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418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ocx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

核物理专业

 

浅谈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

原子核物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医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想理论和现代化的诊疗手段与设备。

综述了核物理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关键词:

放射性;核物理;医学应用

 

0引言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Roentgen发现X射线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原子核物理理论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放射治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提高了疾病诊治水平,而且将医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放射性

科学研究表明,稳定性核素对核子总数有一定限度(一般为A≤209),而且中子数和质子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N/Z=1~1.5也有个别例外)。

任何含有过多核子或N/Z不适当的核素,都是不稳定的。

A≥209的核素,即元素周期表中钋(Po)之后的所有元素的核素都具有放射性(钋之前的元素中,有的核素也具有放射性),它们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α射线,而转变成A较小的新核;或是因核素的N/Z不适当,其核内的中子与质子会自发地相互转变,从而改变N/Z的值,并同时放出一个β粒子。

核素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一般都处在激发态,这样的核或是自发地放射出γ射线而转变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或是继续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直到变成一个稳定的核素为止。

放射性核衰变的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分别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不论发生哪一种核衰变,其过程均遵从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和能量守恒。

每一种放射性核素在衰变时,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理论和实验均表明,任何一种放射性物质,在单独存放时,其核数量的变化都是按指数规律随时间t衰减的。

其公式为:

这就是放射性核衰变的规律。

式中λ称为衰变常数,它反映核衰变的快慢程度。

λ越大,衰变进行的越快。

上式是一个统计规律,它适用于包含大量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物质。

在实际中,常用半衰期来描述核衰变的快慢。

放射性物质中的核

数衰变到原数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T)。

由公式

可得:

这就是半衰期T与衰变常数的关系。

T和A是反映放射性物质衰变快慢的两个物理量。

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固有属性,取决于原子核自身的性质。

一种核素,无论是化合物还是单质,也不论外界环境温度和压强如何变化,其放射性衰变规律是不变的。

2核物理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发病机制是疾病防治的基础,发病机制不清楚,就很难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1960年,Perutz等和Kendrew等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阐明了这些蛋白质在分子氧输送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

该项工作不仅首次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内部立体结构,还为测定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提供了一种沿用至今的有效方法——多对同晶型置换法。

近年来,科学家应用荧光分析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研究发现癌变过程中细胞及其质膜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表面电荷改变、膜流动性增大和细胞内水状态的改变等。

从射线产生自由基及其具有顺磁性和近年来对活性氧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病理过程(包括辐射损伤、衰老、毒物作用及心血管疾病中的一些环节等)都与自由基有关的结论。

自1895年德国外科医生Roentgen首次利用X射线观察到人体内部解剖结构以来,随着物理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以X射线成像、CT成像、NMR成像和核医学成像等为代表的许多物理学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解剖学、生理学特点等。

目前,各种成像技术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建立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不同水平结构、代谢和功能成像是当前医学成像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的突出优势是,能在体外无创性探测活体内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并能对生化过程进行准确定量分析。

这对于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非常有用。

例如,用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标记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和脂肪酸等)制成显像剂(如氟代脱氧葡萄糖等),然后将其注入人体,我们就可以利用PET从体外无创、定量、动态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代谢物或药物在正常人或病人体内的分布和生理生化功能等。

PET还能对脑的血流和代谢等活动进行判断,对研究脑的生理和精神活动等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其绝妙之处,在于它“打开了一个揭示大脑奥秘的窗口”。

因为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所以这些被核素标记了的物质在人体各种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

例如,在高代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分布较多,这些特点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可对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NMR成像技术以无辐射损伤、无破坏性、无试剂侵入并能从分子水平到整体脏器系统地研究活体和动态过程等这样一些突出的优点受到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发展相当迅速。

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如基因表达监测)也日益显露锋芒。

以NMR为基础的药物筛选技术是国际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药筛选新方法。

它可以高通量地筛选出能与靶蛋白相结合的化合物小分子。

即使在初始阶段筛选出的是弱亲和的化合物,经过适当的结构改造和优化,有可能发展成为高效的药物分子的先导化合物。

目前,国外很多生物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了相关的技术平台,利用NMR技术筛选、发现和设计先导化合物,已取得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主要利用NMR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物体液和组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对生物体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分析这些代谢信息与机体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确定发生这些变化的靶器官、作用位点和相关生物标志物。

代谢组图谱不仅能同时反映代谢网络中多个生物化学途径上成百上千种化合物的变化,而且可以区别不同种属、不同品系动物模型的代谢状态,鉴别与人体疾病状态的差异,寻找人类疾病、药效和毒性的适宜动物模型。

“代谢指纹图谱”的研究不仅可以研究药物本身的代谢变化,而且可以研究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更直接地反映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和状态的变化)。

