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6135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格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格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格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格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重点.docx

《人格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重点.docx

人格重点

人格的六个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1、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

2、特质流派——人是出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上的;

3、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别差异;

4、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6、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哪几部分?

如何评价。

1、人格水平理论(分区观点)

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种水平。

(1)意识

人本身可以认识的一部分。

(2)前意识

可由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去。

(3)无意识

无法意识的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

2、人格结构理论

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1)本我

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3)超我

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3、人格动力理论

认为人类的行为由本能驱使。

(1)利比多

生或性的本能

(2)塔那托斯

死或攻击的本能

(3)能量有限说

身体内的能量不会消失,但能量是有限的。

当心理能量消耗在这一部分心理机能上了,它就不能再用于其他机能。

4、人格适应理论(焦虑和防御机制)

认为自我会利用防御机制来缓解由自我和本我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感。

(1)压抑

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2)升华

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3)替代

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4)拒绝

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5)反应生成

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6)理智化

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我们就把它抹去。

(7)投射

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5、人格发展理论

(1)口腔期阶段(0——1)

主要快感行为是吸吮、咬、吃等,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心理上的愉快。

发展任务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来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口腔期人格:

过度倚赖性,过度攻击性(长牙后)

(2)肛门期阶段(1——3)

主要快感行为是排便或完弄粪便。

发展任务是学习认识负面情感,开始自治自律。

肛门期人格:

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慷慨。

(3)性器期阶段(3——6)

主要快感行为是关注自身及他人的性器官,出现性幻想,儿童期手淫和性游戏。

1、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

2、阉割焦虑

3、阴茎妒忌

发展任务是接纳性情感,悦纳自己的身体和性别。

性问题:

1、性罪恶感。

2、同性恋。

3、恋物癖。

(4)潜伏期阶段(6——12)

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把精力放在社会可接受的活动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中。

发展任务是开始社会化,形成社会兴趣和情感。

(5)青春期阶段(12——18)

主要快感行为是异性爱的倾向,出现性幻想,儿童期手淫和性游戏。

发展任务是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独立,与异性发展亲密的关系。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有哪些观点,与弗洛伊德理论相比有什么特点?

(一)理论观点

1、自卑、补偿与追求优越

人追求优越的愿望来自自卑,自卑情结促使个体进行补偿,以取得优越。

自卑与补偿的“推拉”动力,贯穿于人的一生。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人格在早期形成(4—5岁),牢固且难与改变,但阿德勒强调了外在环境特别是父母的作用。

(1)溺爱

(2)忽视

3、出生顺序

对中间儿童的评估最积极,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取得最高成就的人。

4、生活目标

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生活目标组成一个整体,促使人类作出行为不仅是过去的经验,更重要是人对未来的期望。

5、社会兴趣

   含义:

个人认同社会的目标,把自己的追求与社会发展方向统一起来。

发展社会兴趣是个体自然缺陷的真正补偿。

人们由共同参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在黑暗面。

6、创造性自我——理论的顶点

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强调人的意识,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决定自己的命运。

反对弗洛伊德的宿命论,个体运用创造性可以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特点:

1、弗持“性恶论”的观点,而阿强调人的亲社会的一面,即人的社会兴趣。

2、弗认为人的最大动机在于享乐和愉快,而阿认为人的最大追求在于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3、弗认为以往的经验决定现在的人格,而阿认为生活目标和对未来的期望决定现在的人格。

4、弗强调人的潜意识,本能,阿强调人的意识性,目的性,主观创造性。

5、阿重视了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心灵的结构

一是意识,核心是自我(ego),自我处在意识的中心部位,是意识的门卫,对进入意识的东西进行过筛选和过滤;

二是个人无意识,包含了弗洛伊德前意识和潜意识概念的一些成分,强调压抑的作用,个体无意识中充斥着许多“情结”,情结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无意识心理丛,它决定着心灵的许多方面;

三是集体无意识,指无意识中包含的同一文化中所有人共同的思想、意象、精神特征。

包括本能和原型。

2、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1)人格面具

是人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积累的一种心灵模式。

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阿尼玛(Anima):

指男性具有女性的特质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阿尼玛不充分发展,则会冷酷无情,缺乏人情味。

阿尼玛发展过分,则会阳刚不足,阴柔有余,

(3)阿尼姆斯(Animus);女性具有男性的特质

与阿妮玛恰恰相反,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阿尼姆斯过多,则会使女子过多地认同男性的特征,缺乏女人味,甚至希望自己变成男性。

