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7019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3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学院新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学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建设单位:

**学院筹建处

法人代表:

**

项目负责人:

**

**学院是**市委、市政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升本市教育层次而计划投资建设的**市第一所本科院校,已列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学院的总体定位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性本科学院,办学模式为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办学,通过对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大学和**省内大学的考察,初步确定**学院在校生总规模为12000人,总占地997亩,总建筑面积359505m2。

选址于晋长高速路以东、陵沁路以南,水东新区府城村南。

项目建设按照分期征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一期工程征地498亩,建设内容以满足学院一期招生3000人为原则,包括教学、办公、生活、体育活动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34646m2。

1.2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学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委托书(附件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本科院校筹建领导组的通知》

5、**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学院筹建处的通知》

6、《**本科院校筹建领导组会议纪要》

7、《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8、《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9、《**学院选址红线图》

10、《**学院总平面布置意向图》

11、国家现行的其它规范及法律、法规

12、**学院筹建处提供的有关资料、数据

1.3可行性报告主要研究内容

本报告主要对**学院建设项目的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及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工程设计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4主要建设内容及资金筹措

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基本满足学院初期招生3000人的办学需求。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楼两栋、实验楼一栋、办公楼一栋、食堂一座和配套的附属设施。

另外,本报告不具体研究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洗浴室和锅炉房的建设,考虑后勤社会化开发模式,并与一期工程同步建设。

在一期工程中预留学生公寓建设用地。

一期工程投资全部申请市财政资金解决。

1.5主要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项目建设符合**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实施后对提高**市整体文化素质,促进文明城市建设均有积极意义;通过市场分析,**学院具有稳定的生源;通过规模确定及投资估算得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4646m2,总投资9999.8万元。

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合理有据,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可行。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详见下页一期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一期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498

2

建筑占地面积

m2

9148

2.1

教学楼

m2

1512

6层

2.2

实验楼

m2

1284

6层

2.3

办公楼

m2

1732

5层

2.4

食堂

m2

4590

2层

2.5

门卫室

m2

30

1层

3

建筑面积

m2

34646

3.1

教学楼

m2

9072

1000元/m2

3.2

实验楼

m2

7704

1000元/m2

3.3

办公楼

m2

8660

800元/m2

3.4

食堂

m2

9180

1200元/m2

3.5

门卫室

m2

30

500元/m2

4

绿地面积

m2

4500

5

道路及硬化面积

m2

20100

6

总投资

万元

9999.8

6.1

建安工程费用

万元

3835.92

6.2

设备购置费

万元

54.5

6.3

其他费用

万元

5368.65

其中:

土地费

万元

4980

6.4

预备费

万元

740.73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区域概况

**市位于**省东南部,太行山脉南端,是**通往中原大地的重要门户,于1985年建市,市区面积25.5平方公里,人口30.4万。

建市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立了争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宽裕型小康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均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90位,在全省居太原之后名列第二。

“十一五”以来,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市市区将从现在的28平方公里扩大为5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31万增加到56万,进入大城市行列。

**现已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正以全新的姿态、坚实的步履,向建设经济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迈进。

2.1.2项目提出的背景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正日益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也愈来愈显得无可替代。

尤其是对**市来说,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市是**省极少数没有本科学院的城市之一,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2006年全市有15048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但本科录取率仅为19.7%,获得升学机会的人数非常有限。

因此建设一所本科院校,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市委、市政府已将此项目列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详见附件2),并成立了**本科院校筹建领导组(详见附件3),通过前期调研、考察,并召开了第一次领导组会议(详见附件4),将院校名称暂定为**学院,并成立**学院筹建处(详见附件5)。

学院以工科类为主,专业设置既要和**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又要和周边地区教育布局衔接和互补,同时部分专业面向全省全国。

**学院主要设置采矿工程系、机电控制系、安全技术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旅游文化与艺术系等,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模式拟采取与省内外工科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学校招生范围为立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

