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753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docx

株洲市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株洲市2009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报告

株洲市2009年的中考物理卷以《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物理》为依据,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这些充满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理念。

同时又全面反映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考查知识和技能,同时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1.试卷的结构

1.1近三年试题的数量、分值及其分布

表1  2007年、2008、2009年试题题量与分值分布

年份

试卷题量

分值

2007

32T

100

2008

32T

100

2009

32T

100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的试题量跟2007、2008年的题量相同,题型也基本稳定。

其共同之处是,减少了记忆性试题、突出了应用性试题和探究性试题,从而适当延长学生思考和答题时间的缘故。

1.2试题所考查的科学内容与能力

表2 双向细目表

题号

题型

科学内容(探究)

能力要求

分值

1

选择题

长度测量

A

2

2

选择题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

2

3

选择题

能源

A

2

4

选择题

导体和绝缘体

A

2

5

选择题

分子热运动

A

2

6

选择题

能量转化

A

2

7

选择题

声音的特性

A

2

8

选择题

力的作用效果

A

2

9

选择题

光的知识

B

2

10

选择题

串联和关联

B

2

11

选择题

摩擦力

B

2

12

选择题

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电功率

B

2

13

选择题

阿基米德原理

B

2

14

选择题

透镜成像

A

2

15

选择题

密度的应用

B

2

16

选择题

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

B

2

17

选择题

功率

B

2

18

选择题

杠杆平衡条件

B

2

19

填空题

液化

A

2

20

填空题

天平的使用

C

2

21

填空题

速度

A

2

22

填空题

浮沉条件

A、B

2

23

填空题

液体压强的规律

A、B

2

24

填空题

质量、密度

A、B

2

25

填空题

大气压

B

2

26

填空题

蒸发

A

2

27

填空题

透镜成像规律

A、B

2

28

填空题

光的直线传播

A、B

2

29

综合题

功、功率的计算,对图像意义的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

B

c

8

30

综合题

安培定则的应用、气压式抽水机工作原理及过程、能量的转化、热量和功率的计算

B

10

31

综合题

路程和体积的计算式推导,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学生分析、理解、推理、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B

10

32

综合题

磁极、磁感线分布规律、对图像的物理意义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电路的连接、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分析与综合计算、提出问题能力

B

16

双向细目表中能力要求的具体含义是

A.了解和认识所列的知识内容。

能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举出例子,在有关问题中再认或识别它们。

B.理解所列的知识内容。

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运用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会收集、整理信息,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区分不同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等。

C.能独立操作实验仪器;会实验探究。

统计表明,2009年的中考物理新课程卷所考查的科学内容中,“物质”10分,“运动和相互作用”46分,“能量”44分;“科学探究”约35分,均比较合理地渗透在科学内容中。

2.1近三年中考命题意见反馈

科目

回收

反馈

表数

整卷难度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整体评价

适中

偏难

太难

体现

很好

有所

体现

优秀

良好

一般

(07)物理

28

20

8

0

27

1

25

3

0

(08)物理

15

12

3

0

13

2

12

3

0

(09)物理

30

25

5

0

28

2

28

2

0

可以看出,老师们普遍认为09年中考物理试题整卷难度适中,无论是在课改理念的体现方面还是对整卷的评价,都做得比较好。

大部分物理教师对中考试题的评价已从过去单单看及格率和平均分的高低来评价试题的优劣的传统观念向是否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的观念转变。

很显然,这种转变与我市高度重视新课程培训是密不可分的。

2.2试题的特点

2.2.1努力为物理教学提供课程资源,积极引导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从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凡是有助于教与学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归于课程资源,这是一种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那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实验仪器等实体的认识,是片面的。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体现教学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然而,若缺乏课程资源的支撑,教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美好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可是,单一化课程资源势必遏制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有个性的学习。

可见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果不否认中考的“指挥棒”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将初中物理教学导向实践新课程理念和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正确方向上来。

我们认为,一份好的中考物理试卷应该努力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物理实验资源:

利用常见简单易得的器材、设计通俗易懂的实验方案、呈现鲜活有趣的实验现象,而株洲市2009年中考物理试卷呈现的素材不但丰富了现有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而且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能力,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也是整张试卷中颇具特色的亮点。

