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8413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思修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思修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思修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思修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修考试重点.docx

《思修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考试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考试重点.docx

思修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理想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

特征:

1、时代性与阶级性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必然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在阶级社会中,它又必然有特定时代烙印。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和人们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阶级关系和阶级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就不同。

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逐步深化,人们会不断的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

2、超前性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与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3.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实践性

理想的分类:

1、性质:

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2、时序:

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3、主体: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4、内容:

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

理想的作用:

理想之所以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还具有预见性。

一方面,理想在实践中产生,但同时它又超越了实践;另一发面,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为实践活动指引方向。

二、认识大学生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3、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三、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便是个人与社会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

个人与社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同时,个人理想与社会关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1、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

2、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

四、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着奋斗目标前进,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

逆境的恶劣环境,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和丰富人生的阅历。

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垮,还会使我们最大的潜能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当处于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要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

第二章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没有也不会过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1、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并以积极而理性的态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大学生应树立的观念:

1、人有地域与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尊严。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然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既要弘扬和培育中国的古代民族精神,又要弘扬与培育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源泉。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2、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章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人生观: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成一个整体。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观与世界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重要的作用。

二、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反对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认为金钱能够主宰一切,主张追求金钱是人生志高目的观念。

2、反对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是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为满足器官的需求和快乐的思想和理论。

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

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而社会与他人是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了以个人为中心,否定了他人与社会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

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

共同特征:

1、都表达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生目的的主张,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它不可能有劳动人民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理想。

2、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了社会性是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都存在偏狭的一己之利。

3、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在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无视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性。

s

三、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的价值内在的包括人生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

(2)人生价值的标准s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及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对一个人社会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四、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原则

1、平等原则:

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

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

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

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从本质上看,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少动力。

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增强竞争的实

第四章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道德功能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包括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的调节功能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是调节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

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他们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4、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大学生应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

1、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2、把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正确的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

3、积极的践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3)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对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理解: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公民的道德建设,要以守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呢?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4)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大学生确立诚信道德的理解/原因: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通行证。

第五章

一、法律的词源

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广义:

指法律的整体。

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调理等。

狭义;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2、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国家创制和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本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的环节。

立法活动应遵守的指导原则:

坚持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从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制统一等。

2、法律执行:

行政执法: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理性、合法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行政执法的主体: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3、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

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司法的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司法原则:

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的行使职权。

4、法律遵守: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依法办事的含义:

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

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五、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宪法的特征

宪法的特征: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是最具法律效力的;

在制定和修改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作用:

1、确认和规定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权力的归属,确定国家权力的职责分工、权力行使的方式与程序;

2、确认国家制度,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规定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3、确认和规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

4、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的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

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

4、法制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统帅;

法律是主干;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是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和非诉讼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第六章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发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2、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的必然反映。

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文明执法

3、公平正义:

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的推动力量。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大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1、如何树立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2、为何要树立法律权威?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一种超越于任何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使领导者会变动和更迭,但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仍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3)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守护者

大学生应如何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守护者?

树立法律信仰;

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斗争。

第七章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为什么要维护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水平,又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1)治安管理处罚法

2)集会游行示威法

3)道路交通安全法

4)环境保护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4)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5)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6)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

7)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8)不能因失恋迷失人生方向

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恋爱问题?

1)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2)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3)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婚姻与家庭: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家庭道德:

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