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211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docx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

(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

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

[谜语]:

(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

”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

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

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

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

(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

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

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

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点击鼠标)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无色、无味的气体)

(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

(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

(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查看更多与本文《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相关的文章。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二课说课稿

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

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

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

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

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

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

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

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

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

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

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例:

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

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

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

(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

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

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

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

可用幻灯片:

判断正误

(1)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查:

(1)质量守衡

(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

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

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

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

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

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

倒入?

滴入?

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

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

(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

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

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

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

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

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

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

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

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

如: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用幻灯片)

附:

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查看更多与本文《《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二课说课稿》相关的文章。

《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

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科学态度。

内容: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

为什么?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

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

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N2O2CO2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

为什么?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

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

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