1、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丰富物理教学的资源

[例1]4.图1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导体的是

A.木材、橡皮

B.石墨、金属

C.木材、金属

D.石墨、橡皮

导体和绝缘体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个很简单的科学内容,而铅笔是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为常用的工具。

该题表面是考查学生对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了解,但其内涵却是:

学生是否真正用自己的铅笔做过类似的物理实验(现行课本中就有利用铅笔做滑动变阻器的实验),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是否就“利用铅笔还可以完成哪些物理实验”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过启迪呢?

该题向学生暗示着:

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材料可以做成很多物理实验,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用具,其中都包含着很多物理原理,形象地说明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2]7.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

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一年一度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广大民众在大年三十晚上的一顿“视(听)觉大餐”。

当我们的情绪在被精彩纷呈的节目调动得如痴如醉时,又是否从物理学角度来冷静地进行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呢?

作为物理教师——课程标准的真实执行者,你又是否曾事先布置学生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呢?

[例3]19.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

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

(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烧开水是很多学生都从事过的日常活动(也是教材要求必做的实验),而烧开水时冒“白气”则是学生最常见而往往又视而不见的现象。

尽管很多学生都看到过“白气”冒出的现象,但并非绝大多数学都看到了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一奇特现象,即使有学生看到过这个现象也不会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此题向学生表明:

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本题中既熟悉又有趣的物理情景,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继续在考场外对此现象再次进行研究,那么正是命题者希望看到的。

这道题给我们有两方面的启示是:

一是提示我们,在烧开水过程中,究竟还有多少“视而不见”而又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物理现象呢?

二是作为物理教师,在生活中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课程开发意识,若对很多眼前现象“视而不见”,那将丧失很多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机会。

[例4]28.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株洲长江北路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光的现象,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小孔成像的原因是什么?

小孔所成像的形状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物体在小孔中所成的像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本题第一小问是学生很常见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解答起来并不很困难。

而第二问却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如果仅仅将它等同与一道普通的物理试题,我们认为还远没有品出试题的“味”来!

重要的是,隐藏在试题背后,命题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有人思考过上述那些问题,但很少有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过科学探究。

也许命题者真正要考问的,是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践能力:

你平日看到过“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一现象吗?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你会怎样研究这些问题?

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蕴涵于普通试题之中,这正是这道题的品位所在!

2、加强对中考试题的研究,丰富自身复习教学资源。

随着中考命题权力的下放,命题的地域越来越广,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被广泛挖掘,无形中加大了中考命题的难度,而09年的中考试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往年一些优秀试题的素材,也不乏一种创新之举。

[例5]2.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行船B.远树C.河岸D.山峰

本题主要考查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08年中考题第6小题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文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的缩影。

[例6]23.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9所示。

随着瓶内水面的不断下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个实验表明。

本题是利用08年的第26题“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13所示。

接着盖上瓶盖并拧紧,不久水便停止从小孔中射出,此时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外界大气压。

这个实验表明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

”素材,从考查方向来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理解;从考试要求来看,本题比原题更具思考性和开放性,素材的外表基本相似,但内在的要求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命题的思维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例7]24.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示数上升的过程中,水银的质量,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本题也是取材于08年的第29题(综合题)中的第2小题,与原题的第2小题相比,它显得更加短小精悍,由于本题中缺少提示思考“体积变化”的问题,因而设置了一个小小障碍,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在当前的中考复习当中,出现了两类现象:

一是学生的复习资料“满天飞”、很多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拨;二是有些教师由于对中考试题的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使得他们无法把握复习教学的重点,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而09年中考试卷这一小变化给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是要加强对以往中考试题的研究,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

这主要是因为以往的一些优秀试题能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能较好地覆盖了学科主干知识,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复习当中,要多让学生接触到这些题,让其得到很好的启迪和锻炼。

二是加强对中考的研究、特别是尝试命题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当我们尝试着将以往的一些好中考题进行简化、变换、组合等多种变化时(如例6),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纵横结构,能激发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教师在复习教学当中根据自身对中考研究,要善于将历年来比较新颖、优秀的试题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分析,形成独具特色的试题库,既丰富了复习教学的资源,又有利于教师本人提高驾驭复习课教学的本领。

