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432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生理学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题.docx

《动物生理学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生理学题.docx

动物生理学题

生理学: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机能)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为每搏输出量×心率,约5~6L/min。

氧容量:

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管和淋巴的过程。

水利尿:

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内环境稳态:

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血压:

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氧解离曲线:

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曲线。

容受性舒张:

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

肾糖阈:

当血糖浓度达160-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应激反应:

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稳态:

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现象。

Na+-K+泵:

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它能够逆浓度梯度把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同时把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同时消耗能量。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极化现象减弱称为去极化。

血型:

指红细胞表面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胃的容受性舒张:

当动物咀嚼和吞咽时,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使胃的容量增加,称之为容受性舒张。

渗透性利尿:

由于肾小管腔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

排泄:

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氧容量:

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波尔效应:

当pH降低或PCO2升高,引起红细胞内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引起氧离曲线右移。

酸度对Hb氧亲合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主要由K+外流所引起。

可兴奋组织:

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消化: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肾单位:

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解剖无效腔:

从鼻腔到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道内,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是无效的,把这一段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阈刺激:

在一定时间内,能引起细胞产生反应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100mL)。

局部回路神经元:

指一些短轴突或无轴突的神经元,在某一中枢部位起内部联系作用。

内分泌: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

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每搏输出量:

指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是心室舒张末期与心室收缩末期容量之差,约70mL。

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再随胆汁分泌入肠的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

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神经内分泌:

某些神经元除了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外,还具有合成和释放激素的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

1.试述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答:

静息电位产生的前提是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以及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差异。

在静息状态下,由于Na+-K+泵的作用,由于膜内外K+存在浓度差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一部分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增加了膜外正电荷;虽然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A-)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膜对A-没有通透性,被阻隔在膜的内侧面。

随着K+不断外流,膜外的正电荷逐渐增多,于是膜外电位上升,膜内因负电荷增多而电位下降,这样便使紧靠膜的两侧出现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简言之,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8、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氧合作用的特点?

答:

氧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氧合进行运输。

Hb两种构型:

去氧为紧密型--T型;氧合为疏松型--R型。

疏松型与氧的亲和力是紧密型的数百倍。

Hb的氧合作用:

(1)反应快,结合疏松、可逆。

(2)铁始终保持二价,(3)不需任何酶参与。

(4)该反应只有Hb存在于红细胞中才能发生。

(5)正常情况下,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1克Hb能携带1.34~1.36mLO2。

(6)受PO2的影响。

3.试述胃肠道的3种主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答:

胃肠道主要的激素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

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促进胃窦收缩;促进胰液的分泌;促进消化道粘膜的生长等。

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促进胰液分泌;促进胆液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等。

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胰液中胰酶的分泌;加强促胰液素引起的HCO3-的分泌;促进胰液外分泌组织的生长.

3.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答:

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最多、量最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有许多对物质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②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人的小肠长约4m,黏膜有许多环形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的绒毛,绒毛表面柱状上皮还有大量的微绒毛,这就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度的单筒面积增加约600倍,从而使吸收面积可达到200m2左右。

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有充分的时间吸收。

④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加上小肠运动和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4.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分类及其受体的效应

答:

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主要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交感神经节后神经主要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其受体分为α、β两类。

α受体兴奋效应:

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收缩、胃肠括约肌收缩、瞳孔扩大、大汗腺分泌等。

β受体兴奋效应:

包括心脏兴奋、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扩张、胃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等。

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主要为胆碱能神经,其受体主要为M受体.

M样作用:

主要有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瞳孔缩小等。

2.何谓呼吸?

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答: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

外呼吸或肺呼吸。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即通过血液循环将O2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将CO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

4.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

这些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答:

(1)氧解离曲线上段,相当于PO2在8.0~13.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较为平坦,表明在这段范围内PO2的变化对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生理意义在于:

当吸入气或肺泡的PO2有所下降时,只要不低于8kPa,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0%以上,不致于发生缺氧。

(2)氧解离曲线中段,相当于PO2在5.3~8.0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较陡。

此时,每100mL血液流过组织时可释放5mLO2,能满足安静状态下组织的氧需量。

(3)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在2.0~5.3kPa范围内变动,曲线走势最为陡峭。

生理意义在于:

当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的氧供应。

组织活动加强时,耗氧量剧增,PO2明显下降,血液流经这样的组织时,氧饱和度可降到20%以下,即每100mL血液释氧量可达15mL之多。

1、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

答:

“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

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简述血小板凝血的主要过程?

答:

1.粘附---血小板粘着于损伤血管内暴露的胶原组织上,释放引起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的血栓烷A2。

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附、聚合成团。

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向外释放活性物质。

4.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其表面。

5.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

3、心脏正常起搏是如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

答:

正常起搏点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抢先占领:

在潜在起搏点尚未兴奋之前,正常起搏点的兴奋已到达潜在起搏点,使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

(2)超速驱动压抑:

潜在起搏点的自律细胞因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而发生节律性兴奋,其固有的自律活动受压抑而暂时不能表现。

4、什么期前收缩?

为什么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性间歇?

答:

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可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2分)。

由于期前收缩也有不应期,因此,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1分),产生兴奋“脱失”,而使得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2分)。

5、猪采食后,胃液分泌的特点?

