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教学反思15篇.docx
《《时分秒》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分秒》教学反思15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分秒》教学反思15篇
《时分秒》教学反思15篇
《时分秒》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主题图:
钟面时刻为11:
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
15、14、13、?
?
1。
)种面时刻为11:
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
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
15、14、13、?
?
1。
)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板书课题:
秒的认识
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
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
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分=60秒。
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
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
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
?
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
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习“秒”之前,已学过了时和分,在练习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时分秒》教学反思2
本节课"时、分、秒的认识"是继二年级上册认识了整时、几时半,以及1时=60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秒”及知道1分=60秒,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忘记了认钟的方法了,尤其是当初本来就学得不扎实的个别孩子。
为此,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同时认识新朋友“秒”,根据学生的讲述,用钟面演示;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时,又用钟面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分与秒的内在联系。
三是复习看钟表的方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本单元最难教学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我由浅入深,从数钟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学算出先到整时经过的时间,再过几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或几小时几分。
等学生理解方法并熟练掌握后,学生会想到把几时中拿出1时当成60分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再把计算结果转换成几时几分的计算过程,当然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学生往往习惯了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很容易在换算时不理解方法由来及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出错。
因此,还要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多体会,切实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
《时分秒》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
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
10,9,8,…,1。
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板书:
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
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
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
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
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
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
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
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
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
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
你估计得怎样?
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
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卫星吗?
发射前要怎样?
师生一起倒计时:
10,9,8,…,1。
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板书:
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学生可能会举例:
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
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
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2.学习1分=60秒。
教师演示钟表模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学生演示学具,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
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六十下,即六十秒,也就是一分钟。
师:
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同学们自己数自己的脉搏。
教师出口算题30个题,看学生能做多少。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
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
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
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
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
你估计得怎样?
大家回去在生活中好好地验证一下时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忙。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由于“时分秒”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
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四是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
《时分秒》教学反思4
在时分秒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坚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建立秒的时间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兴趣很高。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芳芳家有一个时钟,时间到几点钟就敲几下,每到半点时敲一下。
有一天夜里,他听到钟不知是几点敲了一下,过了一阵又敲了一下,再过了一阵又听到钟敲了一下。
园园知道是几点钟了,你想一想,这时是几点钟?
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
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自然、亲切地感觉,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
接着呈现一个钟面:
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吗?
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
学生十分高兴地把时刻读了出来,我也及时地复习了读时刻的方法。
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高度热情,学生的发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量及分针、时针的走动情况,这样,我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又达到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信心。
布鲁纳说过: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静静地、仔细地观察,秒针、分针、时针是怎样走动的?
(2)验证:
1分=60秒。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
看着时钟,我们跟着秒针一起数,从数字12开始:
1、2、3、……60。
在这里我运用课件的目的有二个:
一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这个时间进率,我让学生观察走动的时钟,通过观察,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从而抽象出秒与分的进率,这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二是运用多媒体呈现秒针的走动和嘀哒声,让学生看见“时间”一步(一秒)一步地走来,听见“时间”嘀哒嘀哒地过去,加深学生对秒的印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出了知识要点,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3)在学生认识了秒之后,我让学生描述1秒钟有多长?
1分钟有多长?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秒的价值,丰富对1秒、1分的感性认识。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时分秒》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时、大约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认为要把这节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学好,就需要遵循“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教学理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设境激趣以情导课
过年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情,我利用春节过年的场景,让孩子看现在是几时几分?
