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3544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则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武则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武则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武则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武则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则天.docx

《武则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则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则天.docx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

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

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

∙•基本资料

∙•个人概述

∙•生平事迹

∙•女诗人

∙•支持佛教

∙•人物年谱

∙•无字碑

∙•干陵之谜

∙•功过之评

∙•名人评价

∙•子嗣

∙•相关影视作品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母亲:

生母是武士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生卒:

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

描述:

大周皇帝

祖籍: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

个人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武则天

武则天:

690-705年在位。

武士貜之女,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唐太宗死后,武媚削发为尼,居于感业寺。

唐高宗接位后,复召入宫,立为昭仪,又进号为妃,永徽六年(655年)被立为皇后。

武氏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国家大事,裁决一切。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从此,唐朝的实权,被牢牢地掌握在武氏手中。

683年高宗死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

690年改国号为周,自号为圣神皇帝,更名武曌。

在位期间十三次改元。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率领群臣入宫,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等,拥唐中宗即位,恢复唐国号和一切唐制。

武则天死前留下遗嘱: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生平事迹编辑本段回目录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使她努力追逐和争取最高权力。

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风华绝代武则天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

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借祭祀之名来到感业寺,两人一见面涕泗横流。

宫中皇后王氏端庄矜持,不特意讨好李治,已被冷落多年,受宠的是萧淑妃,为李治生有一儿两女,因此,萧淑妃称霸后宫。

与王皇后不和,且萧淑妃的儿子被封为雍王,按唐惯例,皇后的长子为太子,剩下的若干个儿子才有一个有可能封为雍王。

萧淑妃的儿子受封,是不是意味着萧淑妃将由二品妃子升为一品,成为皇后?

王皇后为保住自己的位子,特意授让皇上接武氏进宫,以免二人饱尝相思之苦。

皇后这一关通过了。

武氏便顺利进入宫内。

王皇后原本认为武氏原是先帝的妾,而且身份低微,皇帝不会给她任何名分,接进宫内是让她打击萧淑妃,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可正是这样,她却给自己筑造了一个太大的坟墓,成为武则天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牺牲品。

两三年后武氏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挺武派的支持。

后武则天亲的女儿突然夭折,便称为王皇后所杀,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将其放入酒缸中,称其为醉骨。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抑郁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洛阳历代为中原王室必争之地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传说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

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

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

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

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

“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

”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

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

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

她说:

“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

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

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

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

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

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

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

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

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

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

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

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

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

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

CCTV《百家讲坛》——蒙曼说唐之武则天,也有一些记载。

女诗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武则天集》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

“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之作:

《唐享昊天乐?

第一》[全唐诗:

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

第二》[全唐诗:

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

第三》[全唐诗:

卷5_5]

干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闿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

第四》[全唐诗:

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

第五》[全唐诗:

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

第六》[全唐诗:

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

第七》[全唐诗:

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

第八》[全唐诗:

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

第九》[全唐诗:

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

第十》[全唐诗:

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

第十一》[全唐诗:

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

第十二》[全唐诗:

卷5_14]

式干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

外办将出》[全唐诗:

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

皇帝行》[全唐诗:

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

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

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

迎送王公》[全唐诗:

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

登歌》[全唐诗:

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洁诚斯着,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

配飨》[全唐诗:

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洁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

宫音》[全唐诗:

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

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

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

角音》[全唐诗:

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

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

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

征音》[全唐诗:

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

商音》[全唐诗:

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

羽音》[全唐诗:

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

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

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

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

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

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

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

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游九龙潭》[全唐诗:

卷5_42]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赠胡天师》[全唐诗:

卷5_43]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

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

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从驾幸少林寺》[全唐诗:

卷5_44]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

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

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石淙》[全唐诗:

卷5_45]

三山十洞光玄箓,压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腊日宣诏幸上苑》[全唐诗:

卷5_46]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如意娘》[全唐诗:

卷5_47]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

卷5_48]

敷政术,守清勤。

升显位,励相臣。

支持佛教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轻视妇女,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要想参与政事,甚至要当君临天下的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武氏在执政过程中,需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而佛教对她的支持更是她所欢迎的,所以唐代武则天时期,朝廷特重佛法。

武则天支持佛教,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她曾亲自参与组织了《华严经》的翻译。

《华严经》在东晋时曾有佛陀跋陀罗的60卷译本。

但这一本子并不完整。

于是在武则天时曾派人去于阗求取梵文的全本,组织力量进行翻译。

由著名译经僧实叉难陀主持译事,从695年起,至699年完成,就是80卷《华严经》。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华严宗就是依据此经,在唐武则天时创立的。

武则天支持雕琢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

其次,她结交僧人,给一些著名僧人以很高的礼遇。

如禅宗北宗的神秀,被她请到京师,“亲加跪礼,时时问道”。

她还经常请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入宫讲经说法,并赐法藏为“贤首”国师的称号等等。

另外,她还热衷于建寺造像,如著名的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就是在她直接支持下雕凿的。

据说为了雕凿此像,武则天还捐赠了二万贯脂粉钱。

武则天支持佛教不遗余力,作为回报,佛教的僧徒们也为其登基大造舆论。

永昌元年(689年),有沙门10人伪撰《大云经》,上于朝廷。

《大云经》讲所谓“净光天女”,佛预言她要以“女身”为统治天下的帝王,而且这一女王,将来还要作佛,等等,暗示武则天为女皇,是顺应了佛的旨意。

因此武氏得到此经,十分喜悦,随即命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又度僧千人以祝贺其事。

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即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692年,又因佛教《大云经》为武氏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一反李唐时“道在佛先”的排列,定为佛在道之上。

而伪撰《大云经》以及为经制疏的一些沙门,都因此得到了很丰富的赏赐。

唐长寿二年(693年),有僧人菩提流志译出《宝雨经》10卷。

经中讲到,有东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云来到佛的所在,佛为他授记。

讲他日后当在摩诃支那国,现女身为王,以佛法教化众生,建立寺塔,供养沙门。

据查《宝雨经》到唐代共出现三译,唐以前梁、陈时所译的都没有这段文字,因此很明显这是唐译本伪造,是专门为武氏登基制造舆论根据的。

就在此经译出这一年,武则天即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

由此可见,武则天支持佛教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