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702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docx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

武乡县建设局

评价单位: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八年十一月

1总论

1.1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武乡县的县城建设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城垃圾产量也日益增长。

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尚没有一处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沿沟随地倾倒堆放,对地下水、大气和周围田地均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蚊蝇滋生,同时存在火灾隐患。

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暴露,各部门对垃圾收集、处理均给予了关注。

为此,武乡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垃圾收集容器具,建设环卫设施,提高了生活垃圾收运的机械化与密闭化水平,使垃圾清运率大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垃圾的最终消纳和污染问题就相当突出。

为了使革命老区武乡县建设的更加清洁、文明、秀美,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建设得到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必须新建完全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

它是改善县城环境,提高县城居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当前武乡县县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

1.2评价项目由来与过程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该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武乡县城建局于2008年2月正式委托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1.3评价重点

以环境空气、水环境为评价重点,同时加强工程分析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对场址的综合地质技术条件及场址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1.4.评价等级

(1)环境空气

根据工程排污特点、评价区环境特征及有关环境标准,确定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2)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

由于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不外排。

因而,地表水环境进行一般性分析。

地下水环境:

考虑到垃圾填埋场的排污特征及对地下水的长远保护要求,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3)声环境

本项目噪声产生源少,周围无敏感目标,属于小型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4)生态环境

本项目生态影响范围小于三级评价要求,参照三级评价开展工作。

1.5评价范围

环境空气:

以填埋区为中心,西北、东南各延伸2km,总面积16km2的矩形区域。

地表水环境:

关注本项目对西北侧约1.3km处涅河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

场址周边3km范围内的含水层。

声环境:

垃圾填埋场场界外1m以内及交通敏感点。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限于场地建设和使用活动扰动影响较大的场址附近距离。

 

2区域环境概况

2.1项目地理位置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位于县城外的南部山地,丰州镇史家垴村境内,距规划城区边缘直线距离2.1km,距最近的史家垴村为500m。

2.2自然环境

2.2.1地质地貌

武乡县域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全县可分为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山区和较平川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域,总观全县地质地貌可属黄土丘陵地带。

本项目场址地貌类型为“U”型黄土冲沟。

2.2.2地质构造

沁水向斜轴部位于武乡县丰州镇以西,构造线走向为NNE向,两翼地层倾角为10~25°,相伴发育一组与主构造线一致的波状压密褶皱,地层倾角在5~10°之间。

褶皱多位于县城以西,较大者有蓬莱山向斜、涌泉向斜、赵家凹向斜,下庄背斜、聂村背斜、峪口背斜、关河向斜、故县背斜、南亭向斜、杨家脑背斜、东沟向斜,褶皱轴向多为20~30°,轴长6~38km,两翼地层倾角为5~20°。

主要的断裂为分布于县境NW的分水岭至二郎堂正断层组成对出现,形成地堑或地垒,断层走向多呈NEE向。

东部洪水断层、蟠龙断层较为明显,走向NNE,断距55m。

本项目场址内无断层,属于稳定场地。

2.2.3水资源情况

武乡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昌源河、云簇河、洪水河,按其流域归属分为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归汾河、南亭河两大水系,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7%。

武乡县城水源地位于马牧河汇入涅河的交汇处,面积约0.5km2,从构造上分析,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武乡-阳城凹褶带北端,发育有三条隐伏断裂,由于断裂破碎带的连通作用,有利于地下水汇集,所以在断裂带附近,富水性极强。

2.2.4气候与气象

武乡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

全县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小气候也很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约介于3℃至10℃之间,年平均日较差13.2℃。

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

境内最大冻土深度为1.0m左右。

武乡县年降雨量的地理分布明显不均,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500-600mm之间,武乡县历史上最大日降雨量113mm。

年内各季降雨量差异很大。

全年静风频率最高,频率达52.36%,次多风向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1.4m/s。

2.2.5地震

近年来武乡县未发生大的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96-2001),县城抗震设防标准为烈度7度。

