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19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
以______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______手工业继续发展。
(2)西汉武帝后:
煮盐、______、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______。
2.特点
(1)______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____________。
(2)凭借____________,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__________,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________。
3.成就
(1)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____________。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代表作有__________、四羊方尊、三星堆__________等。
(2)冶铁
________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____________和炒钢技术,东汉__________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__________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
①商朝:
已烧制出__________;东汉:
烧出成熟______;北朝:
烧出成熟______。
②唐朝:
形成___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__________。
④明清:
瓷器种类丰富,________、彩瓷、________争奇斗艳,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______,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__________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______的织法和__________。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____________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________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式:
家庭手工业和____________。
2.特点:
(1)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____________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____________的产品。
3.发展:
(1)____________和________时期发展;____________时遭受摧残;________时期恢复和发展。
(2)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______________,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开始使用__________。
4.影响:
明朝中后期,________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____________。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______,产品很早就远销____、____、____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汉代: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
中国______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
通过海上__________,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_______”。
在中国影响下,欧洲国家从____世纪开始,陆续生产瓷器。
知识点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 )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2.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方鼎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
3.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
欧冶子可能生活于( )
A.春秋战国B.西周C.秦汉D.隋唐
4.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生产于(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
5.xx年5月,斥资近九亿元建设的广东博物馆新馆开馆。
该馆集中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挖掘出的精品,主要展示了南宋时期的沉船“南海一号”上的出水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断定“南海一号”上有大量( )
A.工艺精美的青铜器B.色彩鲜艳的珐琅彩瓷
C.珍贵精美的瓷器D.图案丰富的五彩瓷器
6.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 )
A.唐朝时邢窑白瓷最富盛名
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
C.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D.清代我国发明彩瓷和青花瓷
知识点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7.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
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9.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0.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遍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采桑画像砖 东汉纺织画像石
西汉锦袍 折枝玫瑰花金宝地妆花缎
材料二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计获利五当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而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车匠立濂溪坊。
什佰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俗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四幅图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
(不得摘抄原句)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材料三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材料四 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
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
——《管子·小匡》
材料五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
——必修Ⅱ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
材料二、三反映了这种经营形态的什么特点?
(2)材料四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
这种经营形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材料五反映的两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
(1)青铜 官营
(2)冶铁 官办
2.
(1)政府 大作坊生产
(2)国家权力 不计成本 (3)领先
3.
(1)冶铜技术 司母戊鼎 青铜礼器
(2)西周高炉炼铁 杜诗 灌钢法 16世纪 (3)①原始瓷器青瓷 白瓷 ②南青北白 ③五大名窑 ④青花瓷 珐琅彩 景德镇 (4)①织机 斜纹提花 ②波斯图案风格 ③花鸟画 ④织造局
二、1.民营手工业
2.
(1)交纳赋税
(2)民间消费
3.
(1)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2)黄道婆 (3)官营手工业 花楼机
4.江南 资本主义萌芽
三、1.世界 亚 非 欧
2.
(1)丝国
(2)瓷器 (3)丝绸之路 瓷器大国 17
对点训练
1.C
2.B [题干中的“祀”与“戎”分别指祭祀和战争,结合图片中的青铜器可知,在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
3.A [由欧冶子开创铁器铸造先河可知A项正确。
]
4.A [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
产品精美,制作先进。
官营手工业代表最高水平、制作精美,A项正确。
民营手工业产品用于民间消费,制作水平略低,B项错。
家庭手工业产品用于家庭消费,水平不高,C项错。
宋代未出现瓷器工场,D项错。
]
5.C [注意船只为宋代的,青铜器主要是在商周时期,五彩瓷器、珐琅彩瓷的出现在明清时期。
]
6.D [青花瓷和彩瓷在明代就已经出现。
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
7.D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
8.C [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对题干要求的“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限制要求的把握,二是对“近代前夜”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而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就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因此答案为C项,即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9.A [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
10.A [从“白练”“安西”可以判断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
综合运用
11.
(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
(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
(3)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机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多。
12.
(1)官营手工业。
特点: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
(2)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
(3)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 第
(1)问从工商食官可推断其经营形态,从材料二中的六工可知分工细,从材料三中工匠“相……以……”可知技术人才的互补优势,第
(2)问由材料可知二人把产品主要投放市场,这是私营手工业的主要特征,第(3)问从民窑胜官窑可知地位变化。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思考: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方法点拨 本题强调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从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面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双方关系发生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
答案要点
(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试举例说明。
方法点拨 本课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可以从手工业生产的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
(1)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
(4)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举例略)
二、学习延伸
请思考: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除冶金、制瓷和丝织业外,还有许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试通过调查、搜集资料予以说明。
答案提示 可以从古代制漆、造纸、印刷、造船等行业进行资料查找,加以说明。
2019年高中历史第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节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超过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但其海外殖民地所占份额有限,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答案】 D
2.19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
“帝国就是饭碗问题。
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含义的是( )
A.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C.英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发展和内战问题,并不是说会避免战争,故D项说法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答案】 D
3.“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
”(列宁语)“这个集团”是指(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欧洲联盟D.轴心国军事集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审题关键是“同英法对立”。
【答案】 B
4.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利益集团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一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A项体现的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仅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个小方面;C项所说也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A、C两项都包含于B项。
D项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
【答案】 B
5.英国首相在1898年说:
“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
”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前各国参战和斗争的主要目的。
A项是工业革命后各国争夺的核心问题。
C、D两项属于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一战前夕各国围绕着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问题,矛盾重重,错综复杂。
【答案】 B
6.俾斯麦说:
“就在70年代初我们结束战争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说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开战?
什么时候我们兴‘复仇之师’?
”材料中所说的“他们”是指( )
A.英国人 B.奥地利人
C.法国人D.丹麦人
【解析】 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俾斯麦”是普鲁士宰相,他的言论代表国家利益;“70年代初”指1870年普法战争;“兴‘复仇之师’”表明法国失败后,力图复仇。
由此可判断“他们”是指法国人。
【答案】 C
7.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C.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D.同盟促进了法俄的接近
【解析】 三国同盟的建立加剧了欧洲的矛盾,法俄两国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德、奥的威胁,它们加快了结盟的步伐。
【答案】 C
8.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
“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艘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艘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
”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题干中的材料可知,德国和英国在殖民地、海上霸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故D项不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表格:
表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份额(%)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万人)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表二 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请回答:
(1)根据表一信息,指出德国在当时所处的地位。
据此,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这又对德英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表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要从表中看到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史实。
第
(2)题意在分析德国为了实现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地位: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地面积却远远小于英、法。
要求:
重新瓜分殖民地。
影响:
德国与老牌殖民帝国家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2)拼凑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大幅度扩军和增加军费开支;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煽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
“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
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
“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
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
“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解析】 第
(1)题中的“核心”应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法国……找到盟友”等信息进行说明,“措施”可结合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进行回答。
第
(2)题中的“变化”应依据材料二中“凡是外国人”、材料三中“建立大德意志”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需要联系德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第(3)题应注意结合德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1)核心:
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措施:
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2)变化:
由称霸欧洲大陆发展到争夺世界霸权。
原因:
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超过英、法两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3)主要影响:
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化;英德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互对峙和扩军备战;国际危机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