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概清 刘熙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626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概清 刘熙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概清 刘熙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概清 刘熙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概清 刘熙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概清 刘熙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概清 刘熙载.docx

《诗概清 刘熙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概清 刘熙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概清 刘熙载.docx

诗概清刘熙载

诗概[清]刘熙载

 

  《诗纬含神雾》曰:

“诗者,天地之心。

”文中子曰:

“诗者,民之性情也。

”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诗言志”,孟子“文辞志”之说所本也。

“思无邪”,子夏《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所本也。

  《关雎》取挚而有别,《鹿鸣》取食则相呼。

凡诗能得此旨,皆应乎《风》、《雅》者也。

  《诗序》:

“风,风也。

风以动之。

”可知风之义至微至远矣。

观《二南》咏歌文王之化,辞意之微远何如!

  变风始《柏舟》。

《柏舟》与《离骚》同旨,读之当兼得其人之志与遇焉。

  《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

  《颂》固以美盛德之形容,然必原其所以至之之由,以寓劝勉後人之意,则义亦通於《雅》矣。

  《雅》、《颂》相通,如《颂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近《雅》;《雅生民》、《笃公刘》近《颂》。

  “穆如清风”,“肃和鸣”,《雅》、《颂》之懿,两言可蔽。

  《诗序正义》云:

“比与兴,虽同是附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後隐,故比居先也。

《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

”案《文心雕龙比兴篇》云:

“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异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

”《正义》盖本於此。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语出皎然《诗式》,即刘彦和所谓“比显兴隐”之意。

  《诗》,自乐是一种,“衡门之下”是也;自励是一种,“坎坎伐檀兮”是也;自伤是一种,“出自北门”是也;自誉自嘲是一种,“简兮简兮”是也;自警是一种,“抑抑威仪”是也。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此诗人之忧过人也;“独寐寤言,永矢弗告”,此诗人之乐过人也。

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出乎外也;“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入乎中也。

“鸣雁,旭日始旦”,宜其始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持其终也。

  真西山《文章正宗纲目》云:

“《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言义理盖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

”余谓诗或寓义於情而义愈至,或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诗喻物情之微者,近《风》;明人治之大者,近《雅》;通天地鬼神之奥者,近《颂》。

  《离骚》,淮南王比之《国风》、《小雅》,朱子《楚辞集注》谓“其语祀神之盛几乎《颂》”。

李太白《古风》云: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盖有《诗》亡《春秋》作之意,非抑《骚》也。

  刘勰《辩骚》谓《楚辞》“体慢於三代,风雅於战国”。

顾论其体不如论其志,志苟可质诸三代,虽谓易地则皆然可耳。

  汉武帝《秋风辞》,《风》也;《瓠子歌》,《雅》也。

《瓠子歌》忧民之思,足继《汉》,文中子何但以《秋风》为悔志之萌耶?

  武帝《秋风辞》、《瓠子歌》、柏梁与群臣赋诗,後世得其一体,皆足成一大宗,而帝之为大宗不待言矣。

  或问《安世房中歌》与孝武《郊祀》诸歌孰为奇正?

曰:

《房中》,正之正也;《郊祀》,奇而正也。

  汉《郊祀》诸乐府,以乐而象礼者也。

所以典硕肃穆,视他乐府别为一格。

  秦碑有韵之文质而劲,汉乐府典而厚。

如商、周二《颂》,气体攸别。

  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

汉诗《风》与《颂》多,而《雅》少。

《雅》之义,非韦傅《讽谏》,其孰存之!

  李陵赠苏武五言,但叙别愁,无一语及於事实,而言外无穷,使人黯然不可为怀。

至“径万里兮度沙幕”一歌,意味颇浅,而《汉书苏武传》载之以为陵作,其果然乎?

  《古诗十九首》与苏、李同一悲慨,然《古诗》兼有豪放旷达之意,与苏、李之一於委曲含蓄,有阳舒阴惨之不同。

知人论世者,自能得诸言外,固不必如锺嵘《诗品》谓《古诗》“出於《国风》”,李陵“出於《楚辞》”也。

  《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

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

  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

锺嵘品诗,不以“古直悲凉”加於“人伦周、孔”之上,岂无见乎!