2.2.6土壤

武乡县土壤类型大体可分为白土、红土、黄土、砂土、壤土(二合土)、黑土、黑炉土、碱土等八类土壤。

本项目场址所在区域土壤为白土。

2.2.7植被

武乡县境内自覆被较差,而且分布不匀。

场址所在地植被稀疏、覆盖较差。

2.2.8动物

县内饲养动物有兔、猪、羊、牛、驴、骡、马等家畜,鸡、鸭、鹅、鸽等家禽和蚕、蜂;近年来还发展了四种从未饲养过的新动物——梅花鹿、虹鳟鱼、蚯蚓和水貂;五色鱼和鹦鹉鸟在县城也发展不少。

武乡县野生动物品类繁多,分布极广,较大的野兽栖息在东西山上,一般兽类出没在平川、丘陵。

鱼类、爬行、软体、腔肠动物品种不多,野鸟、两栖、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境。

2.3社会环境概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武乡县现辖丰州镇、监漳镇、蟠龙镇、洪水镇、故城镇5个镇,墨镫乡、故县乡、乾北乡、石北乡、贾豁乡、分水岭乡、涌泉乡、上司乡、大有乡9个乡,374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20.3万人。

本工程场址位于武乡县丰州镇史家垴村西北500m处。

2.3.2社会经济概况

武乡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突破30亿元,人均GDP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8%,突破10亿元。

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间下降25%以上。

2.4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距离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

拟建项目重点环境保护目标

类别

保护目标

保护性质

与本项目的关系

环境

空气

六盘垴村

人居环境

NE

500m

史家垴村

SE

500m

阳城村

NW

1000m

水环境

区域地下水环境

饮用水保护

深度达11.0m以上

涅河

工业农业用水区

NW

1300m

农业生态

土壤

累积影响

厂址及周边区域

农作物

累积影响

景观

景观协调性

农业生态

项目建成后对周围景观有一定的改变

声环境

六盘垴村

声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及服务期间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史家垴村

人群健康

近距离村庄及人口

恶臭、蚊蝇、轻质垃圾飘散

项目对评价区内的村庄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

 

 

3工程分析

3.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武乡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建设单位:

武乡县建设局;

建设地点:

武乡县丰州镇史家垴村西北500m处。

服务区域:

武乡县县城及丰州镇部分村庄;

服务年限:

14-16年;

建设规模:

日处理生活垃圾80t,拟选场址填埋区库容为56万m3。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填埋库区、管理区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绿化工程等。

本工程总投资:

2210.19万元。

本工程主要包括管理区和卫生填埋场区两大部分。

总图布置:

根据地形地势,将管理区布置在填埋区的东南侧山腰上。

整个卫生填埋区随地势布置在山谷的沟头,垃圾运送车辆在长榆公路下线后,可沿着垃圾运送专用线进入生产管理区,而后再沿着专线道路和临时作业道路到达填埋场库区的垃圾填埋作业面。

3.2垃圾处理工艺分析

根据武乡县垃圾成分的特征、经济状况以及国内几种垃圾处理模式的特点,从经济上和技术上综合分析,武乡县生活垃圾处理选用卫生填埋工艺。

填埋工艺流程:

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填埋场,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按填埋作业顺序进行倾倒、摊铺、压实、覆土和撒药。

填埋场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分单元逐日覆土的填埋作业方式。

分区方案:

本项目采取分区分格填埋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雨污分流,利于填埋场的分期建设,防止土工膜的老化;而且由于垃圾的填埋区域较小,可以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

3.3主要工程内容

3.3.1场地土方整治工程

填埋场场底清整,需将表层覆盖土清除,并铲削侧壁余土,余土填至场底。

填埋区清除的表层覆盖耕植土暂运至填埋区上游的沟头顶部平台内,用作填埋区封场。

3.3.2垃圾坝工程

垃圾坝采用碾压式粘土坝。

3.3.3截洪沟工程

填埋场周边的山地防洪和填埋场场地雨水排除,均采用截排水沟渠的工程设施。

3.3.4防渗工程

场底防渗:

防渗膜采用两层土工布夹一层高密度聚乙烯膜。

边坡防渗:

铺设防渗膜,然后覆盖石棉盖板防止防渗膜老化和破坏。

垃圾坝防渗:

在修筑好的垃圾坝上采用两层土工布夹一层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保护层,再覆盖石棉盖板防止防渗膜老化和破坏。

3.3.5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渗滤液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垂直导排系统。

水平系统铺设在场底水平防渗隔离层之上,包括导流层、导流主、次盲沟及导流干、支管。

垂直收集导排系统即为设置在垃圾锥体上的气体垂直导排系统-导气石笼井。

3.3.6填埋气收集导排系统

填埋气体的导排系统采用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的方式将填埋场内的气体排出。

3.3.7封场

填埋作业达到设计高度后,应在其顶面进行终场覆盖,目的是便于最终利用,并减少雨水渗入量和填埋气体逸散。

封场时应形成由中间向四周的排水坡度,以便及时将场顶的雨水排出场外,对坡面垃圾的封场应用草皮植被进行护坡处理。

3.4公用工程

3.4.1给排水系统

水源:

场区自打深井一眼,作为本场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要求。

用水:

生活用水、道路、场地、绿化洒水和洗车用水,以及消防用水。

排水:

垃圾填埋区渗滤液、洗车废水和生活污水三部分。

3.4.2供电

根据本工程所处位置及负荷情况,由场区南侧相距0.6km的架空线路引接。

3.4.3采暖

项目管理区冬季采暖采用电暖气。

3.4.4道路工程

填埋场至县城中心的垃圾运送线路为:

0.7km专用公路、2.4km长榆公路、1.5km城市道路,共计4.6km。

专用公路从长榆公路引接,长0.7km,路面宽度为6m,路面结构采用沥青砼面层。

3.4.5垃圾的收运系统

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和垃圾清运系统。

3.5填埋场污染源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填埋场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机械噪声、废气和挖土、堆土料扬尘;服务期主要污染源为垃圾压实后垃圾中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渗滤液,其次是垃圾运输、倾倒及覆土产生的扬尘,垃圾压实等作业设备产生的噪声。

服务期满后,填埋气是主要污染源,它仍将持续产生10~15年。

针对以上污染物排放情况,工程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3.5.1施工期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

施工期间的产污染物环节:

施工人员的进驻,将产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场地清理和临时建筑的布设将破坏植被和景观,产生水土流失;施工机械产生噪声,燃油机械产生废气;运输车辆产生扬尘、噪声;临时堆土堆料产生水土流失。

3.5.1.1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

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扬(粉)尘;二是运输(包括装卸)车辆撒落和卷起的尘土;三是机械、车辆排放的废气;四是工地上的松散土砂料被风吹起等。

①施工扬尘防治措施:

增加洒水降尘措施。

②道路扬尘防治措施:

严格管理制度;增加洒水降尘措施。

③机械车辆废气防治措施:

要求选用尾气达标机械。

④土砂料扬尘防治措施:

要求采取临时苫盖或洒水降尘措施。

因施工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为无组织排放,其产生量即为排放量。

3.5.1.2施工期水污染物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水污染物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防治措施:

沉淀后用于场地降尘洒水。

②施工人员粪便修建旱厕收集,定期外运做农肥使用。

3.5.1.3施工期声源声强分析及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中,各种类型的机械运行时会产生噪声,材料装卸加工、临时弃渣清运、工地指挥哨声等也是噪声源。

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夜间扰民。

3.5.1.4施工期固废排放分析及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二是施工产生的堆土。

生活垃圾:

施工区的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厨房的蔬菜瓜果等有机弃料、破衣烂衫等织品、烟酒副食品等包装纸盒、玻璃器皿塑料等,玻璃、塑料可回收,其余可降解,无毒害,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运至县垃圾场处理。

施工堆土:

第一填埋区产生的堆土堆存至第二区内,用作覆盖土。

要求采取临时围挡措施。

3.5.1.5施工期生态破坏环节分析及防治措施

1)工程建设将使占地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类型发生变化,永久占地范围内的土地将改变原有的性质,新的功能将长时间保持不变。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活动将会使施工占地范围内的一些植被数量和类型受到破坏,原有的植被类型的结构和分布将发生一定变化。

施工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了工程区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可能。

主要是永久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破土动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和垃圾场底清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2)采取的措施

a)施工期防护措施:

