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796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作业.docx

《心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作业.docx

心理学作业

心理学作业

 

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侯彦斌

课题组成员:

李荣娜郭星高慧莲杨佳华王新鹏刘春燕杨瑞霞赵瑞霞

学院:

数学学院

班级:

112本

一、内容提要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设计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这次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

①在一线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②“优良情境”的创设需要加大对教材的钻研力度,掌握一定的原则、方法。

良好的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善于对课堂进行反思。

“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在每个学段的教学建议里都提到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提出来,成为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首先阐释了情境创设目的和意义后,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的原则,重点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了趣味型问题情境、应用型问题情境、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悬念、探究型问题情境、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学科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一些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案例。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情境创设对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对情境创设更好的实施做了一些积极思考与粗浅的探讨。

二、数学教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

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目的

目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调动感情;二是引出问题;三是诱发思考。

创设数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产生惊异和欣喜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有了兴趣可使人的脑细胞运动加快、神经紧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证明,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符合他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能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动力,真正能起到诱导创新的好效果。

2、数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

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

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作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数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

鉴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数学教育可以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融于情境中,通过创设有意义的、丰富的、真实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而真实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与猜想,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5、数学情境创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现有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是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知识,失去的却是直觉、悟性和趣味,有的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数学教学,老师讲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

三、正文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准备阶段:

运用文献研究法。

系统学习“教育研究方法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完成理论学习。

2、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周围初中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活动要求,进行调查数据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对七至九年级部分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在逐渐减退,许多学生认为老师上课老一套,没有新意,对数学的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几组数据: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表(每年级分层随机抽样50名学生)

 

感兴趣

一般

厌烦

七年级

61.1﹪

32.2﹪

6.7﹪

八年级

55.8﹪

33.7﹪

10.5﹪

九年级

57.2﹪

31.8﹪

11.0﹪

3运用实施阶段:

运用实验研究法。

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年级构建重点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体系,对于过时的教学情境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

在认真实践、筛选的基础上,提炼出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案例集和课件集,形成初步的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4、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

及时评价总结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成果的推广打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

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2、个案法

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行动研究法

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5、文献法

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②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③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

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④情境创设能力的提高。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情境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境的把握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⑤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通过情境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⑥正确评价“教”与“学”。

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四)研究假设

创设情境,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疏理和调查结果经验总结。

2、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调查活动,探索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的途径,总结交流实验情况,促进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第三阶段:

深化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撰写总结论文。

六)研究过程

1、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时,教师新颖巧妙的开场白,往往像一支兴奋剂,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整堂课的成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向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早已前,有一个国王为了感谢一位大臣发明围棋,大臣在和国王下棋时,国王对大臣说:

“你发明了有趣的围棋,我要奖赏你,说吧你要什么?

”大臣想了想说:

“陛下,我不想得到金银珠宝的奖励,只要放满棋盘格子的米就够了。

”国王想,这没问题呀,几颗米而已。

而后,这个大臣看到国王同意了,就把具体的要求说了:

第一个格子放1颗米,第二个格子放2颗米,第三个格子放4颗米,依次下去,后一个格子放的米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

一个棋盘一共64个格子,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掌握一个新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利用数学与生活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

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

【案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趣式的情境。

(多媒体放映以下影像)

清晨,东方微明,突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下冉冉升起,……

老师提问:

大家对日出一定很熟悉吧!

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运动的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圆和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我们今天来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3、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

这时来自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都有生活的体验,学生不是在学习书上“死”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活”的问题,教师不是在教“数学符号运算法则”,而是在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提高了学生从实际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能力。

【案例】小红家是一个个体商户,家庭用电分为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两种,晓红家安装了两块电表分别计算用电量,上月小红家的用电量一共为100度,共付电费52.40元。

已知工业用电的电费单价是0.617元,而居民用电电费单价是0.307元,晓红家上月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各用了几度?

4、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型问题情境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案例】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

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

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

5、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学习《视图》时,通过对叠放的小正方体数目的探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归纳探究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堂课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师生思维碰撞,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6、利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如在教七年级《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体会出蕴含的数学原理,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七)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偏离了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第一、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激起疑问形成。

激疑为先,讨论在后,点拨思路在最后,激疑一定不要忙着解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这是教学把握的关键。

第二、目标实施有梯度。

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

这样,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

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需“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情境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第三、合作讨论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要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四、教师的指导与点拨要适时、有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创造机制得到启动。

情境创设要着眼于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

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创造。

四、结论

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益处:

(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对策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学生爱思、会思、善思、乐思,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教学策略,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到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三)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

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锻炼。

我们发现: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但是,这种教学策略也存在弊端,有待于改进。

如由于一个教学班的几十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完全一样,对极少数的学生来说,把情境教学过程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不能把情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看情境情趣盎然,引申到数学知识则一落千丈。

情境创设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不能起到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的作用。

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并不能提高这部分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好的学习品质的学生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年第6期

[2]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3年8月

[3]王志民.透析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