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8047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6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汉语言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汉语言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汉语言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汉语言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docx

《汉语言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docx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第一章汉语言基础(上)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至此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语言概说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共同属性

•结构上: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功能上: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的三要素

语音——物质外壳

词汇——建筑材料

语法——结构规律

3、存在形式

口语: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第一性:

基础)

书面语:

语句雅正,结构完整。

(第二性:

发展)

二、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法演变为主要依据。

•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1、上古:

公元三世纪以前

•(商周秦两汉时期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2、中古:

公元四世纪到12世纪

•(六朝和隋唐、南宋前半时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3、近代:

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

•(宋元明清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4、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

•(以北京音系为代表)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1、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概念——

•民族共同语:

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

•方言:

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条件——

•经济、政治、文化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形成过程——

•口语方面:

•先秦:

《论语》“雅言”

•汉代:

杨雄《方言》“通语”

•宋元: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

•明清:

“官话”

•辛亥革命后期:

“国语”

•书面语方面:

•文言:

先秦时代在口语基础上产生

•白话:

唐宋时代,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语录,宋元的话本,影响最大的则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等。

•定义——

•1955年10月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现代汉语的方言(非独立语言,只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变体)

•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最大、基础方言)70﹪

•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

•吴方言(上海话为代表)8.4﹪

•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5﹪

•老湘语:

双峰话新湘语:

长沙话

•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2.4﹪

•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为代表)3.6﹪

•闽方言(福建省、海南的大部分)5.7﹪

•五个次方言:

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

•粤方言(广州话为代表)5﹪

四、汉语的地位

•国内:

当代中国的国语

•使用人口最多95﹪

•国际:

•1、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

•2、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较广

•3、与许多外语互相接触、影响

•4、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1973年12月18日确定

•(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

•5、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

•以元音为主;

•有可区别意义的声调

•2、词汇

•双音节词数量最多

•词根复合为主要构词方式

•3、语法

•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量词十分丰富

1.2文字

一、文字概说

•1、性质

•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2、作用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汉字的起源

•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文字之一。

•最早的成批的汉字资料:

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文。

起源于远古人类的记事图画和标记符号。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总趋势:

变图画为线条,变繁复为简易,从表意到表声)

•1、古文:

•①甲骨文:

商晚期

•②金文(钟鼎文):

产生于商,盛行于西周

•③篆书大篆: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籀文

•小篆:

秦始皇“书同文”——汉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字体

•2、今文:

•④隶书:

战国时期(形成)——秦(辅助字体“秦隶”或“古隶”)——汉(通行“汉隶”或“今隶”)隶变

•⑤楷书: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行书:

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后日常主要运用字体。

•草书:

源于西汉。

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三、汉字的整理、标准化和用字的规范法

•1、汉字的整理

•精简笔画减少字数

•2、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四定:

定量(通用字:

7000个;常用字:

3500个,其中常用字

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定形

定音

定序(音序法、部首法、笔画法、号码法)

3、用字的规范法

第二章汉语言基础(下)

2.1词汇

一、语素、词和词汇

•1、定义

•语素:

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2、词汇单位:

语素

从音节来看(不能再划分)

天、地、人、土、吗、而(单音节为主)

参差、踌躇、蝴蝶、马虎、尼龙(双音节)

巧克力、维生素、奥林匹克(多音节)

分类:

成词语素:

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又叫自由语素。

(如:

笔)

不成词语素:

不能单独成词,必须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如:

卫)

确定语素的方法:

替代法

注:

替代法要求双向均可替代,同时意义保持一致。

如:

蝴蝶、马虎

成词语素都可以单独成词,不成词语素要与别的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理解概念:

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单位。

不能扩展单说单用

能否独立运用(单说单用)是词和语素的区别。

词的构成: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

★有词根(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和词缀(表示附加意义语素)词缀按位置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

如:

老虎椅子吃一吃

词的分类(根据构成语素的单一与否)

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如:

天、地、大、小、仿佛、窈窕、潺潺、葡萄、咖啡、猩猩、太太、布谷、乒乓

注:

重叠式单纯词也叫叠音词,为相同音节重叠,而非相同语素重叠

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1、复合式(最常见、最能产的一种构词方式)

•词根+词根

联合型(并列型)收获、治理、尺寸、国家

偏正型(修饰+中心)冰箱、小说、雪亮、筛选

支配型(动宾型)司机、达标、失业、美容

•陈述型(主谓型)地震、霜降、年轻、眼花

•补充型(后补型)提高、扩大、书本、花朵

注:

复合式合成词的结构方式主要看语素间的意义关系。

不能只看字面意义。

如:

蚕食、鼠窜、狐疑为偏正型,而非主谓型。

•2、附加式词根+词缀\词缀+词根

前附加式(词缀+词根):