采取临时苫盖、洒水等措施;设临时排水措施,施工场地进行围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制定奖惩措施。

b)生态恢复措施:

施工结束后,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复垦、种草植树,搞好施工迹地生态恢复;施工中临时踏压的土地会硬化、板结,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翻耕,恢复其疏松状态。

3.5.2服务期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从环境要素角度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5.2.1填埋场水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

1)垃圾渗滤液

本项目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为26.83m3/d。

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为了减少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填埋场应设置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垂直导排系统。

渗滤液调节池:

渗滤液调节池在填埋场中是必需的。

其主要功能:

调蓄渗滤液水量,确保渗滤液回喷处理时间上的稳定;调整渗滤液水质。

渗滤液回喷系统:

本项目渗滤液回喷系统的主要设施是回喷泵(潜污泵)和回喷管道。

2)其他污水

包括管理区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产生量为2.73m3/d。

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一并由管道输送至渗滤液调节池,和渗滤液一并回喷至垃圾填埋区。

3.5.2.2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

1)填埋气

填埋气是指填入填埋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是卫生填埋场加强管理和严格控制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经计算得第16年时产甲烷量最大,达443.5万m3,填埋气中甲烷含量约为60%。

估算第16年填埋气产量为739.2万m3。

武乡县填埋气排放情况一览表t/a

污染源

填埋阶段

产气量(万m3/a)

CH4

H2S

NH3

填埋堆体

近期(第5年)

150.9

434.6

2.2610

0.0062

中期(第10年)

488.6

1408.1

7.3210

0.0201

远期(第15年)

706.1

2033.7

10.5799

0.0290

本工程采用垂直石笼井与水平导气碎石盲沟相结合,将填埋场内的气体排出。

垃圾场填埋气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

但是限于武乡县的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难以确定固定的用户,难以保证综合利用工程的经济性。

周边村庄目前的生活水平较低,因而,不考虑填埋气的综合利用,直接焚烧放散。

2)粉尘

填埋场粉尘

垃圾填埋场内粉尘的主要来源有:

车辆在带土的干路面上行驶产生的道路扬尘;干垃圾的倾倒、压实;干土的挖掘、运输、倾倒及压实;干燥天气较大风力时路面及垃圾填埋表面扬尘。

本工程采取在路面及垃圾填埋表面及时喷水的方式抑制二次扬尘的产生。

本项目防尘措施包括:

及时清理场地与道路积尘、缩小堆存面积尽量减少露头垃圾量、表面增湿和遮盖、设周边挡风设施、在填埋区四周设置防护网、种植防护林带等。

覆盖料堆存场粉尘

为防止覆盖土受风侵袭带来的粉尘污染,在土堆上覆盖防护网。

3)恶臭

生活垃圾是城市最重要的恶臭源之一,引起恶臭的主要物质是垃圾发酵气中的H2S、吲哚类、硫醚类及氨气等。

本工程通过垃圾层层压实,每日及时覆盖土层,可以抑制恶臭气体逸散,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4)蚊蝇

填埋场是蚊蝇孳生地,由于垃圾堆体内温度较高,四季都适合蚊蝇栖息和生长。

为此,对蚊蝇实行分季度、有重点的杀灭成虫。

填埋场填埋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控制蚊蝇世代繁殖,并且在填埋作业过程中用喷药车进行喷药灭杀,减少蚊蝇和鼠类繁殖。

3.5.2.3服务期主要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措施

服务期生产管理区有少量固体废弃物产生,主要是生活垃圾等。

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1t/a。

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3.5.2.4填埋场作业期间的噪声源

该阶段噪声污染源分场内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

场内噪声源主要为填埋作业区内的机械噪声,噪声设备主要有:

压实机、推土机、挖土机和运输车辆等,其噪声类比值80-100dB(A)。

对服务期噪声影响的控制,主要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

减少对居民点声环境干扰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作业。

服务期场外交通噪声源主要是运垃圾运输车辆的影响,进场专用道路位于场址南侧,距离村庄较远,且每天运输不足30车次,对交通环境的影响轻微。

3.5.3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分析

填埋区在生活垃圾填满达到设计填埋标高和设计容量时,必须进行封场处理。

其作用是减少大气降雨进入填埋区内,提高表面排水能力,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量,减少腐蚀,防止沉降,并进行填埋区土地的的再利用。