  曹子建《赠丁仪王粲》有云:

“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

”此意足推风雅正宗。

至骨气情采,则锺仲伟论之备矣。

  公气胜,仲宣情胜,皆有陈思之一体。

後世诗率不越此两宗。

  陆士衡诗,粗枝大叶,有失出,无失入,平实处不妨屡见。

正其无人之见存,所以独到处亦跻卓绝,岂如沾沾戈戋戋者,才出一言,便欲人道好耶!

  刘彦和谓士衡矜重,而近世论陆诗者,或以累句訾之。

然有累句,无轻句,便是大家品位。

士衡乐府,金石之音,风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

虽子建诸乐府,且不得专美於前,他何论焉!

  阮嗣宗《咏怀》,其旨固为渊远,其属辞之妙,去来无端,不可踪迹。

从来如射洪《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

  叔夜之诗峻烈,嗣宗之诗旷逸。

夷、齐不降不辱,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趣尚乃自古别矣。

  野者,诗之美也。

故表圣《诗品》中有“疏野”一品。

若锺仲伟谓左太冲“野於陆机”,野乃不美之辞。

然太冲是豪放,非野也,观《咏史》可见。

  张景阳诗开鲍明远。

明远遒警绝人,然练不伤气,必推景阳独步。

“苦雨”诸诗,尤为高作。

故锺嵘《诗品》独称之。

《文心雕龙明诗》云:

“景阳振其丽。

”“丽”何足以尽景阳哉!

  刘公、左太冲诗壮而不悲,王仲宣、潘安仁悲而不壮,兼悲壮者,其惟刘越石乎?

  孔北海《杂诗》:

“吕望老匹夫,管仲小囚臣。

”刘越石《重赠卢谌》诗: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又称“小白相射钩”。

於汉於晋,兴复之志同也。

北海言: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越石言: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浮。

”其欲及时之志亦同也。

锺嵘谓越石诗出於王粲,以格言耳。

  刘越石诗,定乱扶衰之志;郭景纯诗,除残去秽之情。

第以“清刚”、“隽上”目之,殆犹未觇厥蕴。

  嵇叔夜、郭景纯皆亮节之士,虽《秋胡行》贵玄默之致,《游仙诗》假栖Т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

  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於《骚》,阮步兵出於《庄》,陶渊明大要出於《论语》。

  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

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也。

  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

《归去来辞》亦云: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诗云: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又云: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高。

”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无所归宿也。

  锺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余谓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

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

  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

锺嵘《诗品》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

  谢客诗刻画微眇,其造语似子处,不用力而功益奇,在诗家为独辟之境。

  康乐诗较颜为放手,较陶为刻意,炼句用字,在生熟深浅之间。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谓灵运“兴会标举”,延年“体裁明密”,所以示学两家者,当相济有功,不必如惠休上人好分优劣。

  颜延年诗体近方幅,然不失为正轨,以其字字称量而出,无一苟下也。

文中子称之曰:

“其文约以则,有君子之心。

”盖有以观其深矣。

  延年诗长於廊庙之体,然如《五君咏》,抑何善言林下风也。

所蕴之富,亦可见矣。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年《五君咏》似传体。

  韦傅《讽谏诗》,经家之言;阮嗣宗《咏怀》,子家之言;颜延年《五君咏》,史家之言;张景阳《杂诗》,辞家之言。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

若移以评明远之诗,颇复相似。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杜少陵《简薛华醉歌》云:

“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

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

”此虽意重推薛,然亦见鲍之长句,何、刘、沈、谢均莫及也。

  陈孔璋《饮马长城窟》机轴开鲍明远。

惟陈纯乎质,而鲍济以妍,所以涉其流者,忘其发源所自。

  谢玄晖诗以情韵胜,虽才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

  江文通诗,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此诗之多情而人之不济也。

虽长於杂拟,於古人苍壮之作亦能肖吻,究非其本色耳。

  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隋杨处道诗,甚为雄深雅健。

齐、梁文辞之弊,贵清绮不重气质,得此可以矫之。

  唐初四子,源出子山。

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力迥绝,不免致人异议。

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人文所肇,岂天运使然耶?

