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115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8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docx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

住宅小区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

三亚市鹿回头中信半岛云邸1#楼项目

 

 

建设单位;海南新佳旅业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8月21日

 

为确保本项目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市消防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依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立足自救”的原则,制定本项目工程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鹿回头开发区半岛云邸项目

2、工程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最面端、海景大道尽头北侧1#楼

3、建筑面积:

54000m²

4、建筑层数:

地下一层;主楼30层;

5、建筑高度:

104.5m

6、结构质式:

框剪结构

建设单位:

海南新佳旅业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上海振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包单位: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二、编制依据与消防部署: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市消防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依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立足自救”的原则,

编制本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防火安全方案: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组织管理:

(1)本项目工程开工时,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现场消防、防火领导小组”及“施工现场义务消防队”,做好项目工程消防安全工作的保障;

(2)编制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依照管理制度要求落实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各相关责任人;

(3)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并落实检查责任制执行情况,采取消防工作考评及奖罚办法;

(4)依照相关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消防平面布置图等,进行现场消防设备、设施的设置,并做好通水,通电试验,检查通水效果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5)组织现场施工人员按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施工现场工人进行消防安全技术交底;

(6)编制施工现场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施工现场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7)建立施工现场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台帐及验收记录;

(8)经常性组织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检查(含安全巡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并对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出具整改通知单,实行“三定一落实”)的措施对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的进行整改,并对消防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安全防火管理名单

组长

赖宝林

付组长

张香、李东方

成员

林森

成员

张浩

成员

周继华

成员

罗礼根

成员

何庆全

2、现场策划:

(1)本项目工程位于鹿回头最面端、海景大道尽头北侧,项目工程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周边有在建建筑物及在建工程,场地狭小。

为保证施工现场消防通道畅通,在施工现场临街设置两个出入口,场内有一条4.5m的消防通道,供消防车行走。

(2)生产区:

设置两个15m3消防储水池,设一台消防用水加压泵,立管φ75镀锌立管,每个楼层设置1个消防栓,配置消防水带和消防水枪及设置“1211”干粉灭火器。

(3)生活区:

设置“1211”干粉灭火器为主,生产区的消防管道留置一个φ60镀锌水管消防栓,配置消防水带和消防水枪。

(4)仓库区:

按25m²设置1只“1211”干粉灭火器为主,生产区的消防管道留置一个φ60镀锌水管消防栓,配置消防水带和消防水枪

(5)应急疏散设施:

生产区应急疏散主要依靠主体结构的楼梯,在裙楼及底层设置一条应急疏散通话并有明显的安全通道标识,一旦发生险情,可依照安全警示标志牌方向疏散。

三、施工现场重大火灾危险源辨识

3.1 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应该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源评价,根据危险源危险性评价的结果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

实际工作中,这三项工作并非严格地按这样的程序分阶段独立进行,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进行的。

(见图)

   图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

 3、2危险源辨识

3.2.1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或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2.2危险源分类:

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住宅楼施工项目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

3.2.3危险源辨识分类采用规范标准:

按照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3.3.1危险源辨识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安全措施、检验试验取样方法、分部分项工程划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相关文件等。

3.3.2危险源辨识方法

根据本工程的性质、特点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项目部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法作为危险源辨识方法。

3.3.3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3.3.4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3.4.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能是人或物。

按照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辨识根源或状态),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表现形式)充分的科学的进行危险源辨识。

3.5.1按照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从环境因素、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辨识的范围应包括所有的外部内部环境、各项管理制度、进场人员、所有的作业区域、所有的施工机具、所有的施工过程,以及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危险源应体现“根源或状态”,延伸到末梢,不能过于简单笼统。

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事故的表现形式,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共20类。

两个标准之间的分类互不对应,所以把两者(根源状态、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规定常见的危险源分类和名称,以便于识别和控制。

3.5.2危险源辨识要注重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信息来加以识别考查,识别应贯穿生产全过程、要全面、有序地进行,以施工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识别与之相关的人员、机具、环境、管理和活动的危险源,然后对相关区域的危

险源进行辨识。

在辨识某一具体作业活动的危险源时,应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三个角度考虑,防止出现漏项,房屋工程宜从驻地选址、施工总平面图、道路运输、临建、施工工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识别。

3.6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

3.6.1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如图所示。

  

图危险源辨识程序

主要有:

A、驻地选址:

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边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等方面。

B、施工总平面图:

生活区、办公区、钢筋加工区、木工加工区、原材、成品、半成品、施工区、库房、锅炉房、道路等方面。

C、道路运输:

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竖向交叉等方面。

D、临建:

