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6191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字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字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字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字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学.docx

《文字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字学.docx

文字学

谈论《世说新语》时,人们往往用“清谈之书”来概括它的思想内容其实《世说》不是专写清谈名士的书,对名士也并非一概采取赞赏的态度。

它在政治上把维护纲常名教放在第一位,而哲学思想则取道家崇尚自然之说,冲破了东汉徽纬之说的迷雾和东晋以迄刘宋弥漫于士族社会的宗教气氛。

总的说来,《世说》的思想是儒道杂揉的,这同《世说》撰集的时代和撰集者的身份、思想有关。

一.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先事功而后玄谈,是《世说》政治思想的主导方而。

它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书中所写的各类人物,也用这个标准来评价清谈名士。

《世说》三十六门,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居首,把李元礼“以夭下名教为已任”,乐广说“名教中自有乐地”列于德行,贡名教的倾向是颇为鲜明的。

《方正》《豪爽》等篇,在叙事中肯定了羊忱拒作赵王伦长史,周凯、孔群蔑视叛

臣,江郊规哉庚翼的不巨之心,祖邀挫折了王敦遥控朝政的气焰等等,都体现了(1佳说》的撰集者维护纲常名教的态度《世说》对于重名教或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言论记述较多,而对于非薄名教礼法的言论,则加以刊削。

《世说》把阮籍对抗礼法的言行同那些放浪自适者的举动都列于《任诞》。

东晋的戴逢巳经指出:

“竹林之放,有疾而为擎者也,元康之放,无德而折巾者也º《世说》撰集在后,却抹杀了这种区别,实质上就是反对“越名教而任自然”

于叙事中寓褒贬的意思。

所以,《世说》对于清谈名士,既写了他们的才藻奇拔,意气干云,也写了末流之弊。

如《文学》篇载许询、王修在会稽西寺论理,王理屈。

于是“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援疏,王复屈。

”许询以这种没有固定论点的诡辩自诩,而支遁则说:

“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东晋的王羲之已深感“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弊病,主张“人人自效”,以“夏禹勤王,手足联U如文王奸食,日不暇给”为楷模晋宋易代以后,把名教与事功放在i青谈之先便是势所必至的了。

刘义庆撰集《世说》,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己任,于取舍抑扬之中,寓“救偏补弊”之意,

二.《世说》的政治观点,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的哲学思想则汲取道家自然之说,冲破了神学迷雾与宗教气氛,成为六朝小说中摆脱志怪牢笼的第一部,这正是它高于裴启《语林》之所在

《世说》撰集者用事实嘲笑了祈祷、服符的愚蠢行为,应该归入当时少数有识者之列。

1.   汉字的性质(表意性,如何增强表意性)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于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它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系统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表意性是汉字与生俱来的属性,也是汉字的根本性质。

不论是象形字、指事字,还是会意或者形声字,汉字的发展变化和日趋成熟并没有改变汉字起源时胚胎里带有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

表意性是汉字与生俱来的属性,也是汉字的根本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

2.   六书(转注和假借关系。

形声和会意一组一组辨析)实例

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转注和假借,作用不同。

前者是考量汉字部首和意义时的汉字分析法。

比如考和老是同一部首,意思相近,可以互训。

后者是考量汉字声音时的汉字分析法。

比如令和长,本来文字中有令字,却把长借来一用,这就是假借。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例如:

骑,马表示与马有关,奇为读音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先看许慎的解释: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再进行分析:

转注和假借,作用不同。

前者是考量汉字部首和意义时的汉字分析法。

比如考和老是同一部首,意思相近,可以互训。

后者是考量汉字声音时的汉字分析法。

比如令和长,本来文字中有令字,却把长借来一用,这就是假借。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例如:

明,日和月都是独立的字,他们共同点就是都发光,所以根据这一关系,合成一个明字

“形声和会意”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形声和会意的区别是:

用形声造字法造的字,有形旁和声旁,如“湖”,从氵胡声;用会意造字法造的字没有声旁,如“休”,表示亻(人)在木(树)旁(休息)。

“转注与假借”

假借是借用原字表示一个新词,形音不变或音略转,而意义不同,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音义的统一体,改造出一个新字。

转注是在原字的基础上通过变形或增加符号改造出一个新字。

所以对假借字有本义和假借义之分,对转注字有源字和派生字之分。

3.   对联的几种类型(玻璃对)定义要求例句评析种类作用格式

玻璃对所谓玻璃对,是指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两面都能认的一些字组成的对联。

其特点:

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

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

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

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

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

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

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

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

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格律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如:

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五是平仄相谐,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作用:

1)、教育文化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6)、诙谐幽默

基本特征:

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当、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

格式:

1.长度不定,可长可短2.字数相等,断句一致3.仄起平落音谐和谐

4.词性相对句法相同5.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4.   形声字。

声旁表读音。

形旁表意并分析声音旁不能表读音。

形旁不能表意的原因。

实例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形声字·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

分析声音旁不能表读音:

(1)在造形声字的时候,就存在用与所造形声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字充当声符的情况。

1.  比如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造的形声字,例如古代时借耆老之“耆”来表示嗜qi和shi不同音

2.  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为音符造的形声字

例如“聝”字是古人把战争中所杀敌人的左耳割下,作为记功的凭据的意思,表意初文从“戈”从“耳”会意,后来戈改成从戈的或,所以或,聝读音不同

(二)人们在为形声字选择偏旁的时候,会选择字形比较简单的字或非生僻字

如声旁“出”构成的形声字“炪、拙、茁、咄”等,

(三)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的表示现代的字音。

比如“扛、江、杠”的声旁都是“工”,古代都读gōng,但在现在普通话里,这三个字的读音却完全不同。

分析形旁不能表意的原因:

形声字的形旁虽然是表意的,但是它只能笼统地表示事物的类别,不能表示具体的意义;而且,形声字还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形声字的表意部分出现了“名不符实”的现象。

“机”的形旁是“木”,可是今天的各种“机”几乎都是用金属制作的,这个形旁在这个字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类别了。

形声字的声旁本来是表示字音的,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所以,学习汉字不能过分依赖形旁和声旁的帮助。

对联种类

同字异音

这是刻在山海关姜女庙上的一副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异字同音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顶针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叠字复字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谐音双关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

“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李调元互嘲。

“锯、蹄”谐“句、题”。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隐字联

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上联:

缺一(衣)下联:

少十(食)

歇后联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谜语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谜底:

热水瓶)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

油灯下联谜底:

秤)

集句联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集李白诗句联)

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集杜甫诗句联)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集苏轼诗句联)

名胜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讽喻联

官大,权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

(讽某些腐败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总统不是东西”讽贿选总统曹锟)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苏轼讽势利者)

谐趣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狗啃河上(和尚)骨(苏轼出上联)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对下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含六个节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哈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眼皮坠地,欲观孔子之书。

(纪晓岚所对)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石达开所题理发店对联)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另一有名理发店对联)

无情对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不拘一格。

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

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不妨邀明月无钱哪得食云吞

其他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里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烟锁池塘柳

炮填镇海楼(或者炮镇海城楼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内)

上联:

袁世凯千古;

下联: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

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

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上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下联: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古对: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此联相传为【明】唐伯虎点秋香时所对。

而古对相传是【清】纪昀和乾隆所对。

6.结合说文解字的部类分析其演变,引申,同源词的异同

 

造字解说

贝,早期甲骨文像水生甲壳动物的外形。

造字本义:

有石灰质硬壳的水生软体动物。

这种软体水生动物的外壳因其美观、经久、难得(古中原离湖海水域远),被古人视为珍奇,后来发展为原始货币。

晚期甲骨文突出了水生动物的两根触须。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

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保存的甲壳上的两道花纹。

文言版《説文解字》:

貝,海介蟲也。

居陸名猋,在水名蜬。

象形。

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凡貝之屬皆从貝。

       

白话版《说文解字》:

贝,海洋中带介壳的软体小动物。

此种小动物在陆地上叫“猋”,在水中叫“蜬”。

字形象贝壳的形状。

古昔时代人们以贝壳为通手段,而将龟壳当作珍宝,到了周代才有作为通货手段的泉币,到了秦代则废止了贝壳的通货功能,而流行以钱币通货。

所有与贝相关的字,都采用“贝”作边旁。

贝部:

贿:

财也。

从贝有声。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

財,人所寶也。

从貝才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

财,人们当作宝贝珍藏的东西。

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才”作声旁。

   

财,人所宝也。

——《说文》

财,货也。

——《广雅》

以九赋敛财贿。

——《周礼• 太宰》

先财而后礼。

——《礼记• 坊记》

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礼记• 聘义》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史记• 魏公子列传》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贾谊《论积贮疏》

贝部:

贺:

以礼相奉庆也。

从贝加声。

贺,金文(贝,钱财)(又,操持)(口,恭维赞美),造字本义:

奉送财礼,向对方道喜志庆。

篆文调整结构。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

賀,以禮相奉慶也。

从貝加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

贺,以礼物捧场庆祝。

字形采用“贝”作边旁,“加”作声旁。

贝部:

贺:

以礼相奉庆也。

从贝加声

①本义,动词:

奉送财礼,道喜志庆。

   贺春贺年贺礼           贺寿贺喜       /       庆贺  

          贺,以礼相奉庆也。

——《说文》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诗• 大雅• 下武》

            不然,则重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叔向贺之。

——《国语• 晋语》

            人皆贺之。

——《淮南子• 人间训》

②动词:

道喜。

   贺词贺电贺函贺卡贺信  

            今文余一人贺之。

——《仪礼• 觐礼》

“贝”字同源词

基于同源而分化出来的词汇在不断发展底下,有时会出现与原有的词(即“源词”)的词义距离变得愈来愈远的时候,引申义便或会脱离原有词汇的形体,而另行构造新的形体,成为派生自原有词汇,而又独立出来的新词汇。

这些词在形体上,或许不易察觉拥有着同一个词源,但事实上它们是派生自同一词源

同源词的三大特征

第一,同源词之间既为语义的引申,则词义必有相关处;

第二,派生词由源词引申,故引申之初读音可能无别,及至引申义与源词词义的发展愈来愈远,而得另造形体,则读音往往稍有改变,但同源词语音却必然仍有相似的关系。

第三,同源词常有相同的声符,虽然并非必然,但是仍可作为同源词的一个特征。

音近义通的词汇,往往都是同源词。

《同源字典》指出同源词经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判别同源词的其中两个方法,就是“声训”和“通训”。

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词源的一种方法。

同源词的特征之一是意义相同或相近,故王力指出“声训”“通训”以外的两种判别同源词的方法,分别是“同训”和“互训”。

同训是指《说文解字》或考证古代词语的典籍(如:

《尔雅》等)之中,两条或以上的条目解释是相同的,。

互训与同训相若,分别在于互训是两条或以上条目是互相解释的,“同训、互训的字并不都是同义词,有些字只是词义相关,并非完全同义。

例子一

造字解说

狈,甲骨文

(犬)

(贝,宝贵、漂亮),造字本义:

古代贵族饲养的名贵宠物狗。

金文

写成左右结构,略有变形。

古人称高大凶猛的猎犬为“狼”* ,称娇小漂亮的宠物狗为“狈”;称狼与狈交配时形成的两狗大小落差夸张、勾连不可进退、旁人难以正视的尴尬局面为“狼狈”。

例子二

造字解说

备,甲骨文

像箭

在箭筒

中。

造字本义:

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

金文

变形严重,箭矢与箭筒的形象模糊难辨。

篆文

误将甲骨文

中的箭筒与箭头

写成“用”

,受金文

影响,将甲骨文的箭尾

写成“草头”

,并加两个“人”

俗体楷书字形

又误将“用”

写成“田”

;误将篆文的“草头”

与“人”

写成“条头”,至此面目全非。

----------------------------------------------------------------------------------------------------------------------------------------------------------------------------------------------------------------------------------------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

備,愼也。

从人

聲。

,古文備。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

备,谨慎。

字形采用“人”作边旁,“

”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备”。

  

引申线索

分类词汇

①本义,动词:

预存的箭支,武器。

    /       军备战备      

            有备无患。

——《书•说命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动词:

存有,拥有,有。

     /       具备       德才兼备   

            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众妙毕备。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③动词:

预先筹划。

  备案备课      备份备件      备考备选备用备注     备货备料     备齐    备忘录     备战备荒   /     防备预备装备准备     

             备,具也。

——《广雅•释诂三》

             宗人举兽尾告备。

——《仪礼•特牲馈食礼》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孙子•虚实》

             备物以将形。

——《庄子•庚桑楚》

             备者,国之重也。

——《墨子•七患》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记》

             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

             犹得备晨炊。

——唐•杜甫《石壕吏》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④名词:

预先筹划好的物资、设施。

    /       后备       设备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国语•周语》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

⑤形容词:

周到的,全面的,完全的。

    /       完备      求全责备  

            事戒不虞曰知备。

——《大戴礼记•小辨》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易•系辞》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汉书•史丹传》

            前人之述备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副词:

完全地,非常地,彻底地。

     备述       备尝艰辛备受攻击         备感温暖备受鼓舞备受欢迎       /      关心备至 

            农事备收。

——《礼记•月令》

            诸侯备闻此言。

——《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