  曲江之《感遇》出於《骚》,射洪之《感遇》出於《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

  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於嗣宗之渊放,景纯之亻隽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

  《宣和书谱》称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

余谓太白诗佳处亦如之。

  太白诗举止极其高贵,不下商山采芝人语。

  海上三山,方以为近,忽又是远。

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殆亦如是。

  李诗凿空而道,归趣难穷,由《风》多於《雅》,兴多於赋也。

  “有时白起,天际自舒卷”,“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即此四语,想见太白诗境。

  太白与少陵同一志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多出世语者,有为言之也。

屈子《远游》曰:

“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使疑太白诚欲出世,亦将疑屈子诚欲轻举耶?

  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忧黎元”之志也;“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即少陵“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之志也。

  太白诗虽若天乘,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

故放言实是法言,非李赤之徒所能也。

  幕天席地,友月交风,原是平常过活,非广己造大也。

太白诗当以此意读之。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人之”,神仙,犹古人之耳。

故知太白诗好言神仙,是将神仙当贤友,初非鄙薄当世也。

  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

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

  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不当袭其陈意。

若言仙、言酒、言侠、言女,亦要学之,此僧皎然所谓“钝贼”者也。

  学太白者,常曰“天然去雕饰”足矣。

余曰:

此得手处,非下手处也。

必取太白句意以为祈向,盍云“猎微穷至精”乎?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二句是杜诗全旨。

凡其云“念阙劳肝肺”,“弟妹悲歌里”,“穷年忧黎元”,无非离愁而已矣。

  颂其诗贵知其人。

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

  太白早好纵横,晚学黄、老,故诗意每之以自娱。

少陵一生只在儒家界内。

  杜诗云“畏人嫌我真”,又云“直取性情真”。

一自咏,一赠人,皆於论诗无与,然其诗之所尚可知。

  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

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

  杜陵云:

“篇终接混茫。

”夫“篇终”而“接混茫”,则全诗亦可知矣。

且有混茫之人,而後有混茫之诗,故庄子云:

“古之人在混茫之中。

  意欲沈著,格欲高古。

持此以等百家之诗,於杜陵乃无遗憾。

  少陵云:

“诗清立意新。

”又云:

“赋诗分气象。

”作者本取“意”与“气象”相兼,而学者往往奉一以为宗派焉。

  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贯,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

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

  “细筋入骨如秋鹰,字外出力中藏棱”,《史记》、杜诗其有焉。

  近体气格高古尤难。

此少陵五排五七律,所以品居最上。

  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後或不相管摄,实由於古体未深耳。

少陵深於古体,运古於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

  杜诗有不可解及看不出好处之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少陵尝自言之。

作者本不求知,读者非身当其境,亦何容强臆耶!

  昌黎炼质,少陵炼神。

昌黎无疏落处,而少陵有之。

然天下之至密,莫少陵若也。

  少陵於鲍、庾、阴、何乐推不厌。

昌黎云: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

”韩之论高而疏,不若杜之大而实也。

  论李、杜诗者,谓太白志存复古,少陵独开生面;少陵思精,太白韵高。

然真赏之士,尤当有以观其合焉。

  王右丞诗,一种近孟襄阳,一种近李东川,清高名隽,各有宜也。

  王摩诘诗,好处在无世俗之病。

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分,好攀引,皆是。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赡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高诗,《两唐书本传》并称其“以气质自高”。

今即以七古论之,体或近似唐初,而魄力雄毅,自不可及。

  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

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

  元道州著书有《恶圆》、《恶曲》等篇,其诗亦一肚皮不合时宜。

然刚者必仁,此公足以当之。

  孔门如用诗,则於元道州必有取焉,可由“思狂狷”知之。

  “独挺於流俗之中,强攘於已溺之後”。

元次山以此序沈千运诗,亦以自寓也。

  次山诗令人想见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其疾官邪、轻爵禄,意皆起於恻怛为民,不独《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

  元、韦两家皆学陶。

然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不必似为真似也。

  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诚观《高陵书情》云:

“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此可与《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并读,但气别婉劲耳。

  钱仲文、郎君胄大率衍王、孟之绪,但王、孟之浑成,非钱、郎所及。

  王、孟及大历十子诗,皆尚清雅,惟格止於此而不能变,故犹未足笼罩一切。

  诗文一源。

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昌黎《赠张籍》云: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

”儒者之言,所由与任达者异。

  太白诗多有羡於神仙者,或以喻造世之志,或以喻死而不亡,俱不可知。

若昌黎云:

“安能从汝巢神山。

”此固鄙夷不屑之意,然亦何必非寓言耶?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怼》例也。

  昌黎七古出於《招隐士》,当於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

使第谓出於《柏梁》,犹未之尽。

  “若使乘酣骋雄怪”,此昌黎《酬卢夫望秋作》之句也。

统观昌黎诗,颇以雄怪自喜。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

是以言各有当也。

  昌黎自言其行已不敢有愧於道,余谓其取友亦然。

观其《寄卢仝》云: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荐孟郊云:

“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

”以卢、孟之诗名,而韩所盛推,乃在人品,真千古论诗之极则也哉!

