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474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文言文上.docx

九年级文言文上

(九年级上)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秋天里洪水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翰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一、重点字词:

①时:

按时②河:

黄河③辩:

分辨④欣然:

高兴的样子⑤旋:

回转

⑥望洋:

抬头仰望的样子⑦若:

传说中的海神名⑧灌:

注入⑨大方:

得大道

⑩面目:

面孔

二、字词、句式: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②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词类活用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②而轻伯夷之义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秋水时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④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⑤东面而对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三、理解课文:

1、文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两个成语 :

望洋兴叹 :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多比喻做事情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

 指让内行人笑话。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

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答:

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一山还比一山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

重点字词

【且】:

况且【惩】:

苦于【塞】:

阻塞【室】:

家人【谋】:

商量

【杂然】:

纷纷【许】:

赞同【如…何?

】:

把…怎么样?

【焉】:

哪里【箕畚】:

用箕和土筐运土石【龀】:

换牙【易】:

交换

【反】:

通“返”返回【甚】:

太,过分【惠】:

通“慧”,聪明)

【固】:

顽固【彻】:

通【毛】:

草【虽】:

即使【穷匮】:

穷尽

【苦】:

担心(还担心挖不平它吗)【亡】:

通“无”,没有(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已】:

停止(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感】:

被。

感动【厝】:

放置

【陇断】:

高大的山(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

翻译句子

1:

惩山北之塞:

(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

2:

聚室而谋:

(召集家人商量说)

3:

杂然相许: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4:

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挖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5: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

阅读理解

(一)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4.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或: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8.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二)理解回答

1.课文的分析: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答:

(1)山高且大;

(2)工具简单落后;(3)移山的人少;(4)路途遥远。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且焉置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答: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

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

答:

主要有三种态度:

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

6.你怎么看待寓言里的愚公?

答:

愚公不愚。

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成语: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含褒义。

8.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比和衬托 

9.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示例: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重点字、词:

①向:

假使②病:

困苦不堪③蹙:

窘迫④藉:

铺,垫⑤食:

喂养

⑥旦旦:

天天⑦俟:

希望⑧赋:

赋税⑨毒:

祸害驰然:

放心的样子

二、重点语句的翻译: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翻译:

可是得到它把它晾干做成药饵。

(2)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翻译:

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

(3)永之人争奔走焉。

翻译:

永州人争先恐后地去做这件事。

(4)言之,貌若甚戚者。

翻译:

说这话的时候,样子好象很悲伤。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翻译:

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那么,我从事这个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的赋税不幸更厉害。

(6)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译:

我提心吊胆地起来,看看那瓦缸,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下。

(7)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

孔子说: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8)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翻译: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三、理解课文: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的原因是什么?

(选段中有一句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中心句)

答:

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用原文回答。

ⅰ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

而蒋氏的情况如何?

答:

乡邻们的情况:

从“乡邻之生日蹙”到“非死则徙尔”。

蒋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而吾以捕蛇独存。

ⅱ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

而蒋氏的情况如何?

答:

乡邻们的情况: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旦旦有是。

蒋氏:

从“吾恂恂而起”到“熙熙而乐”。

3.“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

结住往事,由此转入议论。

4.引用孔子的话作用?

答:

作为立论的根据,证明论点。

5.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余闻而愈悲。

作者发出慨叹进而揭露赋敛毒害的语句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7.蒋氏的大哭反映了怎么的社会现实?

答: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8.本文的写作方法:

对比和衬托

 

《论语》

一:

原文及翻译

1: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

时常习:

复习说:

同“悦”,愉快知:

了解愠:

怨恨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学习知识,再按时温习它,这不很愉快吗?

有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虽然人家不了解自己,但并不怨恨,这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

学过的知识知:

理解为:

做)

译文:

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能学到新的知识。

这种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3: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

迷惑而无所得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文:

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4: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谓之‘文’也。

(敏:

聪明好:

爱好耻:

以……为羞耻)

译文:

子贡问道: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5: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

暗暗识:

同“记”记住厌:

满足诲:

教导)

译文:

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刻苦钻研而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这些对我来说我哪样做到了呢?

6: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

虚指,几个人善:

长处从:

采纳听从)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7: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省:

反省身:

自己谋:

商量忠:

诚心诚意信:

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8: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

德行优秀的人齐:

看齐)

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他学,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

9: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言:

字行:

奉行)

译文: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10: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

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11: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道:

方法处:

据有去:

抛弃)

译文:

孔子说:

“富裕与做官,这是人人所想要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占有。

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按照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啊。

12: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行:

实践)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

“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13: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美:

好的恶:

坏的)

译文:

孔子說: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正好与之相反。

14: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求:

求得执鞭之士:

低微的官职好:

喜欢)

译文:

孔子说:

“富贵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得到,我就遵从自己的爱好。

15: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

料想为:

欣赏)

译文:

孔子在齐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

“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16:

(点)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咏:

歌唱与:

赞赏)

译文:

曾皙于是说:

“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莜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感叹说:

“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二:

内容理解

1:

《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成人之美

2:

《论语》有的是讲学习态度的,有的是讲学习方法的,有的是讲个人修养的: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要求人们要向别人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要多反省检查自己的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讲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是处世之道的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课文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人生道理?

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

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

一(第一则到第三则)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二(第四则到第八则)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三(第九则到第十则)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

重点字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2:

故患有所不避也:

避,躲避。

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不单,不仅。

是:

这。

5:

蹴尔而与之:

蹴,践踏。

6:

不屑:

认为不值得。

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7: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

丰厚的俸禄。

辨,分辨。

8:

于我何加焉:

于:

对。

何:

什么。

加:

好处。

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我:

感激我。

得,同“德”,动词。

10:

向为身死而不受:

向:

原先,从前。

11: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

这种行为。

已:

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12:

此之谓失其本心:

谓:

叫做,称为。

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二:

翻译句子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

4:

呼尔而与之: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6:

于我何加焉:

(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8:

乡为身死而不受: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

9: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

10: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仁义之心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

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3."不为苟得"的原因:

所欲有甚于生者。

4."有所不辟"的原因:

所恶有甚于死者。

5."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义与不义。

6."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们“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是心"指的是什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

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比生重要,应该舍生取义。

14.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

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启发: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15.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6.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17、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18、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19①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哪句与本文观点一致的诗句?

并写出诗的题目与作者。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梅岭三章》: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②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如: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0.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21:

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