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608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 2.docx

唐静论文初稿修订稿老师批注2

【论文送审稿请指导】

试论《水浒传》武松人物性格特征

汉语言专业2009级一班唐净

2012年12月10日

题要:

《水浒传》成功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

书中对于个人的描写,集中性与篇幅最重的是武松,武松的故事,就用了整整十回的篇幅,他的称呼也变化了好几回,这种情况在《水浒传》中绝无仅有,足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重视。

一部《水浒》,当你看完之后,不禁使人发现,文中对武松的性格特征及其个人落魄的结局与整部《水浒传》宋江追求招安的落魄结局惊人的相似。

作者认为,武松是《水浒传》的典型代表人物,武松的形象是水浒梁山集体群像的集中表现,武松的命运就是梁山的命运。

为此,作者特就武松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

《水浒传》;武松;雄猛;正直;敢作敢为;现实意义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武松在《水浒传》描写的一百单八将中座次排名十四,封天伤星行者武松。

1、武松的性格特征

一是雄猛,武艺惊人。

武松,山东东平府清河县孔宋庄村(今北省清河县王什庄村)人。

《水浒传》中对武松外貌有这样的描写: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三回p175)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神力惊人,性格急侠好义。

因为镇守灌江口的二郎神,武艺惊人,神通广大,排行也是第二,所以给武松起了“灌口二郎神”这个美名。

武松的雄猛首先是在家乡清河县一拳打晕当地一名恶霸就显现其雏形,而后在阳谷县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名震四方,也因此当上了都头,以及其后的手刃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南下征方腊,他的雄猛也从雏形逐渐成形。

书中是这样描写他斗杀吊睛白额虎,“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荅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皮袋。

”(《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三回p179)《水浒传》作者为了表现他的这一特长,特地作了三次“技术处理”:

一是只让他一个人打,不许任何人帮忙,二是让他喝醉了酒再去打,因为在正常的清醒状态下打虎,显不出他的真本领来,三是将他手中唯一的武器——一根木头哨棒夺了去,用半截棒打虎也不行,也不算真本领,作者让武松把半截棒也扔了,赤手空拳地同老虎搏斗。

作者对武松是偏爱的,在水浒中,打死老虎的梁山好汉很有几个,如打虎将李忠、怒杀四虎的李逵等。

可唯独武松只凭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古今中外恐怕也仅此一例。

武松的赤身肉搏完美诠释出了他的与众不同,雄猛无人能比。

有的《水浒传》教育读本还把武松打虎威猛形象作为封面凸显,使读者看到武松的形象就迫不及待去看《水浒》,从而让更多的读者爱上武松,尊他为英雄。

《水浒》的故事也因此广为传播。

二是正直,敢作敢当。

武松的正直不近声色,典型的是表现在对兄嫂潘金莲的引诱严厉呵斥: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

”(《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四回p186)以及夜走蜈蚣岭在松树林一座坟庵中看见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顿时,怒从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便想道“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第三十一回p249)因此便怒杀了飞天蜈蚣王道人。

敢作敢当是武松的根本性格特征。

在痛打了蒋门神后,返回孟州城,杀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松用衣襟蘸血在鸳鸯楼的白粉壁上大写下: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三十一回第p244)这八个字,掷地有声。

杀人而后留名,不匿不藏,浩气凛然,敢作敢当,武松的豪侠之风,于此可见一斑。

他在墙上所写的几个字,不正是告诉官府,我武松做的事,你们尽管来找我吧,这事与他人无关,不要拿几个冤屈鬼来顶替罪名。

再如,武松公干回来,得知自己的兄长武大郎被害,他看出其中破绽,特备水酒邀请众亲邻问讯,追查了真情,找人把整件事以及问讯的过程记录下来,还打点了郓哥五两银子,让他无后顾之忧,武松不连累证人,自去县衙首告,一个人承担了。

就是在押往孟洲安平寨牢城营吃一百杀威棒时他也是一副铮铮硬汉:

“都不要你众人闹动,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柁。

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

我若叫一声,也不是好男子!

