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300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docx

生物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

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选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上述的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人等等。

 

 2.应该鼓威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3.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

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好课外需要用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资料收集整理以及观察记录等。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教师应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文宇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本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本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

生物学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

 

 2.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

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五)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本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课程内容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银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

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

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其他影响。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评价的内容 

 1.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参见附录1的实例12: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评价)。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的系列探究活动中,不仅应该评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参见附录1的实例13:

“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评价)。

 

 3.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二)评价的方式 

 1.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

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所反映的结果都有其局限,因此,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

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还应该鼓威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方面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采用“档案夹”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档案夹”封面贴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信息。

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小标本、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证书等。

 

 分阶段展览学生的“档案夹”,教师和学生根据各项成果的评语和评分,结合发展变化的情况,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本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体现本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课程内容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课程内容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

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型的。

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

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材缩写应当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于一体,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注意介绍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

 

 4.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材应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本标准对此未做统一的规定,只是就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参考。

教材编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编写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同时更加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案。

 

 5.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在按照课程内容缩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编入一些小资料、课外回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验和进一步探究的活动等。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

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

例如,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如果按照先结构后生理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理功能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

还应当指出,课程内容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

课程内容中的一级主题并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要目,其排列顺序也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顺序。

一级主题与相应的二级标题和具体内容之间,也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或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在教材中既可以编排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编排在不同的单元中。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例如,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在教材中可以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该重视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同时注意深入浅出,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实例,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挺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课程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

因此,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园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威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在规模、环境、师资、资金以及体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学校应按照课程的要求,及时配备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器具等常用仪器设备,购买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师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进展知识的渴求。

生物学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

学校应调整图书结构,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

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

教学中,教师应该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

 

 博物馆是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机构和科学研究的场所。

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大量的动物、植物标本及古生物、古人类化石。

它们在揭示自然发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标本馆则是生物标本陈列、保藏的专门场所。

多数动植物标本馆建立在高等院校以及部分中等学校。

各地科技馆、少年宫也常常建有专项标本馆,如蝴蝶馆、昆虫馆等。

 

 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普通的公园,其中收集、饲养、种植了大量的动植物。

各地海洋公园、水族馆和农村的养殖场、良种场、实验田等,都是生物学课程的社区资源。

 

 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堪称生物物种的天然“资料库”和“基因库”,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可以开展许多探究活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生产实践人员等)也是生物学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

 

 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家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

 

 4.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5.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潦等。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动植物的趣闻、生物科学新进展等。

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学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附录1 教学与评价实例

 实例1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时 1课时。

 

目的 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 鼠妇;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只(注意:

不要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

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

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讨论“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等因素对于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问题后,交流并写出探究报告。

 

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实例2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课时 1~2课时。

 

 目的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器具 

 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或其他动植物装片和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牙签,滴管,干净的纱布;生理盐水,清水,碘液等。

 

方法步骤 

 

(1)参照下图,利用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或者寻找几种动植物永久装片和切片。

(2)取出显微镜,进行显微镜的对光操作。

 

(3)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

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表面一层很薄的膜是__________,植物细胞之间有细胞壁隔开,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内部近似球形的结构是__________。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

 

 (5)在下面方框中绘出观察到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讨论 

(1)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实例3 探究“酸雨”的危害 

 课时 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 

 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背景知识 

 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 

 小麦种子;培养皿;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

硫酸、硝酸、盐酸都是腐蚀性很强的酸液,应按药品使用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第二课时】 

(1)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

 

(2)讨论:

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什么影响?

实例4 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课时 1课时。

 

目的 

 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术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

 

 材料器具 皮尺,绘图用的纸和笔等。

 

方法步骤 

【课前】 

(1)按小组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

 

 

(2)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周围公园或其他学校的绿化情况作为参考。

 

(3)小组讨论:

应该如何在学校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校园绿化方案?

 

 (4)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示意图,并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作方案介绍。

为了加强方案的说服力,可以事先准备好放大的设计图或彩色的局部设计效果图的投影片等直观材料。

 

【课堂】 

(1)分小组介绍和展示设计方案,重点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设计方案中采用的各种植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如吸尘、隔音、遮阳、防风、降温以及赏花、观叶、品香、美化等。

配上小桥、流水、亭台、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辩论:

哪些方案会使校园更美丽?

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经济?

实例5 模拟“血型鉴定”

课时 1课时。

 

目的 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无偿献血。

 

材料器具 

载玻片,吸管等;模拟配制的“A型血”(0.02mo0/LPb(N03)2,硝酸铅),“B型血”(0.02mol/LBaCl2,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AgNO3,硝酸银),“B型血清”(O.02mol/LNaI,碘化钠)。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血液”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

 

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B型血清

无沉淀 

有沉淀

有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有沉淀

 

(2)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实施方案。

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

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实例6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课时 1课时。

 

目的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材料器具 方格纸,尺等。

 

方法步骤 

(1)阅读下列数据表。

  

中国人口数量

中国人口数量

年代(公元)

数量/亿

年代(公元)

数量/亿

740 

1393 

1578 

1764 

18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