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661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3首《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学设计

《比较探究:

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课前预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

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零丁洋》

一、导

入新课

大家坐起来看这幅图(出示图片)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坐船过河的情景)。

几百年前,有一个诗人也从这里经过,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

那么他是谁呢?

他过的零丁洋在什么地方呢?

下面请大家看图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

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

有《文山先生全集》。

三、听录音,再朗读:

1、字词读音

2、语速及节奏

3、齐读:

解决字的读音,找出押韵及韵脚。

4、分组读:

要求1、2组齐读,3、4、5、6组边听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每组负责译一联(强调重点字词)。

四、理解诗歌:

1、诗意理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

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艰苦卓绝的斗争

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坎坷不平的一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

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

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2、主题理解:

明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五、知识拓展:

爱国诗词: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第二课时

学习《梅岭三章》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新时代正气歌《八荣八耻》,学生欣赏。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二、整体感知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

,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问题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环境和背景。

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

(1)总领

全诗

(2)借代设问

(3)“

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

(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

(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

(1)借喻用典(引用)

(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2)押的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

(1)七言绝句

(2)uoanua

(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

忆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理想。

前呼后应

“意如何?

”“今日事”。

6、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

”和“引用”的修辞方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为我们的座右铭。

第三课时

学习《示儿》

一、温故知新:

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一一《静夜思》

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

二、接近文本,理解本诗: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

明确:

告诉、告知

②谁告诉儿子?

告诉什么给儿子?

为什么告诉儿子?

明确:

陆游,捷报家祭告乃翁;爱国精神体现。

2、了解背景:

南宋,长江以北被金国占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字词解译:

元:

通“原”本来,

只:

定,平定、收复。

同:

统一。

王师:

皇上的军队。

九州:

全中国。

无:

匆,不要。

乃:

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5、思考:

读了这首诗,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

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6、诵读全诗,默写。

比较:

学生探究讨论:

三位作者由于所

处的环境不同,其爱国情感也稍有不同,试析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

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害,视死如归。

陈毅,被围困,料不能脱险的大无畏。

陆游,生命尽头的美好愿望。

作业设计:

1、三首诗全部会默写。

2、完成助学相关题目:

学习测评。

3、总结积累表现爱国精神的诗句。

第一堂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

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

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

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

今天表现如何?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

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

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

用是什么?

(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

(“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

五、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

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六、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

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

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

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

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

“静”的原因一样吗?

[板书设计]

上课前:

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课堂上:

沉默、严肃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

逃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