**市工程咨询中心接受委托,对**学院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及**市总体规划,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人才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正是基于此,**市委、市政府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一所本科院校的战略构想,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造福**人民、福荫子孙后代的一项德政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的必须之举,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项目建设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民素质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市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人才不足、教育滞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资源开发缺少科技支持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而为了改变这种束缚所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来讲,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大专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第一源地。

要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发展高等教育。

建立本科院校将会使**市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使全市教育结构和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成为全面提高人民素质的新的动力源泉。

同时**学院的建立也将为**营造优越的人文环境、投资环境、科技环境做出重要贡献,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项目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当代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现代教育和科技,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要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大学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

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兼容心理、交往操守等都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学院的建立,必将迅速增强城市的文化力,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建成后将有上万名大学生、上千名大学教师和大量高素质人才汇聚于此,将会迅速提升**的文化品位、文化含量和文化氛围,从根本上增强城市竞争力。

同时也促进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

**学院总占地面积997亩,总建筑面积359505m2平方米,位于新旧城区的交接地带,是新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设既拉动了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又推动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

此外,大学建设带来的人文环境的改善、文化品位的提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都会加速土地的升值和房地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繁荣,从而全面提升**市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市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项目建设非常必要。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规模确定

3.1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6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1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1、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21%,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2005年底,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读学生总数超过2300万。

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化情况

3、中国的研究生在校生由199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97.86万人,其中博士生19.13万人,硕士生78.73万人。

4、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在校就读的本专科人数从1998年的340.9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1561.78万人。

199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生数量变化情况

5、2005年中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481所,在这些学校以及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中就读的本专科人数达436.07万人。

6、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

即依托办学好的本科院校,借助社会资本,并向入学者收取高于一般高等学校的学费的民办大学,具有独立的校园、教学设施、经费、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并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主要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

这类学校发展较快,2005年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共有295所,在校生107.46万人,其中本科生90.09万人,专科生17.37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33万人。

7、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仅以2002年为例,取得本科文凭的人为23.3万人,取得专科文凭的人为66.2万人。

8、此外,中国还有一定数量的军事高等教育。

3.1.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七年多的时间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总体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

3、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多元化投入体制顺利推进,基本建立了“财、税、费、产、社、基”的六字投入体制。

4、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普遍实行了聘任制和聘用制,内设机构和行政人员大幅减少,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5、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平稳推进,高考科目实现了3+X的模式,高等学校招生基本实现网上录取。

毕业生就业基本上实现了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目标。

6、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3.1.3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近几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2、重视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由1998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6.58万人,特别是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显著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6年以来,在全国高等学校中陆续建立了200多个理科、文科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又新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

4、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高,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1.4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增大

1、近年来,高等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意识显著增强,努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知识密集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等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积极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成为重要的智囊库。

3.2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发展分析

1、高等教育的规模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总数将突破12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2、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

在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2010年前后,我国将可能有一、两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这将极大地推动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3、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和高水平原创性研究能力将大大增强,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

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能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出重大贡献。

4、高等职业教育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近几年,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通过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进一步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5、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前几年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改革进一步深化。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子,并总体融入我国人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中。

6、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高等学校自身的筹款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到2010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将达到占国家GDP总量的4%左右。

7、教师教育将大大加强,师资水平将有较大提高。

教师教育问题已引起政府和教育界的重视,近期将出台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文件,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将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

3.3项目市场分析

3.3.1项目生源定位

部属院校招生总量占全国招生总额的14%。

一份对全国部属高校2000年至2002年招生计划的分析材料也表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4.76%。

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最高,均值为49.66%;中部次之,均值为40.69%;西部最低,均值为31.93%。

地方高校的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权与部属高校一样,也在高校自身,但其调整权主要在地方主管部门。

该项目作为地方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立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将主要以地方生源为主,即以**市生源及省内生源为主。

3.3.2项目市场分析

1、**省内市场分析

**省2006年有316298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第一、二、三批本科总录取率约为22.66%,其中第一、二批本科预计总录取率仅为16.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年都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高考落榜或被专科录取,若以全国的29.55%(详见下页表)为参照的话,

2006高考全国各省市高考录取率

排序

省市

高招录取率

其中本科

其中专科

1

海南

87.50%

39.55%

47.95%

2

上海

80%

3

江苏

75%

4

黑龙江

74.89%

42.09%

32.8%.