  昌黎《送孟东野序》称其诗以附於古之作者。

《荐士》诗以“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目之。

又《醉赠张秘书》云:

“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芳。

”韩之推孟也至矣。

後人尊韩抑孟,恐非韩意。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

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陶、谢并称,韦、柳并称。

苏州出於渊明,柳州出於康乐,殆各得其性之所近。

  韦云“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是道人语。

柳云“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是骚人语。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於白,而韵逊於柳。

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尊老杜者病香山,谓其“拙於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不及杜之“注坡蓦涧”,似也。

至《唐书白居易传赞》引杜牧语,谓其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交口教授,入人肌骨不可去”。

此文人相轻之言,未免失实。

  白香山与元微之书曰: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诗,独善之义也。

”余谓诗莫贵於知道,观香山之言,可见其或出或处,道无不在。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

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颂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

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貌。

其後李成宗派而杜不成,殆以杜之较无窠臼与?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

李义山是绚中有素。

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用”,岂尽然哉!

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宋王元之诗自谓乐天後进,杨大年、刘子仪学义山为西昆体,格虽不高,五代以来,未能有其安雅。

  东坡谓欧阳公“论大道似韩愈,诗赋似李白”。

然试以欧诗观之,虽曰似李,其刻意形容处,实於韩为逼近耳。

  欧阳永叔出於昌黎,梅圣俞出於东野。

欧之推梅不遗馀力,与昌黎推东野略同。

  圣俞诗深微难识,即观欧阳公云:

“知圣俞者莫如修,常问圣俞生平所最好句,圣俞所自负者,皆修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修所极赏。

”是其苦心孤诣,且不欲徇非常人之意,况肯徇常人意乎?

  梅、苏并称。

梅诗幽淡极矣,然幽中有隽,淡中有旨;子美雄快,令人见便击节。

然雄快不足以尽苏,犹幽淡不足以尽梅也。

  王荆公诗学杜得其瘦硬,然杜具热肠,公惟冷面,殆亦如其文之学韩,同而未尝不异也。

  东坡诗打通後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

  东坡诗善於空诸所有,又善於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

以辩才三昧而为韵言,固宜其舌底澜翻如是。

  滔滔汩汩说去,一转便见主意,《南华》、《华严》最长於此。

东坡古诗,惯用其法。

  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

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复不相掩也。

  东坡《题与可画竹》云:

“无穷出清新。

”余谓此句可为坡诗评语,岂偶借与可以自寓耶?

杜於李亦以“清新”相目,诗家“清新”二字,均非易得。

元遗山於坡诗,何乃以“新”讥之!

  东坡、放翁两家诗,皆有豪有旷。

但放翁是有意要做诗人,东坡虽为诗而仍有夷然不屑之意,所以尤高。

  退之诗豪多於旷,东坡诗旷多於豪。

豪旷非中和之则,然贤者亦多出入於其中,以其与龊龊之肠胃固远绝也。

  遇他人以为极艰极苦之境,而能外形骸以理自胜,此韩、苏两家诗意所同。

  东坡诗意颓放而语遒警,颓放过於太白,遒警亚於昌黎。

  太白长於风,少陵长於骨,昌黎长於质,东坡长於趣。

  诗以出於《骚》者为正,以出於《庄》者为变。

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於《庄》者十之八九。

  山谷诗未能若东坡之行所无事,然能於诗家因袭语漱涤务尽,以归独得,乃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矣。

  山谷诗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也。

  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

要其胸中具有炉锤,不是金银铜铁强令混合也。

  唐诗以情韵气格胜。

宋苏、黄皆以意胜,惟彼胸襟与手法俱高,故不以精能伤浑雅焉。

  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

黄山谷、陈後山诸公学杜在此。

  杜诗雄健而兼虚浑。

宋西江名家学杜几於瘦硬通神,然於水深林茂之气象则远矣。

  西昆体贵富实贵清,襞积非所尚也;西江体贵清实贵富,寒寂非所尚也。

  西昆体所以未入杜陵之室者,由文灭其质也。

质文不可偏胜。

西江之矫西昆,浸而愈甚,宜乎复诒口实与!