2.2.2科学探究的考查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是区别于旧课程的显著标志,对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探究的考查既不能将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也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能力。

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和各种探究能力,既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从实验考查的内容上看有:

重要的物理实验仪器(如第21题中的天平、第14题和第27题中的凸透镜、第32题中的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第1题中对长度单位的了解,第4题中导体和绝缘体,第5题中的分子热运动,第13题中物体的沉浮,第14题中透镜对光折射,第19题中液化,第23题中液体体压强规律,第25题中大气压,第26题中蒸发,第27题中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第28题的小孔成像,第31题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32题中电路的连接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从实验考查的层次上看有:

①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②实验原理的考查;③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设计;④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⑤实验方法的运用等。

应该说,2009年的中考物理实验试题既体现了对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又不脱离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

一是突出了对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

第1题虽则是对长度单位的考查,学生虽然很少真正测量新生儿的长度,但学生只有通过对其它一些物体多次反复地测量,才能对长度单位有着很清楚的认识,故也是一种实验考查的方式。

第20题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无误地操作天平,要使学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办法只有一个:

多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第31题要求设计一个测量水龙头出水速度的实验方案,虽然要求比较高,但也乎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在平时的实验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对此比较忽视,本题旨在告诉我们:

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综合素养的培养。

第32题涉及到实验技能有: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连接常用实验电路,能够正确运用图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而本题的第⑷小题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一个具体情境提出一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在事后评卷结果表明:

该题失分率相当大!

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的学生为何不善于提出问题,究竟是“教”出了问题还是“学”出了问题?

二是在注重了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课外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发物理新的课程资源的重要途经。

09年中考试卷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导向:

[例8]14.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放大的像,如果在凸透镜上沾一个小黑点,则光屏上

A.没有黑点的像B.一片漆黑

C.有一个放大的黑点像D.有一个缩小的黑点像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现行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很多师生都只是把最终落脚点放在成像规律探究上,极少把物理实验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当作很好的教育资源来供学生课外探究,其实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有很多有趣标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发光物体呢?

当把烛焰光遮住一半时会怎样?

若把透镜(靠光屏一侧)遮住一部分,又会发生什么样现象呢?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极好资源。

第19题是一道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试题。

看似一个极简单烧开水的事,居然有这样奇妙的现象!

那么肯定还应很多我们没有发现的现象。

估计很多学生在看完此题后都亲手试一试的想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的兴趣。

如果一道试题本身能够达到对考试功能的超越,那将是命题者和物理教师最大的欣慰!

第23题“在靠近塑料瓶底……”是去年一道“大气压强”试题的翻版。

该题直观表明:

即使同一道简单装置可以同时证明很多物理事实!

可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其蕴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应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课题。

这几道题给我们启示是:

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课程开发意识,若对很多眼前现象“视而不见”,那将丧失很多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机会。

总之,象第1、4、13、14、19、23、27、31题等试题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指导初中物理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教师重视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3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更强调了试题的综合性,凸显了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作为唯一的、僵死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模式与观念,有利于促使物理教学由原来的只重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与方法。

[例9]22.一冰块中有一小石头,冰和石头的总重1.5N。

将这块冰放在盛有水的小塑料桶中恰好悬浮于水中,此时冰块所受的浮力为N。

随着冰的熔化,你可以观察到哪些物理现象?

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

本题设置了“一冰块中有一小石头……悬浮……随着冰的熔化……”物理情境灵活地考查了浮力相关物知识,学生可以从石头运动状态角度简单作答,也可以从水位变化角度深层作答,具有可选择性、较大的灵活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作答。

[例10]23.“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第一小题中,学生可以从瓶中水位下降快慢变化、水流快慢变化、水流射程远近变化等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作答,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色。

此外,株洲市2009年的中考物理卷继续对“综合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新的尝试和有益的诠释。

今年的综合题呈现如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梯度明显,兼具保底和选拨双重功能,有很大的区分度。

今年综合题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小题都较容易,只要稍有基础的学生通过思考,都能作答,从第二小题开始试题的难度依次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依次变高,该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颇有创新之举,能使第一线教师深受启发。

[例10]29.学校新近买了30套总质量为300kg的

物理实验器材,每套一箱。

现在,某实验员需要把这批

实验器材搬运到14m高的物理实验室。

(1)该实验员需要做多少功?

