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865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docx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演示教学

 

对完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

(一)“了1”、“了2”的出现顺序问题

现代汉语的“了”,一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了”。

一是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体的“了1”,一是用于句尾表示情状改变的“了2”;。

1、动态助词“了1”的功能和用法

  动态助词“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注意:

1)“了1”虽然表示完成,但受使用环境及说话人主观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完成也不用“了1”。

在下列情况之下不能使用“了1”。

a、多次性,反复性经常性(即还在进行的动词,到发出的动作是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后不可。

如:

*他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学了汉语。

*我每年都在上海过了很长时间。

b、不表示具体动作,没有完成意义的动词不可。

如:

*现在他很想念了陆地上的生活。

*我去年就盼望了来北京。

*刚开始在北京生活,我感觉了很难。

“想念”、“盼望”、“感觉”都是表示人的一种带有经常性或持久性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动词,后边不应该带动态助词“了1”。

c、带宾语从句的动词后不可。

如: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很喜欢中国。

*我发誓了我一定要学好汉语。

*我决定了暑假去旅游。

句中“发现”、“决定”、“发誓”等后面都带了小句宾语。

按照汉语的规则,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助词“了1”。

d、兼语句中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

*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去年公司派了我去上海出差。

*我们都劝了她不要再等了。

e、连动句中后一动词表示前一动词的目的时,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

*昨天朋友来了看望我。

*他去了火车站买票。

*我们已经想了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f、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行为方式时前一动词后不应该用“了1”。

如:

*老师笑了介绍自己。

*他指了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爸爸。

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伴随状态,并不表示前一动作结束后再出现后一动作,这时应该用“着”而不用“了1”。

g、否定副词”没”和”了1”不同现,即“没+动词+了”是错误的。

如:

*早上我没吃饭了.

*过去我没去过了上海。

但如果否定副词“没有”前面如出现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即“时间段+没+动词+了”则是正确的。

如:

我三天没吃饭了。

他一个星期没来上课了。

这是因为句中的“了”实际上是语气词“了2”,是说“没吃饭”和“没来上课”这种状态持续三天了、一个星期了。

其中“了”不是和动词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和时间段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没(有)+名词+了”也是正确的。

如:

我没钱了。

瓶子里没水了。

这是因为句中的“没(有)”是动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句尾的“了”是语气词“了2”,而不是动态助词“了1”。

动词带“了1”需要有表示动作结果的补语成分(趋向、时量、动量补语);动词后用“了1”然后带一个简单宾语时,句子不自足,语气不完整。

如:

我看了电视。

我买了书。

他去了商场。

总之,动词用“了”再带宾语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宾语前又说明性成分(时量、限制性定语)如:

我买了一本书。

(2)句中有说明时间、地点、原因及方式的状语成分。

如:

我刚吃了饭。

(3)有说明动作完成后又出现另一情况的后续句。

如:

我吃饭就走。

(4)在宾语后再用一个有成句作用的语气助词“了2”。

如:

我吃了饭了。

“了1”的语义功能和用法

  我们常说“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其实“了1”的功能哈可以细分为三种:

(1)事件的发生或完成;

(2)事件的前后顺序;(3)主要事件的标志。

  第一种表示“事件的发生或完成”是其主要的最基本的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先介绍。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它跟英语的过去式很相似,但“了1”仅用于“事件”而不用于“情态”。

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不可不特别提出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就可以介绍其他两种功能了。

  “了1”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事件的完成。

这个意义固然和英语过去式相近,但并不完全一样。

英语的过去时,不管是情态还是事件,只要是过去,都要使用。

而汉语的“了1”之用在过去的事件,不用于过去的情态。

如果不了解这点,学生就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他以前很喜欢了她,可现在不喜欢了。

  虽然是过去,可句中“很喜欢她”是一个状态,不是一件事件。

  第二种表示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有时间性,如:

  我明天下了课就去你那儿。

  第三种表示主要事件的标志

  有时即使是过去,也是事件,也不一定要用“了1”。

如:

  A:

昨天去哪儿了?

  B:

父母前天到天津来看我妹妹了。

我妹妹打电话告诉我,我就到天津去了。

  句中的“打电话”和“告诉我”当然也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件,说话人完全可以加一个“了”而说成“打了电话”和“告诉了我”。

但实际上,这两个“事件”只是整个事件中的“子事件”。

说话人主要表达的是“到天津去了”,所以只在这个主事里利用了一个“了1”。

也就是说,在一连串发生的事件中,只选择那个主要事件的动词后用一个“了1”来表示这是主要事件,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明白这点,我们对诸如陆俭明、马真

  (1985年)所举的留学生的错误例句就可以进行解释了。

  *我下车后,中国同学热情地帮了我搬行李。

  句中“搬行李”是主要事件,而“帮我”只是次要事件,所以只需在主要事件“搬行李”中用一个“了1”就可以了,而不需再次要事件“帮我”中在用“了1”。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上面三种功能所无法完全涵盖的,比如在“说”、“讲”、“告诉”等表述性动词后,如果后跟表述的内容,那么,这个动词后就不用“了1”。

如:

  他昨天打电话告诉我,明天的会议取消了。

  老板刚才跟我说,下星期可以不来上班。

  这可能是因为所说的内容比说话这一事件更重要。

相反,如果说话这一事件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那么,在表述性动词后就要用“了1”。

如:

  我昨天就跟你说了,今天不能迟到,你怎么还是迟到了?