场地、道路、房屋(火灾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安全疏散)、临电、围挡等方面。

E、施工工艺:

桩基成孔、承台基坑开挖、主体结构、屋面工程、钢筋连接、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安全警示标志标识等方面。

F、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性能、操作条件、检修作业、操作方法、触电、断电、火灾、爆炸、雷电等方面。

G、作业环境:

临近海景大道、高压线、燃气管道、通信线路、排水给水设施、民扰、扰民、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方面。

H、安全管理:

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脚手架、安全防护、施工用电、塔吊、人货电梯、机械安全、消防保卫等方面进行。

  3.6.2危险区域的界定

A、即界定危险源点的范围。

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

然后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

如:

液化石油气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开关阀损坏,可能导致事故,一次开关阀就是危险源;一个携带SARS病毒的人,可能导致与其接触的人染上SARS,因此携带SARS的人是危险源;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标准,可能是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标准是危险源。

B、住宅楼采用以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的区域。

如食堂、仓库、锅炉房、宿舍区、办公区、钢筋加工场、木工存料加工场、电源配电区、施工作业区、

 3.6.3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

A、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

因此存在条件及触发因

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

存在条件分析包括:

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其他物品情况、通风等),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设备状况(如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等。

 B、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

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

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大气风速)变化,雷电,雨雪,振动,地震等。

 3.6.4潜在危险性分析

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其表现是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

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

如火灾、食物中毒、物体打击、防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等。

施工现场重大火灾危险源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为了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把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源主要划分三大块:

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仓库区。

1、生产区

(1)楼层中电焊机使用时,梁板、柱墙钢筋焊接及电渣焊所造成的焊花和落渣;

(2)外脚手架上的脚手片和施工楼层中的模板;

(3)施工现场使用的氧气、乙炔;

(4)钢筋加工区加工和对焊;

(5)配电房内的总配电箱及电缆;

(6)模板堆场及作业区园盘锯台及余料堆场;

(7)施工现场附近有广播电台,导致塔吊吊物时,钢丝绳碰撞摩擦会因静电产生火花;

(8)作业人员违章使用明火和吸烟等;

(9)施工过程中临时拉设电源线、电动工具、夜间照明器材等。

2、生活区:

食堂的煤气灶使用。

3、办公区

4、仓库区:

(1)易燃物品各种润滑油,油漆等堆放。

(2)易爆物品氧气和乙炔堆放。

(3)各电线、电缆工具及材料堆放。

四、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措施

(一)、生产区防火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措施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施工总平面图、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均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2)施工现场应明确划分用火作业、易燃材料堆场、仓库、易燃废品集中站和生活区等区域;

(3)施工现场夜间要有照明设备,保持消防车通道畅通无阻,加强值班巡逻;

(4)施工作业期间需搭设临时建筑物,必须经本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施工结束应及时拆除;但不得在高压架空线下面搭设临时性建筑物或堆放可燃性物品;

(5)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指定专人维护、管理、定期更新,保证完整好用;

(6)在土建施工时,应先将消防器材和设施配备好,应敷设好室外消防水管和消防栓;

(7)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乙炔瓶等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10m,与易燃易爆物品的距离不得小于30m。

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应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隔离措施;

(8)乙炔氧气瓶的存放距离不得少于2m使用时两者的距离不得少于5m;

(9)施工现场用电,应严格加强电源管理,防止发生电气火灾;10.严禁在屋顶用明火溶化物品。

2、主体结构施工时防火技术措施:

(1)外排架的安全网必须符合阻燃标准要求,不准使用可燃的安全网;

(2)脚手架的通道畅通,搭设不少于2处与外界相接的通道口;

(3)焊接时要加强火源管理,特别在高层施工时,在焊接处设立隔板,并有监护人进行管理,焊工要携带干粉灭火器,在焊点垂直下方,尽量清理易燃物。

电火花掉落处要及时消灭火种。

高层建筑在大雾和六级风时应停止焊接作业;

(4)电焊线接头要紧固,焊线绝缘要良好,与脚手架或易燃物接触时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漏电打火。

照明和动力用电缆应按规定架设;

(5)楼层建筑应设立防火警示标志,在各层通道口放置干粉灭火器,楼层内不得堆放可燃物。

3、装修施工时防火技术措施:

(1)易燃材料较多,对所用电气及电线要严加管理,预防短路起火;

(2)在吊顶内安装管道时,应在吊顶易燃材料装上之前完成焊接作业,禁止在吊顶内焊割作业。

如果因为工程特殊需要必须在易燃棚顶内从事电气焊时,应先与消防部门商定妥善的防火措施后,方可施工;