(不考虑他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取g=10N/kg)

(2)假设他身体可以提供的功率P如图14那样取决于所搬运物体的质量m。

若要尽可能快地把这批器材搬上去,那么他每次搬运的箱子数应为个。

(3)不考虑搬起箱子、放下箱子和下楼的时间,求他搬运这批实验器材的最短时间。

第⑴问很容易,学生只要用公式W=Mgh便可以算出功的大小,稍有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

第⑵问的要求相对高一些,除了要用到“30套总质量为300kg”这个已知条件之外,还要明确当功率最大时耗时量最短,并要看懂P-m图像找出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质量m的值,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第⑶问是第⑵问的引申,学生要从P-m图中找出最大功率,并用到公式t=W/P计算,并要写出解题步骤,对学生推理、表达、演算都有一定的要求。

二、试卷中的“综合题”不仅是题型的综合,同时也是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更是能力要求的综合。

第29题“搬器材……”题目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把重力、功、功率的计算、图像的物理意义等方面有机地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查,颇有创新之举。

第30题以“电动泵”为载体,巧妙地把气压式抽水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安培定则、能量的转化、热量的计算、功率的计算等综合在一起。

电功泵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体,但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却又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创设一个陌生的物理情境,而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凭借所具备的能力去进行探究,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验,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目标!

本卷最具特色的两道综合题是31题和32题。

它们有如下几个特点:

·题目覆盖知识非常广泛。

从这两道综合题所含物理知识有:

匀速直线运动公式、体积公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磁场、磁感线、磁极的相互作用、图像的物理意义、电路及器材、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运用等。

·命题的技巧非常高明,“起点很高但落点较低”。

虽然试题中所选取的素材“流量”、“磁敏电阻”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内容,但考试的要求并没有超出考纲范围。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

学生要正确完成这两道题,必须具如下:

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识题和识图)、较深刻的理解能力、严瑾的分析推理能力(公式的推导)、准确的计算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高超的设计能力、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在看题目的过程中本身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再学习”过程,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再借助在平时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去解决它。

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目的(从31、32题的最后评卷得分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31题四个小题梯度十分明显,呈现出由简单了解到复杂计算、由低层认知到高层次选拔的功能。

第⑴小题,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就能正确得出答案;第⑵小题,要求学生根据第⑴小题中得出的流量公式Q=vS进行思考:

当水流稳定时Q是不变的,玻璃管横截面积S越小,水流速度v自然就越快,而学生只要联想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就能得出哪一处管中的水位低,考试的要求较高;第⑶问要求学生根据能的转化知识判断出水流在下落过程的速度变化情况,结合题目中“流量不变”的提示,运用上面已得出的流量公式Q=vS来得出“水柱越来越细”原因所在,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比较严瑾的分析推理能力、比较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本题的第⑷问的选拨功能很强,要求学生向平时那样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它实质上考查学生的方法、能力的迁移,只不过学生在物理课本上没有学过Q=vS这一原理而已。

运用已有的方法对未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得出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这就是该题独特的品位所在!

本题也表明:

物理知识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第32题作为本卷的压轴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磁敏电阻”在初中教材中根本不作要求,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本题并非是对“磁敏电阻”的知识考查,本题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载体,围绕“磁敏电阻”所涉及到的知识却又都是考纲所规定必考的主干知识。

第⑴小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根据“磁感线分布规律”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就可快捷地得出答案。

第⑵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的物理意义,第①问是要求学生对图像的定性了解,第②问则要求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其实在教材中都有类似的图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某些关键点的物理意义,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第⑶小题考查的内容比较丰富,要求学生对电路的连接、电阻的计算、图像的处理、滑动变阻器作用及原理的理解等技能要相当熟悉,但难度都不大。

“提出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