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北京市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荆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_________,而且愈加流行。
A.朝鲜半岛不但萌生了关公信仰B.朝鲜半岛因此萌生了关公信仰
C.关公信仰因此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D.关公信仰不但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等人,
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②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
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③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
光明磊落,直面自己。
④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
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牢不可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⑤他气功充盈,有穿云裂石之力,更不用说小小的砖块了,于是他微微一笑,双手抱拳,开始
了他绝妙的舞台表演。
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
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A.④⑤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和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B.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丝织文明,这一伟大创造曾经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广泛流传,途经阿尔泰山南麓再向北最终到达南西伯利亚。
C.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和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未因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D.中国明代的青花瓷,既继承了元代青花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西亚文化、希腊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硕果。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民间偏方一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在千百种的偏方单方中,①?
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
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②。
育儿先育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③,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话:
众人划浆开大船。
人多智慧多,合作能实现共赢。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只要学会和别人合作,就能取得成功。
如果双方不是合作关系,就肯定是敌我关系,就会产生竞争。
而竞争必然会使人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①学会与别人合作,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
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
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
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
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
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
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
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
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升的物质基础。
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
我们可以将贫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扶贫领域。
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
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贫越发艰难。
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型问题。
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OOO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贫工作的困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5分)
有声电影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
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学*科网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
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
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
“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
“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
”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
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
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
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
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10.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
11.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10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
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
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
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
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
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
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
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
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
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
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
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
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
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
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
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
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
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
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
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
但没有办法。
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
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
他做错了什么?
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
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
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
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
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
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
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
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
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
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
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
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
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
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
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
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
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
他看到了那辆邮车。
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
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
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
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
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
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
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
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
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
他想,女儿真幸福。
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
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
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
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
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
“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
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
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节)
12.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2分)
1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0题。
(20分)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
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
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
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
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
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
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
“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
”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
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
“此今之黄叔度【1】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
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
“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
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
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
母且殁,谓先生曰:
“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
毋忘吾言!
”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
明年,荐先生于朝。
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
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尝谓其门人曰:
“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
澜时为童子,窃志之。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
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
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
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
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
【1】黄叔度:
东汉著名贤士。
【2】南雍:
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3】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15.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迫起之起:
起用B.比入试比:
等到
C.无贤愚戚疏戚:
亲近D.已尽亡之矣亡:
死亡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无因及门也
C.为之具行李为其同舍生所取
D.强之应诏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能以子代行乎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②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20.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4分)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1—23题。
(11分)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
【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2】踯躅:
即羊踯躅花。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22.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C.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D.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戎昱《桂州腊夜》)
23.《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三)古诗文默写。
(5分)
2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