5

新疆

74.28%

43.63%

25.39%

6

辽宁

74.28%

43.63%

25.39%

7

西藏

73.15%

38.98%

33.89%.

8

浙江

71.30%

9

天津

70.83%

10

青海

70%

11

北京

69.78%

41%

28.87%

12

广东

69.58%

13

吉林

61.78%

41.86%

20%

14

福建

61%

30.44%

27.15%.

15

重庆

60%

16

四川

60%

17

陕西

59.50%

25.19%

24.43%

18

宁夏

59.50%

33.69%

25.82%

19

河南

58.97%

20

江西

58.30%

23%

35.32%

21

安徽

56.03%

22.84%

33.20%.

22

湖北

53.90%

24.2%

28.9%

23

云南

53.48%

27.57%

25.91%

24

内蒙

53.31%

22.95%

30.36%

25

广西

50%

21.96%

28.12%

26

河北

48.96%

20.8%

28.16%

27

湖南

48.90%

28

**

48.48%

29

山东

47.46%

14.07%

29.88%

30

贵州

38.67%

18.05%

20.63%

31

实际全国专本科录取率

60.23%

29.55%

30.68%

32

880万参加高考

录取本专科530万

本科260万

专科270万

2006年**省还应有40802名高中毕业生被本科录取。

由此预测,若**省本科录取率达到全国水平,每年将至少有40000余名高中毕业生可作为该项目的生源。

2、**市市场分析

2001年到2006年**市高考本科(二本以上)录取率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参加高考人数

7358

7923

9349

11751

13285

15048

本科录取人数

1845

1685

1701

2341

2426

2964

录取率

25.07%

21.27%

18.19%

19.92%

18.26%

19.7%

2006年**市有15048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二本以上)录取率为19.7%,低于全国的29.55%。

若以录取率较高省市为参照的话(以35%计),2006年**市还应有2302名高中毕业生被本科录取。

由此预测,若**市本科录取率达到35%,每年将至少有2300名高中毕业生可作为该项目的生源。

项目生源市场有保障。

3.3.3项目竞争力分析

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技术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校能在与时俱进、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不断创新和发展,即不断更新观念、自我调节与创新的能力。

2、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力,高校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拥有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难于移植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于移植性,即专用性。

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人才、学科、定位和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专有性,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二、地方高校的一般特点

地方高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认识自身的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高等学校被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类。

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国家重点扶持,地方高校由地方支持。

与教育部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具有如下特点。

1、社会服务面向的应用性。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

2、教育经费支撑的地方性。

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支持。

地方高校必须积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3、地理位置的偏远性。

据不完全统计,除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地方高校集中于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省会城市外,其他各省的地方高校只有约44%集中在省会城市,其余均分散在各地市级中小城市。

4、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生源范围小。

教育部直属院校生源广泛,而地方高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本地区。

②政策允许空间小。

教育部高校具有更广泛的办学自主权,而地方高校受到更多限制,办学自主权较小。

三、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项目建设作为一所普通地方高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为:

1、面向市场,向下发展,提升学校的社会价值。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升学校的社会价值,高校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上。

该项目作为地方高校,在学术水平上难与教育部重点大学相媲美,因此,其社会价值更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为**及**经济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市场、向下发展、形成特色是一条重要策略。

面向市场,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提升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其运作方式应具有更大的适应外部形态的能力。

向下发展,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实际,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2、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保持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阶段性和变化性。

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开办新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

3、以人为本,创造特色,把个体竞争力转化为整体竞争力。

学校应把个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学校整体竞争力,应使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豪感。

师生的自豪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的声誉、名望和品牌;二是通过改造世界,创造成功,实现自豪。

前者由于该校作为新建地方高校,其在区域上和社会声望上有局限性,客观上缺乏提升自豪感的条件。

后者是将师生的发展根基与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