通过对体液“代谢指纹图谱暠变化原因的探讨阐明药物作用靶点或受体。

脑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是接受外界信号,产生感觉、意识和逻辑思维并发出指令的中枢。

当代科学技术虽然可使人们在整体、系统、环路、细胞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了解大脑的内部结构和生理特点等,但是至今对语言、记忆、注意、意识和思维等脑的高级功能的确切机制知之甚少。

无创伤性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脑科学研究,使人类可以对活着的人脑的生命活动进行研究。

对人脑工作机制的了解,不仅有助于探讨人类智慧的形成机理及其过程,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类精神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就目前来看,在各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中,磁共振成像/谱仪(MRI/S)和PET比较成功。

这些成像工具不但可以以人类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可以直接观察各种行为状态时脑内的变化,是脑科学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该技术已经可以在几毫米的空间分辨率下对大脑工作时的血流变化、血氧水平、葡萄糖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磷酸化过程等大脑内发生的各种功能性或者代谢性的变化实现成像,加上对这些功能的空间定位的结构成像,已经在大脑的很多基本功能、甚至高级认知工作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核物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成像等。

这些医学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条件下,提供机体解剖学信息,有些技术还可以提供反映机体功能的信息,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00多年前Roentgen发现X射线后不久,X射线成像就很快应用于临床医学。

20世纪40年代中叶,医学影像设备在世界上还只是个别医院的奢侈品。

70年后的今天,医学影像设备也已在发展中国家普及。

目前,X射线成像已成为当今医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大约70%的人每年至少作一次X线检查,人一生中要做几十次X射线成像检查。

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的X射线断层成像(X-CT)装置首先用于脑部,能迅速准确地诊断与定位脑瘤,对脑出血、脑梗塞、颅内出血、脑挫伤等疾病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几乎可以代替过去的脑血流图和血管造影等。

CT的灵敏度远远高于X线胶片,对脑瘤的确诊率可达95%,对肝、胰和肾等软组织器官是否病变有特殊功用,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X-CT还可以区分肿瘤的性质。

到目前为止,CT成像技术已发展成为可以对心脏实施动态显像的多层螺旋CT技术。

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PET为主的核医学成像已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目前,多模式集成的成像装置,如PET/CT,MRI,CT,电子直线加速器/CT等也相继问世。

PET特别适用于形态学改变之前,亦即疾病的早期(甚至超早期)。

此外,PET还能进行三维立体动态及全身显像,可发现其他检查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由于PET可了解肿瘤组织的代谢情况,因此可以对大多数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从而有利于制订不同的治疗措施。

PET还可以了解心脏功能,通过心肌的血流量、氧代谢和三大代谢等生化内容来鉴定心功能,鉴别不同心脏器质的病变。

核医学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分子和基因配体水平上成像的模式。

应用核医学分子成像技术可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分子在体内分布的可视化研究,了解体内微观分子的宏观分布及体内行为等信息,分析该化学分子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机制)。

与普通的X射线(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计算机断层照相术(197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诊察法相比,MRI拥有许多优点。

它弥补了计算机X射线断层照相术(CT扫描术)的不足,对检测组织坏死、局部缺血和各种恶性病变特别有效,并能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对人体各循环系统的代谢过程进行监测,其成像对比度优于CT扫描术。

MRI技术特别适于脑和脊髓的详细成像,几乎所有的神经错乱都会导致水含量的变动,这一点能够在MRI成像中得到反映。

水含量小于1%的变动足以检测到病变。

脑和脊髓的局部炎症引起与多发性硬化症有关的症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MRI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随访是具有优势的。

使用MRI能够了解神经系统中炎症的部位、病变程度以及治疗后的情况。

MRI已经取代了以前使人不适的检查方法,能够分辨出肌肉疼痛与神经或脊髓受到压迫而产生的疼痛之间的区别。

使用MRI能够了解肿瘤是否压迫神经以及决定手术是否必要。

在显微外科脑手术中,外科医生可以根据MRI成像足以在中枢脑核中安置电极,以便于治疗剧痛或者是帕金森疾病引起的运动失调。

MRI图像不仅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界限,有助于更加准确的手术和放射治疗,而且也提高了确定肿瘤阶段的可能性。

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镭并应用于肿瘤治疗,肿瘤放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放疗初期,使用镭管或镭模直接贴敷肿瘤,或用镭针插入肿瘤进行组织间放疗,即近距离放疗。

然而这些方法只适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或位于可进入的自然腔道的肿瘤,而且对体积较大肿瘤的放射剂量分布不佳,最大缺点是对医护人员的辐射量较大。

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kVX线治疗机,50年代发明了60Co放疗机,放射治疗便成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