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912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docx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

我所认知的藏戏

经济学院经济系阿旺白桑

0811501

这一学期,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这一门课程,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其他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尤其是赫哲族的鱼皮制衣这种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更是心生感慨。

我相信,现在,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面临着被同化或者被抛弃的抉择。

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非物质的遗产,而我们同样强调的是这种“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就祁连山一带的玉制品而言,是这种传承下来的手艺才造就了夜光杯等诸多精美的玉器。

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转化。

作为一个藏族学生,我深知其中的道理。

一个人之所以热爱自己的民族,是因为他(她)的“根”在那里。

这种“根源”便是他惯于生存的环境和作为精神寄托的宗教和文化。

藏戏作为藏族文化中结合了宗教、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因素的特殊体裁,更是能够让我开启了一次“寻根之旅”。

歌善舞的姐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

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

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

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

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

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

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记得我们小学6年级藏文课文《藏戏》里面,开头便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可见高僧塘东杰布为了给造桥筹备基金,创作藏戏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

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

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

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

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

要演长,则细唱细作;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

  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

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

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

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

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

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

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八个:

《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

其中最有名或者说家喻户晓的是《朗萨唯蚌》。

还记得小时候,藏历大年初一的早晨,西藏电视台会播《朗萨唯蚌》。

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位“师太”指着唐卡念开场的经文,然后就正式开始。

《朗萨雯蚌》又名《朗萨姑娘》、《朗萨雯波》。

故事取材于江孜发生的一件真事及一些民间传说。

写西藏奴隶王统治时期,美丽的藏族农家姑娘朗萨的不幸遭遇。

剧本运用了藏族传统的繁复比兴的文学手法,将成组成套的比喻排列在一起,或写景,或抒情;谚语、民谣、成语、格言信手拈来,精彩纷呈,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剧本的前半部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后半部宣传了因果报应的佛学教义,故民间戏班一般只演前半部,其中《庙会逼婚》、《青稞地受虐》两场戏常作为折戏独立演出。

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场是朗萨遭毒打至昏后,来到阎罗王殿中的那一场。

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尚小,对这种神秘又玄虚的东西印象深刻。

藏戏基本面具及其含义如下: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清爽);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农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窟窿(代表农民老人的朴实敦厚);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所以,透过这些可以看出,在藏族人的审美观里,每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宗教活动当中。

在参加宗教活动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尤其是其颜色。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不过近年来,藏戏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

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所以,就想赫哲族的鱼皮衣一样,真正纯正的藏戏已经离现代藏族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能做的就是扭转这种对于藏戏的传承和发展不利的局面,了解藏戏,弘扬藏戏。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许,藏戏会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藏剧故事集》,王尧译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208页

  2.《花仙-卓瓦桑姆:

藏族神话舞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97页

  3.《四川藏戏》,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118页

  4.《西藏戏剧选:

1965-1985》,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449页.——(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丛书)

5.《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2.--7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