(3)在使用易燃油漆时,要注意通风,严禁明火,以防易燃气体燃烧爆炸。

还应注意静电起火和工具碰撞打火。

(4)涂喷漆作业时,浸有涂料稀释剂的破布、棉纱、手套和工作服等应及时清除,防止堆放生热自燃。

4、木工(模板)作业(堆)场防火技术措施

(1)木工作业区域必须采用阻燃材料搭设,电气设备应密封或采用防爆型,防止电线短路,用电设备过载运行;

(2)木料(模板)堆场严禁吸烟;木料(模板)堆场严禁动用明火;

(3)木料(模板)堆场、制作场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及危险物品;

(4)夜间作业不得使用碘钨灯照明;

(5)下班前必须将木屑、零星木块等清除干净;下班时必须切断电源。

(6)木料(模板)堆场必须配备足够消防灭火器材。

5、焊、割施工作业防火技术措施

(1)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证得人员,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2)凡属一二三级动火范围的焊、割作业,未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3)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4)焊工不了解焊件内部是否安全时,不得进行焊割作业。

(5)各种装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有毒物质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或未排除危险之前,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6)用可燃材料做保温层,冷却层,隔音,隔热设备的部位,或火星能飞溅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7)有压力或密闭的管道、容器。

不准焊、割作业。

(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准焊、割作业。

(9)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时,不准焊、割作业。

(10)与外单位相连的部位在没有弄清有无险情,或明知存在危险而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不准焊、割作业。

(11)施工现场中焊、割作业需要动用火种,存在事故隐患时应严密注意,现场要有足够的防火设施。

(12)焊、割作业机棚要有专人管理,焊割作业区与气瓶距离,与易燃易爆物品距离,乙炔发生器与氧气瓶距离都应大于安全规定距离,焊割设备上的安全附件要保证完整有效;

(13)施工现场要电焊、气焊等明火作业,必须取得动火手续才能进行动作作业,并有专人跟踪管理、监护;

(14)施焊时,施焊人员要自带一个手提式灭火器,在发现有燃烧火苗时,及时将其扑灭,防止漫延造成火灾危险;

(15)施焊时,要将施焊下方的模板及外架周边等用水淋湿,或在其下方放一块铁皮或湿麻包将焊花接住,并及时用水将其淋灭,防止火花四溅造成隐患;

(16)每次动火作业完成后,都要用水将其周围淋湿,并仔细检查有无火苗,及时将其消灭,在确保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去。

6、施工现场电气设施防火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气线路、设备必须由持有上岗操作证的电工安装、维修,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93和国家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规定。

(2)电线绝缘层老化、破损要及时更换。

严禁在外脚手架上架设电线(JGJ46-2005第7.12条)和使用碘钨灯,因施工需要在其他位置使用碘钨灯,架设要牢固,碘钨灯距易燃物不少于0.8-1m,且不得直接照射易燃物。

当间距不够时,应采取隔热措施(GB50194-93第7.0.9条),施工完毕要及时拆除。

(3)严禁乱接乱拉电气线路,乱装电气设备(包括灯具、插座)。

(4)发、配电房必须配备足够的有绝缘功能的灭火器材和砂箱,灭火器材应放置在方便易取的地方。

灭火器材应定期检查,发现过期、失效应立即更换。

(5)施工现场不得使用明火电炉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电热设备,不得使用多用插座及分火灯头,照明灯具必须使用护套线。

(6)临时建筑设施的电气安装要求:

a.电线必须与铁制烟囱保持不少于50㎝的距离;b.电气设备和电线不准超过安全负荷,接头处要牢固,绝缘性良好;室内、外电线架设应有瓷管或瓷瓶与其他物体隔离,室内电线不得直接敷设在可燃物、金属物上,要套防火绝缘导管;c.照明灯具下方一般不准堆放可燃物品,其垂直下方与堆放物品水平距离不得少于50㎝;d.临时建筑设施内的照明不准使用60W以上的照明灯具;宿舍内照明应按每10㎡有一盏不低于40W的照明灯具,并且安装的插座应有漏电保护;e.每栋临时建筑以及临时建筑内单元的用电必须设有电源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做到人离电断;f.凡是能够产生静电引起爆炸或火灾的设备容器,必须设置消除静电的装置;g.临时施工移动线路要用电缆架设,严禁将电缆绑在脚手架上,施工机具和照明灯具及线路绝缘良好,保证用电安全。

7、施工现场用气防火技术措施

(1)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严禁在高层建筑内使用瓶装石油液化气。

(2)气瓶运输、存放、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气瓶应保持直立状态,并采取防倾倒措施,乙炔瓶严禁横躺卧放;b.严禁碰撞、敲打、抛掷、滚动气瓶;c.气瓶应远离火源,距火源距离不应小于10M,并应采取避免高温和防止暴晒的措施;d.燃气储装瓶罐应设置防静电装置。