……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打我不快活。

”(第二十八回p223)表现了英雄豪气冲天、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无畏气概,这也是几百年来读者崇拜武松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松后来选择出家不愿招安受俸禄实际上也是他骨子里敢作敢当性格特征的再次体现。

三是狭义,当为则为。

在《水浒传》中,武松被塑造成“义”与“烈”的化身,集狭义、忠义、仁义为一身。

武松一出场,就是与宋江相识,那时候的武松还没有成名,因误以为杀了人而躲在了柴大官人的府中,日子久了由于酒性常打庄客,柴大官人也因此有些怠慢他。

正在落魄尴尬之时,宋江给予他无限深情。

宋江是个精细人,看到武松是个汉子,也看到他对亲情的期待,便以江湖大哥的态度对待他。

武松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后来她对于宋江的感情,大概仅次于李逵吧。

尤其是在武松不赞成宋江招安的情况下“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一百二十回本》第七十一回p570)为报宋江知遇之恩,不惜违背自己意愿与其一起攻打方腊,在征讨方腊时被包道已砍去左臂至残,至残后的武松心灰意冷,再无斗志,几成废人。

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无生趣。

此处,可以看出武松对宋江的“义”,武松可以为了报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

亦所谓义所当为赴滔火,也即他的忠义。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当得知施恩在快活林的酒店被蒋门神霸占之后,为兄弟义气,根本不究其原因,二话不说,决定为施恩出这口恶气。

在快活林酒店,故意刁难店小二和蒋门神的妻子。

为的是激怒蒋门神,好来与蒋打拼。

自然蒋门神不是武松的对手,结果蒋门神快成了蒋门鬼,蒋门神被武松打的落花流水,满口求饶。

此处,武松并未觉得施恩在孟州牢城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了让其夺回在快活林被霸占的酒店,而是“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抱”。

这即是他的狭义。

藩金莲,是武大郎的妻子,武松的嫂嫂,他见武松相貌堂堂,又有一身的好功夫,颇具男子气概,曾处处向武松献暧昧的动作,而武松毫不为之所动,并告诫嫂嫂几番,此处,说明了武松对武大郎的“义”;再如到孟州见到施恩之前,在孙二娘酒店,张青劝他“不若就这里把两个公人做翻”去二龙山落草,省得“去牢营中受苦,”武松道:

“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

你若敬爱我时便与我救起他两个来,不可害他。

”(第二十八回p222)就是醉打蒋门神,武松也没有杀心,停留在惩罚上,将跋扈的蒋娘子和酒保只丢在酒缸里;上梁山后曾参与车轮战卢俊义,过招三合随即转身遁走;都说明他还是个宽容之人,他认为做过头了则不仁不义。

而义所不为避之,这是他的仁

四是嗜酒,为义所害。

武松嗜酒成性。

在《水浒传》中,对于武松的酒量和喜好酒的程度有多处描写:

在家时经常酒后闹事。

《水浒传》中武大见到武松时,这样叹道:

“……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四回p182)可以说,初次亮相的武松是一位时常在家酗酒惹事的人,他没有职业,游手好闲。

因酒后打人逃亡在外。

“小弟在青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

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三回p175)武松因在清河县酒醉后致人重伤,在外逃亡一年有余,听得柴进广结天下英雄,因往投之,但又因其“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

”(第二十三回p176)日日因醉动辄打人,伤了人心,以致染患疟疾被怠慢,一人在那廊下向火,宋江如厕,恰好遇见了他。

景阳岗打虎也是在大醉后。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此去离县治不远。

当日响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

‘三碗不过岗。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到:

‘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

’……‘昨晚在岗子那边酒店吃得大醉了,上岗子来,正撞见这畜生’”(《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三回p176、177、180)

杀人前后也要吃酒。

武松在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杀奸夫淫妇潘金莲和西门庆时:

“前后共吃了七杯酒过,众人却似吃了吕太后一千个宴席。

”(第二十六回p213)在帮施恩醉打蒋门神时更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

“武松道:

‘我和你出城去,只要还我无三不过望。

’施恩道:

‘兄长如何是无三不过望?

小弟不省其意。

’武松笑道:

‘我说与你,你要打将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

这个唤做无三不过望。

’施恩听了,想道:

‘这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若要每户吃三碗时,恰好有三十五六碗酒,才得到那里,恐哥哥醉了,如何使得?

