.人口·身体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11.民族素质的特点有:

A.群体性B.积淀性

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

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

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战争、暴力冲突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氏族-部落-民族

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B.回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

C.种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C.民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

D.美国美利坚民族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

A.阶级消亡

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C.地域关系

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看,民族的发展是:

A.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

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因?

A.民族属性

18.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

C.民族同化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

D.民族融合

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

B.民族关系

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

B.经济结构

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当属于:

B.民族消亡

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中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

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多项选择

1.以血缘为纽带的是:

A.氏族

B.部落

C.胞族

2.民族形成的在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3.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民族部结构的优化过程

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

C.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D.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4.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

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典型途径是:

B.罗马人式的途径

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D.希腊人式的途径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7.民族发展的基本容包括: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文化发展

D.人口发展

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

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0.民族素质包括: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心理意识素质

D.身体素质

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

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融合

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

A.发生的时间不同

B.发生的围不同

C.发生的结果不同

D.实现的途径不同

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

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与其关系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与其建设

D.社会伦理

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

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

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

B.民族发展停滞

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

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

D.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

B.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与的领域包括: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涵(容)涉与到民族共同体的: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负面因素有: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民族分裂势力

B.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第四章民族问题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

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C.社会经济发展

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5.()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D.民族压迫

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围,民族压迫的容比阶级压迫的容更广泛和更复杂

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C.民族差异

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

10.()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与至生存与发展。

C.国家政权

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述中正确是的()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以往已经不同了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

A.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13.在民族问题上国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

C.主权原则

1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个民族至少有代表()人参加。

D.1人

15.在我国,凡人口在()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

B.100万人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

C.民族委员会

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就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多项选择

1.民族问题的涵包括:

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是()

C.自然因素

D.社会因素

3.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主要包括()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文化关系

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

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

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B.民族利益

C.民族权利

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

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

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

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首先消灭()

C.剥削制度

D.阶级压迫

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

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B.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

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

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C.民族问题与问题交织在一起

D.国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相关。

B.民族的跨国分布

C.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与保护

11.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B.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D.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

12.为了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至少包括()等具体形式。

A.和平改革

B.和平协商

D.直接过渡

13.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而()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

B.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

C.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文明衰落与中华民族危亡而言

D.中华民族复兴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

第五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朝代?

A.朝

2.在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史诗里,族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光辉灿烂。

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

D.蒙古

3.19世纪70年代,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只剩300多人。

B.赫哲

4.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成中的时期。

D.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

5.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邓恩铭是族。

B.水

6.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确定的?

D.清朝

7.吐蕃在下列哪个朝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B.元朝

二、多项选择

1.满族建立了统一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性贡献:

A.统一

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

C.对的社会进行了改革

D.改土归流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2.宋元明清时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与汉族的宋朝相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A.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B.党项族建立的夏朝

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3.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

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

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

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4.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还包括:

A.经济安全

B.文化安全

C.科技安全

D.国防安全

5.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主权原则表现为:

A.处理国民族问题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

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

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

6.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体戚与共关系

7.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

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

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

C.三股势力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

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

8.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的旗帜。

A.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B.坚定地维护民族的团结

C.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D.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

9.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A.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C.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

D.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10.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积极践行以下几点:

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B.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C.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D.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第六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

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2.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

A.资产阶级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年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

B.1844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

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5.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在一文中提出的。

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6.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认为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压迫关系的制度根源,马恩曾在一文中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C.《共产党宣言》

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8.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容,其核心是。

A.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

9.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直接来源于。

A.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0.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制度,建立了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制度。

D.5年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

C.4年

12.《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者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是在年颁布的。

B.1951

13.权利和义务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

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容有。

A.主一切民族的平等

C.主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D.主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

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3.民族平等的意义包括。

B.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C.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D.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

4.联合国关于种族和种族关系的三个公约反映了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这三个公约是。

A.《防止与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C.《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

D.《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

B.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

C.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6.我国法律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益,其中包括。

B.允许民族地区享受国家在税收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

C.允许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D.允许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

7.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经济权利包括。

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权利

B.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利

D.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利益补偿的权利

8.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

A.政策保障

B.司法保障

C.行政保障

9.1979年以后,为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我取了多项行动,其中包括。

B.“对口支援”

C.“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专项行动”

D.“兴边富民行动”

10.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存在着以下权益关系。

A.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

B.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C.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11.用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

A.强化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

B.自觉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C.1984年

2.《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这体现了民族自治机关的:

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3.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