老虎、老师、第一、阿姨、阿爸

后附加式(词根+词缀):

瓶子、石头、弹性、读者、勇于

3、重叠式词根+词根(相同)

如:

姐姐、哥哥、爸爸、刚刚、仅仅

注:

重叠式合成词与叠音词的区别:

前者单独拿出来仍是词或语素,后者不能分开来用。

如:

爸爸奶奶

三、词的意义

•★理解相关概念

•词义:

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

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里仅指词汇意义。

•义项:

同一个词的每个词义,是词或语素在词典中的意义单位。

如:

“鸟”只有一个义项;“打”有24个义项。

•1、根据义项的数量可分为:

•单义词:

只有一个义项

•本义:

有历史可查的最早意义

•多义词直接引申义一般引申

•间接引申义特殊引申义(比喻义)

注:

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前者固定,后者临时。

•2、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等义词:

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

可替换

(维生素=维他命、马铃薯=土豆)

近义词:

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基本相同。

不能任意替换

•(神秘—神奇、奇特—奇异)

•反义词:

意义相反相对。

绝对反义词(矛盾反义词):

完全排斥,无中间状态。

(真—假、完整—残缺)

相对反义词(对立反义词):

有中间状态。

3、作用:

见书本P26、P28

四、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词、专业词语

•1、古语词:

包括文言词(苗裔—后代)、

•历史词(宗庙、科举)。

•2、方言词:

收入普通话的条件:

①②

•3、外来词,又叫借词。

可分为三类:

音译(沙发)音义兼译(浪漫主义)、日语中吸收“借形”(空间)

•4、新词:

与生造词的区别:

①②③(山寨、黑客)

•5、专业词语:

包括专门术语和行业语。

•收入普通话的条件:

①②

五、熟语

熟语的概念:

熟语是定型的词组(短语)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使用。

熟语特点就是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惯用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谚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语

歇后语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一)成语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洛阳纸贵、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

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摘引的:

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

大多为四字格。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浓缩了的古代寓言、神话、

传说、历史故事等。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使动用法等

“马”字成语与文化

马工枚速————工:

工巧;速:

速度快。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快,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

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牛溲马勃————牛溲:

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

一种菌类,可治疮。

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二)惯用语——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

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敲竹杠”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惯用语

成语

通俗易懂,口语色彩

显得文雅,含义较深

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

四个音节,类型复杂

动宾间能插入成分

结构固定,不能分拆

(三)谚语——流传在民众口头上通俗的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句子。

(口耳相传、押韵、口语化)

如: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与成语区别:

 

谚语

成语

结构

一般是句子

大多是四字短语

来源

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

来自神话或历史故事

特点

通俗易懂

文雅深刻

(四)歇后语——由“具体事物”和“说明解释语”组成,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

[1]喻意型:

“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

例如:

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铁公鸡——一毛不拔

[2]谐音型(双关型)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使用熟语注意事项

1.首先使用熟语更应弄清熟语的意思,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义。

2.不少熟语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可以用来调侃人的,也可以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还可以赞扬、歌颂美好的品行。

3.注重使用的场合、语言环境。

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2.2语法

一、语法概况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成、词组和句子的组成。

•1、词性

•实词:

名、动、形、数、量、代

•虚词:

副、助、介、连、叹、拟

•2、句子成分

•主干:

主、谓、宾

•枝叶:

定、状、补

3、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要成分主谓宾

修饰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的”定“地”状“得”后补

牢牢记住别忘记!

二、正确的组织句子(病句修改)

•八大病因

1、残缺或多余

2、搭配不当

3、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

5、有歧义

6、表意不明

7、结构混乱

8、关联词使用不当

成分残缺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

(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赘余)(罗嗦、重复)

(1)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2)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我的数学老师。

(状语多余,删去“在心里”。

(3)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主语多余,“的事迹”删去。

搭配不当(指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语言习惯)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

(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

(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3)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不但”应移到“我”前。

句式杂糅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两句混杂,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有歧义(指所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3)他的小说看不完。

(句子歧义,理解为A、他写的小说看不完。

B、他收藏的小说看不完。

C、他看小说看个没完没了。

(4)这个人连班主任都不认识。

(句子歧义,理解为A、这个人不认识班主任。

B、班主任不认识这个人。

注意:

[要消除歧义,做到表意明确,就应依据语境选取一种语意。

]

结构混乱结构上没有条理

(1)艺术家下乡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冠李戴,前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是“演出”、“观众”,应在第二个分句前补主语“观众”。

(2)商品包装的美化与否,会激发顾客的购买欲,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前后不对称,改为“商品包装美化得好,会……”)

•[注:

前后不对称,主要是由包含正反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造成的。

]

(3)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强加因果,两分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去掉“所以”。

•[注:

强加因果,指“因为”“所以”“由于”“因而”“结果”等关联词表因果关系,绝对不能用来连结没有因果关系的句子。

]

◆修改病句口诀

•诊断句子的毛病,七个方面查清楚。

•一看成分缺不缺,缺的成分要补全。

•二看搭配当不当,不当之处改流畅。

•三看指代明不明,不明之处要注清。

•四看用词当不当,恰当词语来换上。

•五看意思重复否,重复词语要赶走。

•六看句子矛盾处,去矛除盾要摆平。

•七看分类当不当,异类事物另置放。

三、恰当地使用标点

 

第三章写作

3.1写作的一般原则

1、内容正确

2、中心明确

3、条理清晰

4、结构完整

5、表达规范

6、符合问题要求

v从功能上分四类: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v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3.2各种文体写作

v一、记叙文

1、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2、种类:

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对象)

消息、速写、通讯、特写等(体裁)

3、结构安排: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时间空间交叉、认识的发展变化

二、议论文

1、什么是议论文

2、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3、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v三、应用文

1、特点

求实性合体性明确性简要性

2、分类

公务文书行业应用文日常应用文

3、常见应用文介绍

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

请示和报告

 

请示

报告

相同点

都是上行文

不同点

写的情况的是未解决

写的情况已处理过

着重于请求批准

着重于汇报工作

要求上级必须回复

不必回复

组成

请示理由

内容

结语

标题、主送机关、正文(报告目的、内容、结尾)、落款、日期

通知和函

计划和总结

 

计划

总结

组成

标题、正文、落款

标题、正文、落款

内容

1、指导思想与基本情况

2、任务和要求

3、措施和步骤

1、基本情况概括

2、做法、成绩和经验

3、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

力地方向

v四、导游词

1、作用:

引导游客宣传旅游景点

2、内容包括:

欢迎词讲解词欢送词

注意:

1、欢迎词的五大要素(考点)

2、欣赏景点六要素(考点)

3、欢送词五大要素(考点)

欢迎词容易出题点:

1、缺乏明确的内容,辞不达意;

2、内容过于单薄;

3、缺乏条理性;

4、没有处理好景与事的关系,应景为主,事依附于景。

 

第四章中国文学史简述(上)

中国古典文学史分期:

(一)先秦文学(神话、诗歌、散文)

(二)秦汉文学(汉赋、乐府诗、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田园山水诗、

小说、文学理论)

(四)隋唐文学(诗、散文、辞赋、小说、词)

(五)宋元文学(词、诗、散文、杂剧)

(六)明清文学(小说、戏曲、诗词、散文)

4.1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

 

 

内容

作品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

《山海经》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淮南子》

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洪水神话:

鲧禹父子

战争神话:

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发明创造神话:

燧人氏、有巢氏、

神农氏、仓颉、后稷

二、《诗经》三、《屈原和楚辞》

诗歌

 

并称“风骚”

《诗经》

现实

主义

创作

源头

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春秋中叶

共305首“风、雅、颂”

三种手法:

赋(铺陈直述)比(打比方)

兴(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特点:

1、句式整齐,以四言为主;

2、结构常用重章叠唱的方式;

3、一唱三叹,声调和谐;4、内容十分广泛。

楚辞

《离骚》

浪漫

主义

创作

源头

《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离:

通“罹”,遭遇;骚:

忧患

特点:

1、形象性,生动性;2、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散文化的句式;4、创造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

屈原: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标准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

有十五国风,160篇。

多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雅”:

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

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

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楚辞

◆在学习楚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

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诗体。

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

多用“兮”字。

◆代表诗人有屈原、宋玉等。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

 

 

 

五部

内容

备注

历史散文

《尚书》

儒家称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春秋》

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编年体史书之祖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

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叙事之最”

标志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第一部国别体

国别体

《战国策》

共33篇表现纵横家思想

标志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文学价值最高

诸子散文

《论语》

儒家代表作品

语录体

《孟子》

7篇特点:

1、长于辩论

2、气势磅礴

儒家经典

《庄子》

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道”——其哲学基础

最具文学价值

《荀子》

32篇荀子:

儒家最后一位大师

善于设喻,理论浅显易懂

 

《韩非子》

55篇法家代表作寓言故事、成语

 

4.2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

前221—前206【15年】

西汉:

前206年—9年【214年】

两汉【427年】9年王莽篡位【17年】

东汉:

25年—220年【196年】

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361年】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制度,焚书坑儒,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的少量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一、汉赋

1、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2、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3、发展阶段: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基础

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杨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

《羽猎赋》、《长杨赋》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班固《两都赋》

二、《史记》和《汉书》

 

作者

时段

内容

特点

上至黄帝下至西汉武帝3000年

十二本纪:

王侯

十表: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表格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