’武松大笑道:

‘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

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

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若不是酒醉后胆大,景阳岗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

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

’”在打了蒋门神之后,更是‘只吃得尽醉方休。

’(一百二十回本第二十九回p230、235)血溅鸳鸯楼杀张都监张团练后“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钟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钟,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一百二十回本第三十一回p243、244)象这样的描写书中还有多处,不再引述。

酒壮英雄胆,酒醉本事大。

武松认好酒,认兄弟,认义气,却不认阶级。

有好酒可以结拜兄弟,为兄弟可以仗义气,为义气可以舍弃自己生命。

可以说,酒是他性格生成和展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由于认义气不认阶级,因此,恨恶人的他却被恶人利用而为恶人办事,这使他最终被人陷害成为一个带罪逃亡的“行者”而被逼上梁山为寇。

张恨水在论武松时这样评价:

“真能读武松传者,决不止惊其事,也决不止惊其才,只觉是一片血诚,一片天真,一片大义。

惟其如此,则不知人间有猛虎,不知人间有劲敌,不知人间有奸夫,不知人间有杀人无血之权势。

义所当为,即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义所不当为,虽珠光宝气,避之若浼。

天下有此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做官必为纯吏。

嗟夫,奈之何,世不容此人,而驱得于水泊为盗也?

故我之于武松,始则爱之,继则敬之,终则昂首问天,浩然长叹以惜之。

我非英雄,然惜英雄谁不如我耶?

”(《金瓶梅》张恨水评武松)武松凭他的正直、武功应该能成为孝子、良民、好官,但世不容武松。

是杀人无血之权势使他好人做不得。

是义气这把双刃剑害了武松。

2、武松性格特征的形成

通过阅读《水浒传》后,思考起来,武松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原因,分析起来大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社会的原因。

《水浒传》描写的宋江起义,历史上实有其事。

据《宋史》记载,起义发生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为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招降。

宋朝当时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统治网络,网络的核心,是昏庸荒淫的皇帝宋徽宗,以及蔡京、高俅、童贯等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朝廷重臣。

核心周围,则是大量的贪官污吏。

在他们下面,则是一些土豪恶霸。

这些统治者狼狈为奸,残害忠良。

人民痛恨官僚恶霸,成为逼迫人民选择走上武装反抗道路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这也是所谓的时世造英雄的时代。

武松顺应了那个时代的需要。

二是自身的原因。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

因此养成了独来独往,以酒为拌,崇拜英雄的草莽个性。

武松身长八尺,胸脯横阔,仪表堂堂,从小习武,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具备了爱打抱不平的武功基础。

金圣叹批武松为“天人”,可见武松的神通。

三、现实意义

武松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这样的线条概括,即:

酒量—功夫—仇恨;且酒量过人—功夫过人—胆识过人;他谨守的做人准则是狭义—忠义—仁义;而由此导致他敢于为此不惜寻仇—报仇—复仇。

遵循这样一条做人轨迹,使他的人生发展由一个嗜酒的市井之人成长为打虎英雄到落魄为寇,最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便成为自然。

武松的性格生成脉络的结局,典型地代表了《水浒》梁山好汉被假招安利用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从盛到衰的没落本质特征。

武松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主张正义,嫉恶如仇。

对腐败政权、贪官污吏不抱幻想。

他作风正派,不贪财、不好色。

体谅贫困群众之苦,希望当好官。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社会腐败,而被“逼”上了梁山,让他这种抱负最终不得实现。

还是丑恶的社会在逼迫武松,让他好人做不得,他不得不杀人而沦为盗寇。

施耐庵在武松身上,也强调一个“逼”字,正如《白毛女》故事所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道理一样。

当然,我们所以崇拜武松,尊为英雄,是被他身上体现的英勇、豪爽、崇尚正义、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的正面形象所感染,这反映着一种社会倾向的普遍愿望,社会需要英雄、社会呼唤英雄。

通过《水浒传》武松性格特征结局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考:

社会影响对人的教育具有两面性。

社会上惩恶扬善、风清气正、礼仪文明的社会风气占主导地位,那么整个社会面则安定、幸福和谐发展;反之,则沉渣泛起、官逼民反,社会动荡,民怨翻腾。

我们主张社会安定,发展,就要坚持反腐倡廉,善于倾听群众呼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作为当代青年自身也有个怎样看待社会现实的辩证问题:

如夸大社会的不良面影响,自己则昏昏然,缺乏政治头脑,乱交友,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正面认识社会进步,则是遇事不能义气用事,有识别好恶的正确头脑,要加强学习,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国家出力服务。

我们看武松,看《水浒》,应取这种态度。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上)水浒传(下)[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88-411

[2]佘大平.寨名水浒[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102

[3]李殿元,王钰.水浒传之谜[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30-132

[4]吴越.品水浒[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7.3-70

[5]王北固.水浒传的组织谋略[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02

[6]石继航.江湖夜雨品水浒[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27

[7]博承洲.武松形象漫谈[J].文学史话,2012,

(2):

1-7

[8]明·施耐庵著《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四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