封场后仍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渗滤液,填埋气仍会持续排放15年左右,应继续进行下列维护管理工作:

1)维护最终覆盖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继续进行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收集和处理;

3)继续监测地下水水质的变化。

当发现场址或处置系统的设计有不可改正的错误,或发生严重事故及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使得填埋场不能继续运行时,应实行非正常封场。

非正常封场应预先提出相应补救计划,防止污染扩散。

实施非正常封场必须得到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准。

 

4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在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评价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各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结合区域环境敏感因素,采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以此为基础,确定主要评价内容、评价重点及各环境要素的评价因子。

4.1建设和服务期的主要污染环节和生态扰动活动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其建设目的是消除和减缓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因此,项目首先有着显著的环境正效益。

但是由于处理对象是武乡县县城的大宗固体废物,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二次污染和生态扰动,在建设场地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评价对象。

4.2区域环境敏感因素

结合当地环境背景状况和本项目环境影响特征,分析项目实施各阶段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本项目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主要有:

——填埋场大面积占地和大量土方工程对土壤和植物生态的影响;

——填埋场作业过程、土方堆存过程及垃圾倾倒过程中有轻质垃圾飞扬和扬尘;

——取土过程产生粉尘;

——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高浓度的渗滤液;

——垃圾曝露时产生恶臭气味;

——施工和作业过程机械和运输工具有噪声影响。

4.3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本项目实施对改善武乡县环境安全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其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

本项目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为环境空气、生态环境、声环境等方面。

服务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填埋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渗滤液和其它废水等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4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对建设项目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分析结果,结合拟建工程的排污种类、排污强度及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

1)环境空气评价因子筛选

综合考虑环境和工程因素,选择TSP、PM10、NO2、H2S、NH3为评价因子,导气石笼井出口处填埋气中H2S、NH3及填埋气燃烧后生成的SO2、NO2为预测因子。

2)水环境评价因子筛选

结合本项目污水特征污染物和可能的污染途径,考虑涅河的例行监测项目,确定地表水评价因子为:

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汞、砷、镉、六价铬、铅、粪大肠菌群、流速、流量。

确定地下水评价因子为:

pH、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钾指数、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铁、汞、砷、镉、铅、六价铬。

3)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筛选

考虑到项目建设大量取土、开挖等工程特点和区域植被条件差的生态特征,确定评价的生态因子为植被生态和水土流失。

4)声环境评价因子筛选

控制场地边界噪声影响,评价因子确定为等效声级。

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小,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植被覆盖状况差、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以及干旱多风等情况,造成当地风沙扬尘严重,因此环境空气中大部分颗粒物主要来自自然扬尘,造成了PM10的超标。

5.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5.2.1预测内容

本项目近期产生的填埋气量较小,不考虑填埋气的燃烧;中远期填埋气的产生量初具规模,可在导气石笼井出口处对其进行燃烧。

因此确定本项目的预测内容如下:

①不同气象条件下,近期填埋气中H2S、NH3及中、远期填埋气燃烧后生成的SO2、NO2的地面轴线浓度;

②各阶段填埋气中污染物的年均浓度贡献值。

5.2.2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因子为SO2、NO2、H2S和NH3。

其中SO2和NO2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对于H2S、NH3无相应标准,本次评价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79-36)中居住区最高允许一次浓度进行评价。

1)一次地面轴线浓度

经预测,在近、中、远期,NH3、SO2和NO2均可达标,H2S超标,但是中远期H2S分别在420m,600m外可达标。

距离填埋场最近的为500m远的史家垴村,由于其处在填埋场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位置,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对其造成明显影响。

鉴于H2S远期600m外一次轴线浓度才可达标,环评要求加强填埋气的导排焚烧。

2)年均浓度

在近、中、远期,SO2、NO2、H2S、NH3对关心点的最大贡献值均不超标。

5.3小结

由预测结果可知,本工程投产后,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维持现状。

因此只要加强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