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docx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40分)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
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4、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
“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5、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子说:
“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
B.有子认为,事无巨细都要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否则就行不通。
C.在孔子看来,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的人,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的人。
D.子贡能独立思考、由一知二,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6、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7、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9、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D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
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10、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12、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1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14、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孔子认为,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他连这样的事情都忍于做,还有什么不有做呢?
B.季氏要去泰山旅游,孔子批评冉有没有加以阻止。
C.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D. 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懂礼表示怀疑。
15、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一个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快乐呢?
”
B.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
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C.孔子说:
“商(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D.孔子曾对管仲有数处评价,在这里,孔子对管仲进行批评,因为他违反儒家所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16、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女弗能救与”的意思是“你不能拯救他吗”。
B.孔子对季氏祭祀泰山是不满的。
C.从季氏祭泰山可看出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实。
D.“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意思是“哎呀!
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竞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17、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君子不要在大事小事上都与别人争,不要斤斤计较。
B.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要争的是学问道德等,而且这种争还应该谦逊礼让、彬彬有礼。
C.孔子在此以射箭比赛为例来说明。
D.孔子认为即使是射箭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升堂,比赛完后走下堂敬酒,这样的争夺,也还是君子之争。
18、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
19、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
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0、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章孔子阐述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B.孔子认为,一个人“好仁者,恶不仁者”、充其量只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C.孔子还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当有“仁者,爱人”的宽阔心胸,要主动帮助有过错的人改过迁善,改邪归正。
D.孔子没有见过量不够的人,但他认为这种人是存在的。
二、填空题(15分)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平?
传不习乎?
”
3、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4、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5、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6、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7、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8、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
9、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三、判断题(20分)
1、“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错)
2、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
可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错)
3、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错)
4、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对)
5、曾子提出“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对)
6、“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对)
7、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错)
8、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对)
9、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错)
10、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
(对)
四、简答题(15分)
1、如何做到“孝”?
请结合下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答:
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你认为这段选文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
“由
(1),诲女
(2),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答:
孔子提出,不管是当官,还是治学,都应当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只有这样虚心,才能提高自己的为官和知识水平。
3、“和”是孔子所特别提倡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其具有什么特点?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答: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要以礼加以节制,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论述题(10分)
子夏①曰:
“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
孔子的学生。
②贤贤易色:
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
③致其身:
致,献出,尽力。
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谈一谈孔子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成长甚至于一生的指导意义和具体影响。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与理解。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
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
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我应该在平日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