(三)语气助词“了2”及其教学

  语气助词“了2”也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而又较难掌握的一个语法项目。

它用在句尾,有成句的作用。

 1、“了2”的成句作用:

  在下列几种句式中必须使用语气助词“了2”才能成句。

  某些单个名词、动词必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秋天了/放假了。

  单个动词、形容词作谓语必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她走了。

/你胖了。

  动词前有“已经、快、该”等时,必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他已经明白了。

/快下课了。

  V+了1+简单宾语必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我吃了饭了。

/他到了北京了。

  V+RC(结果补语)必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他喝醉了。

/孩子吓哭了。

  “被”字句中动词后无附加成分或带结果补语时须加“了2”才能成句。

如:

衣服被雨淋了。

 2、“了2”的语法意义:

  关于“了2”的语法意义,历来说法不一,一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题。

或说“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的情况或发生的事情”,或说“出现了新情况”、“发生了新变化”等等。

尽管有多种说法,但它们之间都有一个基本意义贯穿着,即在陈述句尾表示“到某一时刻为止出现的情况”。

在表示状态的陈述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中,用语气助词“了2”表示进入了新的状态,出现了新的情况。

下面我们把用“了2”和不用“了2”的陈述句进行对比。

  他很胖。

他胖了。

(以前他不胖)

  今天晴天。

今天晴天了。

(昨天不是晴天)

  我妈妈身体很好。

我妈妈身体好了。

(以前身体不太好)

  在一些动词谓语句中,“了2”表示情况的变化。

用“了2”和不用“了2”的对比如下:

  他不喜欢她。

他不喜欢她了。

(他以前喜欢她,现在不喜欢了)

  我儿子会唱歌。

我儿子会唱歌了。

(以前不会唱歌)

  “了2”在句尾表示出现了新情况,既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过去和将来。

但它的时间概念不是“了2”所具有的,往往是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决定的。

如:

  爸爸的身体好了。

(现在)

  上个星期爸爸的身体就好了。

(过去)

  明年一开春爸爸的身体就会好了。

(将来)

 3、“了2”的语用功能:

  对“了2”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形式和语义,但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了2”,我们还需要对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和教学。

根据吕文华(1992年)“了2”“在话语环境中具有信息提示的语用功能。

‘了2’句表达信息的内容,‘了2’有提请听话人注意的功能,并进而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向,其表达意向由语境决定。

”如:

  唉,已经下班了!

  说话人说这句话显然不是仅仅要告诉听话人时间已经从上班到下班这一变化,而是以这一信息提醒听话人注意:

“该走了”或者“该休息了”等等。

  在谓语是数量词语或谓语部分包含数量词语时,说话人认为这一数量达到或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从而提醒听话人注意,进而表达某种意向。

如:

  爸,你都七十了!

  这句话很显然不是要表示爸爸从69岁进入70岁这一变化,说话人是以“七十岁”这一信息提醒听话人,并且要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向。

至于什么意向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不同,比如可以是“别再出去到处旅游了”、“别那么操心了”、“别管这么多了”、“别再想找老伴了”等等。

再如:

  快四十度了,快送医院吧。

  他喝了三瓶了,不能再喝了。

  “了2”句还常常作为发话人肯定某一事实,并把这一事实作为根据为自己所说观点情况做解释、引证和辨白。

如:

  A:

去深圳根本不用带毛衣,那儿暖和着呢。

  B:

我看天气预报了,那儿也才18度。

不穿毛衣哪行啊!

  说话人是用“我看天气预报了”作为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要穿毛衣”进行辩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了2”的语用功能设计一些练习。

比如老师先说出一些带“了2”的句子,让学生说出可能表达的意向。

如:

  老师:

下课了!

  学生1:

去吃饭吧。

  学生2:

我想回去休息。

  学生3:

咱们出去玩吧。

  ……

  老师:

该考试了!

  学生1:

要好好复习。

  学生2:

不能出去玩了。

  学生3:

有问题可以去老师办公室。

  ……

  这还只是让学生理解其语用功能,要想让学生真正运用还需要让学生自己说出带“了2”的句子。

比如老师问问题,让学生回答,但老师一定要设计出必须使用“了2”的句子。

比如:

  老师:

班长今天为什么没来上课?

  学生1:

班长病了。

  老师:

你怎么知道他病了?

  学生1:

我刚才见他了。

  老师(知道王继祖因为女朋友来北京很高兴):

王继祖为什么这么高兴?

  学生2:

他女朋友来北京了。

  老师:

你怎么知道他女朋友来北京了?

  学生2:

王继祖告诉我们了。

  老师:

王继祖的女朋友漂亮吗?

  学生3:

很漂亮。

  老师:

你们怎么知道?

  学生:

我们都看见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