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情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由这种动机引发一种强烈的行为倾向。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是教师决不代替。
在认识钟面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借助手中的钟表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有顺序的说一说,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培养珍惜时间的习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1分钟的长短,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时分秒》教学反思6
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是继二年级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秒”,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我在教学中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
如认识种面,复习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谈谈自己对1时、1分、1秒长短的认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时间的认识状况,之后带领学生看钟面共同感受1分、1秒的长短,给学生建立准确的定义和认知。
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分与秒的内在联系。
为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打下基础。
在教学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在掌握理解有关时间的计算时还是出现很多了一些问题:
1、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反复强调了“经过的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如2时指的就是2:
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但在应用中总有部分学生分不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清这两个概念,我常常在课前、课后进行一些即时练习。
2、另一个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如课本P64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
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学生如果按教学中总结的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
时间”,很多学生能利用公式很快计算出11:
20+25分=11:
45,其实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还不是很合理,与第一种问题相似,我认为如果这样算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的话就比较合理,因为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虽然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
45,我认为这样书写学生易理解也较合理。
3.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我由浅入深,从数钟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学算出先到整时经过的时间,再过几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或几小时几分。
等学生理解方法并熟练掌握后,学生会想到把几时中拿出1时当成60分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再把计算结果转换成几时几分的计算过程,当然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学生往往习惯了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很容易在换算时不理解方法由来及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出错。
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我认为学生容易掌握但学生实际掌握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
我想,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时间的知识会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才能真正了解时间。
《时分秒》教学反思7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
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
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时分秒》教学反思8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时、分、秒》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对整时、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考虑到与以前所学知识相隔时间挺长,在课刚开始,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
在《认识秒》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1秒钟写字、拍手、跺脚,1分钟写字、跳绳、转呼拉圈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教学反思《《时、分、秒》教学反思》。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以往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都不同,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是个难点,课上虽然进行了细心的辅导,也还有不少学生会迷糊,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时分秒》教学反思9
前段时间我们花费了较长时间学习了“时分秒”这一单元。
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加之还要学习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如数心跳、读书、写字、唱歌等,使学生具体感知1分、1秒、的长短。
只管人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体上,大部分孩子都能比较准确的认识时间,但有些孩子容易将比如:
2:
55认成3:
55,不过经过练习,这一现象已基本消除。
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当孩子们遇到比如:
从3:
45开始到4:
20这段时间经历了多少时间,很多孩子不理解,觉得很难,我也费了不少口舌进行讲解,由于同课的薛老师几套专项训练,希望通过多做题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好的理解。
可是当孩子们教师作业,我们分比批改制后,不仅有皱紧了眉毛,情况并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有较大改变,一些孩子依旧出错,依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找不着北,答案令我们哭笑不得。
一时间,我们觉得很失败,很郁闷,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是我们错了?
我们开始不断思索、讨论。
同一年级王老师的孩子也在我们所带的班。
这是一个很有灵气、很聪明的孩子,他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好。
当我们与身为家长的王老师探讨此事时受到很大启发。
钟表的认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同时又要求孩子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
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经常性地去看表、记录时间。
比如:
吃饭前记下时间是几点几分,吃过饭后再记下时间,看看吃饭共用了多长时间。
开始时可能说不准确,家长可以进行指导,这样孩子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时间观念。
同时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孩子始终看到的是真实的动态的钟表,这比看画在纸上的钟面更直观、更生动。
当孩子对钟面非常熟悉之后,中标的样子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不管他看到的是何种方法表示的时间,都会以钟面的形式呈现于脑海之中,从而快速做出反应。
还有,经过这次探讨,我也跟清楚的了解了孩子们认知特点。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孩子们从认识到消化,是需要一个变化过程的,不能太急于求成。
学知识就是要应用于生活中,不能太呆板、太书面化。
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定让他们体验。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了这些认识之后,我与薛老师又一起讨论商量设计了贴近孩子生活,易于操作,又能巩固知识的形式灵活的作业,同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指导方法,让孩子们时时感受时间、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希望我们的改进能够促进孩子们的认识和成长。
《时分秒》教学反思10
《时分秒》是三年级上册非重点但难度最大的一个单元,它与二年级学习的认识钟表内容紧密相连,题型繁多且难度加大,考验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三年级来说,很难一下适应,需通过今后生活中逐步熟悉,后期习题逐步巩固。
通过单元测试,分析失分原因,发现全班整体是解决问题失分最多,一、二年级时的解决问题会很直接的从字面看出解题方法,但本单元的解决问题需要孩子们更多的理解题意,用心动脑。
例如解决问题第3、5小题孩子们还是按照以往的固定思维,看到问题中出现“一共”这样的字眼就用加法;第2、4小题没有通过理解题意,仔细分析思考故失分较多;第7小题,难度拔高,大多孩子没有理清解题思路,故失分较多。
由于孩子们注意力相对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着重培养孩子们戒骄戒躁,养成先审题,后思考,再解答的答题习惯,顺利完成低年级到中年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过渡。
《时分秒》教学反思11
1、复名数与单名数的化聚:
一二年级的时间认识,重在具体时间的指认,从一开始的整时的认识到半时的.认识再到几时几分的认识,虽然都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但是它只运用到了时间的认识上,所以对于复名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化聚就特别难了。
为了让学生明白复名数的意义,可以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