答:

猪进食后,按食物刺激的部位,将胃液分泌分三个时期来分析:

即头期、胃期、肠期。

①头期:

由进食动作或食物的性状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为:

潜伏期较长,分泌延续的时间较长,胃液分泌的量大,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胃液的分泌量与食欲有关。

②胃期:

食物进入胃后,分泌的胃液酸度高,酶少。

③肠期: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胃液分泌特点是分泌量很少,主要受体液调节。

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是相互重叠的,其中头期和胃期的分泌占有重要位置。

6、蛋白质消化后的吸收方式有几种?

蛋白质是如何吸收的?

答:

①氨基酸的吸收(2分):

上皮细胞粘膜至少存在七种氨基酸转运载体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

多与Na+耦联同向主动转运。

②二、三肽主动吸收(2分):

通过H+-肽同向转运载体进入上皮细胞内,直接入血或者由细胞内寡肽酶进行细胞内消化,分解为氨基酸。

其吸收吸收率比氨基酸高。

③蛋白质(1分):

少量蛋白可被直接吸收。

7、大量饮清水后,对尿量有何影响?

为什么?

答:

大量饮清水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引起高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从而引起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水利尿。

1、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答:

(1)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接头前膜除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乙酰胆碱释放至接头间隙。

(2)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钠、钾离子通透性增高,产生终板电位,总和后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2、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答: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3、心输出血量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

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

答:

心输出量主要受到心肌收缩能力和心肌后负荷的影响。

1.靠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来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多少,这种调节心搏出量的机制,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影响心肌收缩的多种因素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2.心肌在收缩时遇到动脉血压的负荷,称为心肌的后负荷,又称压力负荷。

后负荷(动脉血压)↑→射血期缩短、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搏出量↓;反之则反。

2.每搏输出血量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

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

答:

每搏输出血量主要受到心肌收缩能力和心肌后负荷的影响。

①心肌收缩能力:

靠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来影响每搏输出血量的多少,这种调节心搏出量的机制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凡影响心肌收缩的多种因素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②.后负荷:

心肌在收缩时遇到动脉血压的负荷称为心肌的后负荷,后负荷↑→射血期缩短、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搏出量↓,反之则反。

4、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

①0期:

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

②复极1期:

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

③复极2期:

由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

④复极3期:

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

⑤4期:

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2+,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5、胰液肠期分泌的体液调节?

答:

食糜中的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等刺激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释放(1分)。

胰泌素作用可促进含酶量少,水及HCO3-多的胰液(1分);胆囊收缩素作用可得到含酶多、水和HCO3-少的胰液,CCK与胰泌素具有协同作用。

胰岛素可增强胆囊收缩素的促淀粉酶分泌效应,抑制胰液分泌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6、淀粉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答:

淀粉经过淀粉酶消化成多糖或双糖,多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单糖;双糖在乳糖酶和蔗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a.葡萄糖、半乳糖在钠存在的条件下,经钠离子同向转运载体,同时转入上皮细胞。

b.果糖通过载体易化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内,再转变为葡糖和乳酸吸收。

3.淀粉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答:

消化过程:

淀粉在肠腔中,经过淀粉酶消化成多糖或双糖;多糖在肠上皮膜微绒毛的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单糖;双糖在肠上皮细胞内的乳糖酶和蔗糖酶作用下,消化成单糖。

吸收过程:

①.葡萄糖、半乳糖在钠存在的条件下,经钠离子同向转运载体,与钠同时转入上皮细胞。

②.果糖通过载体易化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内,再转变为葡糖和乳酸吸收。

7、肾素由哪里分泌?

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答:

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的。

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

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再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和Ⅲ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小管的保Na+、保H2O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

8、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答:

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①碳酸氢盐:

大量CO2进入红细胞,被碳酸酐酶催化成HCO3-和H+,HCO3-不断向细胞外扩散并与Cl-交换叫氯转移,还原型Hb较氧合型HbO结合CO2更强。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进入红细胞的CO2,一部分与Hb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该种形式仅占7%。

5.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

①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突出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携带突触囊泡迁移;②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兴奋性神经递质量子化释放至突触间隙;③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受体;④使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答:

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糖异生,减少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升高;促进四肢脂肪组织分解,增加肩背腹部脂肪合成;②对血细胞的作用:

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③具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④对儿茶酚胺类激素有“允许作用”;⑤是参与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的激素。

1.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答:

①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携带突触囊泡迁移,与接头前膜融合;②将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至接头间隙;③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钠、钾离子通透性增高;④终板膜上产生终板电位;⑤总和后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4.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

将原尿中机体所需要的物质重吸收回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向小管液中排出H+、K+和NH3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5.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答:

下丘脑是皮层下最高级的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具有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的作用。

①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能感受温度变化,并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②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控制饮水,对水平衡进行调节;③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通过神经元对血糖的利用程度来调节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活动;④内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的许多神经元具有内分泌机能,可分泌多种激素到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⑤生物节律控制:

下丘脑视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外界的昼夜光照变化可影响到视交叉上核的活动,从而使体内周期节律与外环境昼夜节律同步起来。

6.简述甲状腺激素对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作用?

答:

①生热效应:

甲状腺激素能使多数组织产热量增加,对恒温动物有调节体温的作用;②促进糖吸收,抑制糖原合成,增加糖原分解,加速外周组织对葡糖的摄取和利用;③促进脂肪分解及脂肪酸氧化;④促进蛋白质及酶合成,表现正氮平衡;⑤参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维持,促进细胞内液的更新,有利于水、盐、钙、磷的转运排出,促进钾从细胞内释放和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