(3)气瓶应分类储存,库房内通风良好;空瓶和实瓶同库存放时,应分开放置,两者间距不应小于1.5M。

(4)气瓶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使用前应检查气瓶及气瓶附件的完好性,检查连接气路的气密性,并采取避免气体泄漏的措施,严禁使用已老化的橡皮气管;b.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小于5M,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0M;c.冬季使用气瓶,如气瓶的瓶阀、减压器等发生冻结,严禁帮火烘烤或用铁器敲击瓶阀,禁止猛拧减压器的调节螺丝;d.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0.1MPa;e.气瓶用完后,应及时归库。

8、施工现场塔吊吊物时防火技术措施

(1)因本项目工程周边有广播电台,塔式起重机吊物时,钢丝绳及铁器碰撞摩擦时会出现静电,产生火花,给现场施工防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为了避免塔式起重机吊物时吊钩带有静电伤人,在吊钩上钢丝绳套上5T尼龙带,进行绝缘隔离;

(3)塔式起重机吊钢筋等铁制品时,尽量避开广播电台的工作时间;

(4)塔式起重机吊物装卸时,操作人员离吊钩远一点,等吊物落地放稳后,方可脱钩卸料,作业人员应佩戴绝缘手套。

(5)塔式起重机吊物时,吊车司机起钩吊料时,要慢、稳,尽量避免钢丝绳产生碰撞摩擦,而产生静电火花。

9、应急疏散通道防火技术措施

(1)生产区应急疏散设施主要依靠主体结构的楼梯,在主体楼梯两侧设立1.2m的安全防护拦杆,并把楼梯周边的预留洞口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在楼层内挂设安全通道警示标志,并且警示标志要有足够灯光明示;

(2)裙楼及底楼每幢设置一条1.5m宽的应急疏散安全通道,在应急疏散安全通道两侧挂设安全通道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指向明确。

生活区:

(二)、生活区:

1、施工现场临时设施、临时用房防火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的出入口、围墙位置的布置、给水管网(路)和配电线路敷设或架设的走向、高度等临时设施要满足现场防火、灭火及人员安全疏散要求;

(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要留出消防车的通道,通道应硬地化,其宽度不应小于3.5m,夜间有照明路灯,并在适当位置安装地上消火栓;

(3)施工现场宣传栏内必须有“消防责任分区及消防分区责任人姓名及近照”;

(4)设置防火标牌,《安全防火、人人有责》“火警电话119”;

(5)临时建筑的围蔽和骨架必须使用不燃材料搭建(门、窗除外),厨房、茶水房、易燃易爆物品仓必须单独设置,用砖墙围蔽。

施工现场材料仓宜搭建在保卫值班室旁;

(6)临时用房必须整齐、牢固,远离火灾危险性大的场所,室内地面要平整,其四周应当修建排水明渠;

(7)临时建筑一般不宜超过两层,需搭建两层的宿舍楼面应使用不燃材料铺设,二层住人应按每50人有一樘疏散楼梯,楼梯的宽度不少于1.2m,坡度不大于45°,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低于1m;

(8)搭建二栋以上(含二栋)临时宿舍共用同一疏散通道,其通道净宽不少于10-20m(其数据依据环境和建筑情况选择),临时宿舍与厨房、变电房之间防火距离不少于15m;

(9)临时建筑不要修建在高压架空线下面,并距离高压架空电线的水平距离不少于6m;

(10)贮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设施要独立搭建,并远离其他临时建筑;

2、施工现场宿舍防火技术措施:

(1)每间宿舍必须设立一名负责人,负责宿舍日常的防火工作;

(2)集体宿舍周围和各层设置消防器材和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消防器材经常检查,保证完好;

(3)吸烟要在指定的吸烟区域吸烟,严禁躺在床上吸烟、乱丢烟头;

(4)严禁在宿舍内烧香拜神和使用蜡烛照明;

(5)严禁在宿舍内生火、做饭,严禁乱拉乱接电线和使用电炉,不准使用电热器具(煮饭、煲水设立专用地方),电线上不得挂衣物;

(6)保持宿舍道路畅通,不准在宿舍通道、门口堆放物品和作业;

(7)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宿舍和宿舍内存放摩托车。

(三)工地仓库防火技术措施

1、仓库区:

(1)严格执行公安部《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仓库(包括门窗)设置必须牢固,仓库内应按规范要求配备性能良好和消防器材,仓管员应具有一定的消防知识;

(2)仓库保管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力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