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docx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着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如何理解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从教育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八大均衡”,即:
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哪些基本的发展观
1.责任观。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
一方面,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政府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职责是为教育,特别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等行政决策中,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为社会和教育发展建立一个公平规则,因为教育均衡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保障和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演变的必然趋势。
教育均衡的实质是,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对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
政府应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
2.过程观。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
均衡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其本质目标是追求一种理想、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状态。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育均衡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相对的均衡发展。
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均衡有着不同的表现。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均衡——不均衡——均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
教育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均等发展,它更加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均衡发展的过程,是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不均衡逐渐走向均衡,然后均衡再次被更高一级的发展需求打破,出现新的不均衡,并在更高层次上再次从不均衡走向均衡。
3.公平观。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是指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
保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4.人本观。
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创造相对均衡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均等地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
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哪些阶段性特点
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握特点不同对待。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2)初级均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为目的,具体体现为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的均等。
(3)高级均衡阶段,这个阶段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办出学校特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
(4)高水平均衡阶段,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极大缩小,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获得学业成功。
目前,我国东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进入了我们所说的初级教育均衡阶段,有的正在努力向高级的教育均衡阶段迈进,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两基”攻坚,尚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还需要国家加大支持的力度。
这时,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任何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三个发展过程、三个发展阶段。
就基础教育而言,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比较容易的阶段是普及阶段,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阶段迈进并基本实现普及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好时期。
而实现了普及,进入巩固提高的阶段后,由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学校又会有新的发展愿望、要求和发展提高的趋势,这时,在普及阶段大大缩小了的教育差距就会重新出现新的扩大的趋势。
因此,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面对哪些实际问题
1.难点问题。
(1)公平与效益。
如果完全只从公平角度出发去制定和实行有关政策,就必然会丧失教育效益,也是有许多弊端的。
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就发现,他们在推行“平准化”政策后,义务教育逐步丧失了效率。
中国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笼统地讲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是没有意义的。
合理和可行的策略应该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近似的区域内,努力追求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我们强调社会公平,不会回到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当前社会关心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2)示范性学校建设与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要推动教育发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学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学科,从而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但示范性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必然导致学校之间新的不均衡。
因此,如何处理好示范性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2.关键问题。
(1)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要均衡,更要有特色。
如何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2)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相互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
因为只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
要使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激励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向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目标发展。
(3)弱势群体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
弱势群体教育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等。
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难点,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3.认识问题。
(1)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
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
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不是把高水平的教育拉下来,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
(2)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一刀切”,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因此,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3)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
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促进教育均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整体发展,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
只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
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同时关心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4)教育均衡不是同步化发展,而是要积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每一级政府管理所辖地区,因历史造成的教育差异,不可能立即解决。
在鼓励教育发展快的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后进地区加快发展。
教育均衡不等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同步化。
(5)教育均衡不只是办学水平的均衡。
那种认为只要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处在同一水准上,就达到了教育均衡目标,是不科学的,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不均衡。
五、警惕教育均衡发展中低水平和高水平陷阱
1.低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低水平均衡陷阱”描述的是,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持久均衡状态,该理论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这一理论认为,贫困地区的农户经济,已经实现了一种在贫困状态下的均衡。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学家称之为“低水平均衡陷阱”。
如何打破这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均衡呢?
对此,“临界最小努力”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困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实行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从而产生一个“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力量大力推动经济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借用这一理论,描述发展层次与发展规模之间的均衡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层次不高,发展规模的扩张是在低层次上实现的,发展规模的扩张不仅掩盖了发展的低层次性,而且进一步强化这种低层次性。
这就陷入一个困局,越发展,原有的低层次特征越明显。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注意“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这种低层次性的突出标志:
一是大而不强,即教育大而不强,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二是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教育均衡发展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还处于普及教育的低水平或初级教育均衡发展阶段;四是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
如果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不能促使教育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就容易出现“低水平均衡陷阱”现象,使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仅满足于受教育者权利和机会均等的“低水平均衡阶段”。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可以说是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界努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努力促使我国义务教育教育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的重大举措。
2.高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解释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延迟的原因。
艾尔温认为,到传统社会后期,中国经济虽然在量上仍有重大增长,但缺乏质上的变化,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既不是资本的不足或市场的限制,也不是政治上的阻碍,更不是大企业的缺乏或者短命,关键原因是随着人口高度增长而形成了一种“高水平均衡陷阱”。
在这种人口——经济结构中,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停滞:
一是它吞食了小农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使小农无法积累资本;另一方面,传统方式的农业投入,达到了再增加便会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的极限,把传统农业提高到了一个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改变的水平。
总之,这种经济结构对新式投资和工业发展起了抑制作用。
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揭示了人口的过度增长与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变的内在矛盾。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注意“高水平均衡陷阱”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受教育人口众多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如何解决受教育人口众多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矛盾,是我们走出“高水平均衡陷阱”,推进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
高水平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须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经费投入,否则很难确保教育均衡的顺利和持续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之一,也是经济强国,可面对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日本在小泉内阁上台后,面对各种财政压力,就曾提出过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全免费教育的方案,这充分说明了“高水平教育均衡的陷阱”问题。
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与区域推进。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更是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的发展策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防止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教育均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