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518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docx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主要指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探索史主要指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出路。

二者在内容上很难严格区分,很多重大事件既是抗争史也是探索史的内容。

可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集中代表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某些程度上的抗争和探索不应算在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之中,但这些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官兵的抗争和探索应属于本专题讲述的内容,;

主题1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

〖主题知识概要〗

一、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镇守广西的镇南关大捷。

(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

〔评价〕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应有别与清政府被迫的宣战、抗争。

2、地主阶级改革派探索强国之路

(1)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

(3)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旁及外国的史地和政事。

(4)评价: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清醒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腐败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但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手握这根接力棒,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3、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与实践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暂时支持,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2)代表人物:

中央奕忻,地方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主要内容: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此外,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

(4)评价:

洋务运动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它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和具体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改革,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是探索强国之路的一种尝试。

4、19世纪末,一些开明地主在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后,开始拥护戊戌变法。

20世纪初,他们又和绅商(多属立宪派)一道推动清政府“预备立宪”,但最终愿望都落空了。

〔小结〕地主阶级中的不同派别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清末新政以及“预备立宪”的探索,虽然因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归于失败,但是毕竟是封建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步步尝试。

二、农民阶级领袖的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积累的阶级矛盾在列强侵略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对抗力量之间殊死的搏斗,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2)方案:

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把接受了的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企图建立人间天国。

定都天京后,制定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建国方案。

(3)评价:

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生产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又有明显的空想性,而且在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近代,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也具有落后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4)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它具有进步性,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超越了阶级和时限,根本无法实行,同样具有空想性。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方案:

义和团运动的领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结果:

由于口号所具有的致命弱点,更主要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科学的分析,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小结〕以上所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源在于它们都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出顺应时代又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因此也就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维新派。

(2)主张:

不仅在经济上学习西方,更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评价:

他们早期维新派是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后最早的政治代言人。

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19世纪末,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亡空前严重。

(2)方案: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了把挽救民族危亡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与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学习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评价:

这场运动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君主立宪为中心的改良道路,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了他们的必然失败。

〔小结〕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探索,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掀起了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向西方学习由洋务运动时期的“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虽然中下层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此同时也建立了革命团体、发动了武装起义,几乎同时与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但改良维新才是这一时期探索的主流。

3、资产阶级革命派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工具,在大搞“预备立宪”的骗局后,使资产阶级丢掉了幻想,坚定了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评价: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4、资产阶级保皇派

(1)背景:

维新变法失败后,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认同革命派的主张,沦为保皇派。

(2)主张:

顽固维护清朝统治,继续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3)评价:

违背历史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5、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主张:

民主、科学。

(具体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3)评价:

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陈独秀等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它作为反封建运动也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运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仍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无法给中国人民指明正确的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开始了从“学西方”到“学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6、资产阶级立宪派

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的、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下,投资于新式工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但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因此“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小结〕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角,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层次也由此逐步向纵深发展,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但是其自身具有软弱和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足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就说明其政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作为辛亥革命余波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也由于没有彻底可行的革命纲领、没有可靠的自己的军事武装、没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也相继走向失败。

1912年成立的国会第一大党领袖宋教仁试图在新的革命形势下,走议会合法斗争的道路,但他被刺杀的事实,同样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

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主题规律认知〗

一、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

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就有许多层次。

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阶级地位的不同。

4、具有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质的飞跃。

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

而早期维新派又多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

5、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时代阶级的时代特征相关。

在侵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突出)的救国方案以反对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

6、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

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为寻求独立富强的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近代化历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历程,这里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其内涵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

总之,近代化是社会全面的综合性的历史过程,它包括科技、生产、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的历史走向,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面对西方列强的扩张和工业优势的冲击,为中国发展所做的各种尝试与努力。

当然其核心应该是工业化。

近代化的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3、第三阶段: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其中,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一步,是顺应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变法是对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升华,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新文化运动则把学习西方与中国近代化推到了最高层次。

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任务及其关系

1、任务:

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近代化、达到国家富强。

2、关系:

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但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任务。

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所以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主题2近代后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919—1949年)

〖主题知识概要〗

一、学生运动

广大爱国学生是民族解放的先锋,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都是由青年学生发动的。

二、工人运动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中共成立后,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1927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以后,城市的工人运动也未曾中断。

三、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东、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尤为突出。

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广大农民在土地革命、保卫红色政权、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四、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领导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发生了伟大的转变,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然也表现出来其阶级的局限性。

五、国民党爱国官兵和开明地主的抗日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抗战;冯玉祥、蔡廷锴等踊跃抗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自忠等爱国官兵为国捐躯;解放区的开明地主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六、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探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1)探索活动:

①中共的创立

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②制定革命纲领

1921—1923年,中共“一大”确立了党的最高目标和中心工作;“二大”在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成立后,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随着其顶点事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二七惨案”的发生,全国的工人运动走入低潮,

④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⑤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924——1927年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联合国民党,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主要特征: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即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基础和革命成就。

②党处于幼年时期,各方面还不成熟,在革命过程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失误。

〔小结〕“二七惨案”后,中共认识到“单枪匹马”无法战胜敌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当务之急和必须,在中共推动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从而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国共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也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国民大革命归于失败。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探索活动

①1927——1934年

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的转变,重点是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教训,认识到“赤手空拳”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于是创建了人民军队,开展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建设红色政权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迅速形成,中国人民开始“走自己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②1934—1937年

争取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运用马克思普遍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调整了政策:

从1931年9月开始时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的“逼蒋抗日”,再到西安事变后的“联蒋抗日”,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2)主要特征:

①中国革命中心内容的两度变化:

即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以及由土地革命到民族革命的变化。

②中国革命态势的两起两落: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的到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③中共走向成熟:

表现在:

遵义会议后中共军事、思想、组织路线的基本成熟,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探索活动:

联合国民党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①防御阶段:

改编红军,实现国共合作,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相持阶段:

回击国民党的反共活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同时加强根据地建设。

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进行。

③反攻阶段:

在军事上展开大反攻的同时,1945年春召开了中共“七大”,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提出了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

中共在抗战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1942年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确立中共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抗日战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主要特征:

①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中共倡导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抗战过程中努力维护着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党的自身建设方面:

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统一,通过整风运动全党达到空前地团结和统一。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其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探索出一条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探索活动: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①1945年—1946年6月

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②1946年6月—1949年4月

军事上,中共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粉碎了敌人的全面和重点进攻,及时地开展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经济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政治上,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③1949年6月—1949年10月

筹备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方针政策。

(2)主要特征:

①革命内容上:

随着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经历了由民族革命向国内革命的转变;随着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垮台中国革命又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②革命方式上:

经历了由政治、军事斗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

这一时期,共产党同国民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了全面较量,国民党遭到全面失败,国民党政权垮台,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主题规律认知〗

一、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的关系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双重任务,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主义统治,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者紧密勾结,又相互依存。

任何把反帝反封建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如: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说明农民既没有认清外国侵略者的实质,也没有认清本国封建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关系;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同盟会在推翻清朝皇帝后就认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大功告成,最终都失败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

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出“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

表现为: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与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因素

1、先进政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先进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3、革命道路的正确:

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革命军队的创建:

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5、统一战线的保障:

组织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