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docx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散文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散文十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散文十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凶:
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
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
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
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
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答案】
1.A
2.C
3.A
4.C
5.B
6.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
(关键词:
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
(关键词:
若、诡、是,全句大意。
)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
(关键词:
淫、甘,全句大意。
)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项,“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故选A。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
此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
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C项的“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然而”。
A项的“焉”,前句作代词,相当于“那里”;后句作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B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后者相当于“把”。
D项的“其”,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的)”;后者作副词,相当于“难道”。
故选C。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
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
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答题时用排除法,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
“(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
“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
“(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
”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
”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
由此排除C、D两项。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
“(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
“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
“(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这是美好品德。
“行苟离俗”的意思是:
“(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
”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故选A。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
“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
再根据动词来判断:
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
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
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故选C。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B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故选B。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第
(1)句的“会”是恰好碰上、正赶上的意思;“扰乱”是社会不安定、兵荒马乱之意;“为……所……”表被动。
第
(2)句的“若”相当于“好像”;“诡”是“诡异、古怪”之意;“是”作形容词,“正确、对”之意。
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甘”作意动,相当于“喜欢”。
【点睛】
第3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最后一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
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
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
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
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
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
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
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
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
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
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
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
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
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
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
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
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
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
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
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
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
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
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
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治学:
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
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题干已经明确要求根据第三段内容进行概括,且有“治学”和“为文”的提示,考生要找到第三段,理解第三段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根据内容,第三段可以一分为二,从“先生于六经”至“以下所未有”是言其“治学”方面,说明汪中治学涉猎广泛,如经、史、子、词章、金石、三代典礼等;“治学精深”,抓住文段中的“博”“至于”“深”“识议超卓”等进行概括;之后言其“为文”方面,抓住“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进行概括。
本题的概括涉及的范围小,层次很清晰,而且文中含有明显的概括、评价语句,故答题较为简单。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然后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接着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
该考点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为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
解答这种题型,要吃透题干的要求,锁定信息所在区间,转述要全而准,如每一个事例的主体、原因、经过、结果等信息要齐全、准确,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
二是由事到理的内容概括型,这种题型要求根据文中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事理来。
它多是要求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对此,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准找全符合要求的有关文字,并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特别要学会摘取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回答。
如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
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
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因此名声大显。
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
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
侍郎曾经对别人说: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看重就像这样。
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
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
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
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
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
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
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
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
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
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样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赡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赡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
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
山冈。
③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8.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
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
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
美景
9.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于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答案】
8.C
9.C
10.D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扫叶席草,浊酒相劳”中“劳”如解释为“劳动”,则与语境不合,从句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劳”应解释为“慰劳,问候”。
故选C项。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要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苏轼“适意而乐”。
所谓“适意而乐”意思是“顺心合意才是真正的愉快”。
③“于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意思是“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这体现的是他的无奈;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意思是“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这体现的是他兴尽的时候的自嘲,均不属于他的“适意而乐”,可据此排除ABD三项。
故选C项。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D项,“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
本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故选D项。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