  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於自然。

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平昔锻炼之功,可於言外想见。

  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

观其《斋中弄笔》诗云:

“诗虽苦思未名家。

”虽自谦实自命也。

  诗能於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

  朱子《感兴诗》二十篇,高峻寥旷,不在陈射洪下。

盖惟有理趣而无理障,是以至为难得。

  婴孩始言,唯“俞”而已,渐乃由一字以至多字。

字少者含蓄,字多者发扬也。

是则五言七言,消息自有别矣。

  五言如《三百篇》,七言如《骚》。

《骚》虽出於《三百篇》,而境界一新,盖醇实瑰奇,分数较有多寡也。

  五言质,七言文;五言亲,七言尊。

几见田家诗而多作七言者乎?

几见骨肉间而多作七言者乎?

  五言与七言因乎情境,如《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平澹天真,於五言宜;甯戚歌“沧浪之水白石粲”,豪荡感激,於七言宜。

  五言尚安恬,七言尚挥霍。

安恬者,前莫如陶靖节,後莫如韦左司;挥霍者,前莫如鲍明远,後莫如李太白。

  五言要如山立时行,七言要如{鼓长}鼓轩舞。

  五言无字易,有馀味难;七言有馀味易,无字难。

  七言於五言,或较易亦或较难,或较便亦或较累。

盖善为者如多两人任事,不善为者如多两人坐食也。

  或谓七言如挽强用长。

余谓更当挽强如弱,用长如短,方见能事。

  潘老谓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

余谓此例何可尽拘,但论句中自然之节奏,则七言可以上四字作一顿,五言可以上二字作一顿耳。

  五言上二字下三字,足当四言两句,如“终日不成章”之於“终日七襄,不成报章”是也。

七言上四字下三字,足当五言两句,如“明月皎皎照我床”之於“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是也。

是则五言乃四言之约,七言乃五言之约矣。

太白尝有“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

此特意在尊古耳,岂可不达其意而误增字以为五七哉!

  诗有合两句成七言者,如“君子有酒旨且多”,“夜如何其夜未央”是也;有合两句成五言者,如“祈父不聪”是也。

後世七言每四字作一顿,五言每两字作一顿,而五言亦或第三字属上,上下间皆可以“兮”字界之。

  七言讲音节者,出於汉《郊祀》诸乐府;罗事实者,出於《柏梁诗》。

  七言为五言之慢声,而长短句互用者,则以长句为慢声,以短句为急节。

此固不当与句句七言者并论也。

  五言第二字与第四字,第三字与第五字,七言第二字与第四字,第四字与第六字,第五字与第七字,平仄相同则音拗,异则音谐。

讲古诗声调者,类多避谐而取拗。

然其间盖有天籁,不当止以能拗为古。

  善古诗必属雅材。

俗意、俗字、俗调苟犯其一,皆古之弃也。

  凡诗不可以助长,五古尤甚。

故诗不善於五古,他体虽工弗尚也。

《书谱》云:

“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为五古者,宜亦有取於斯言。

  七古可命为古近二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

一尚风容,一尚筋骨。

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

  论诗者谓唐初七古气格虽卑,犹有乐府之意;亦思乐府非此体所能尽乎?

豪杰之士,焉得不更思进取!

  唐初七古,节次多而情韵婉,咏叹取之;盛唐七古,节次少而魄力雄,铺陈尚之。

  伏应转接,夹叙夹议,开阖尽变,古诗之法。

近体亦俱有之,愉古诗波澜较为壮阔耳。

  律与绝句,行间字里,须有暧暧之致。

古体较可发挥尽意,然亦须有不尽者存。

  律诗取律吕之义,为其和也;取律令之义,为其严也。

  律诗要处处打得通,又要处处跳得起。

草蛇灰线,生龙活虎,两般能事,当以一手兼之。

  律诗主意拿得定,则开阖变化,惟我所为。

少陵得力在此。

  律诗主句或在起,或在结,或在中,而以在中为较难。

盖限於对偶,非高手为之,必至物而不化矣。

  律诗声谐语俪,故往往易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