阿尼姆斯过少,则会是女子依赖,顺从,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4)阴影(shadow)

与弗洛伊德的“伊底”概念极其相似。

阴影是人格中阴暗、消极的一面,但不可能根除。

来自于种族遗传。

包括个人阴影和社会阴影。

荣格认为不应该压抑阴影,而应该去进行适当地处理。

3、人类心理类型说

(1)态度类型

荣格认为,有两种心理流量:

外倾和内倾。

内倾或内向指的是心理能量向内发展,表现为内向性格的人喜欢沉思默想,自制力强;

外倾的是心理能量向外转移,表现为外向性格的人好交际,适应力强。

荣格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两种态度类型,不能简单说性格的内向和外向,而且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内倾和外倾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2)功能类型

荣格认为心理活动还有四种功能: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思维的功能在于帮助人揭示自然和自身的本质,运用推理和逻辑解释各种事件;

情感的功能是给人类以痛苦或愉快,恨与爱、悲与哀的主观感受;

感觉提供给外部世界的具体事实;

直觉则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功能在于超越事实和逻辑而把握现实的本质。

外倾思维型

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

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

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内倾思维型

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原社交。

他们极端聪明却又不顾实际。

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里之外。

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内倾情感型。

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

外倾感觉型。

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变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内倾感觉型。

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

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外倾直觉型。

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内倾直觉型。

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人格发展阶段

心理阶段

年龄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1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2-3

意志训练,自我控制,能做决定

版刻严厉,过度自责,怀疑,空虚

主动性对内疚感

4-5

成功的欢乐,主动性

没有完成任务的内疚

勤奋对自卑

小学期

完成工作和自豪

无能感,自卑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少年期

对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

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虚伪

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冷漠

繁殖对停滞

成年期

能投入工作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自我整合

老年期

意义感,对自己满足

怕死,对生活感到痛苦,失望

 

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3)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4)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更重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说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一)社会潜意识

提出社会潜意识:

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认识、态度和情感组成。

社会潜意识不属于恶,也不善于善。

(二)社会自恋

弗洛姆的社会自恋指提一个社会陷入自我欣赏之中,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炫耀自己的光辉历史,夸赞本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其活动的方式也是潜意识的。

(三)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1、表现之一是人们日益感到自我的疏离或称自我异化。

造成精神疏离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不把人当人,而作为生产的工具。

2、表现之二是人们对于自由的逃避。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体系中,自由只再现在“自由地不干什么”,而不是自由地干什么“。

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加,也使个人同社会、同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

(四)克服危机的策略

1、逃避自由

权威主义:

把自己和更强大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使自己感觉有力量

一方面,通过抛弃自己的个性和依附于更有力的人物或组织来克服自卑;另一方面,通过对弱小者的控制和压迫,获得一种权利感。

2、破坏:

通过破坏无意识第战胜自己的无能感和隔绝感

破坏受无意识的驱动,人们常用信仰,责任和爱国感来证明自己的破坏是正当的。

3、自动服从:

接受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

人类采取与别人同样的行为,能够暂时逃离我们的个体感,从而也就随着个人自由意识而来的焦虑。

4、拥抱自由:

积极自由(个性化)

自发性(经历并表达真实的欲望):

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

弗洛姆:

精神分析既不是宗教的敌人,也不是它的盟友;而是与隐匿在宗教观念背后的人类真实经验及宗教理想中内含的人类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

问题不在于人是否要重新皈依宗教、信仰上帝,而是他是否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对新精神分析学派进行评价?

1、贡献

(1)在强调生物因素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2)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注重了对人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进行了考察。

(3)重视了自我的积极功能。

(4)对人类的认识比较乐观。

(5)把一些新的概念引入心理学中,如出生次序,寻求优越,集体无意识,人格意象,权威主义性格

2、批判

(1)使用有偏向性,有疑问的数据来支持他们的理论。

(2)某些理论过于简单化和不完整。

奥尔波特关于特质的分类是怎样的?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1)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2)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

首要特质:

最具概括性,最典型

中心特质:

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

独特的偏好和癖好

卡特尔关于特质的分类是怎样的?

1、16根源特质表

表面特质:

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

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2、关系

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表面特质都是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所引起的。

而一个根源特质也可以影响几个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是根源特质的表现形式。

大五人格量表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它有什么局限?

基本因素:

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局限:

1、五因素的含义存在争议。

2、对五因素的结构的质疑。

对特质流派进行评论。

1、贡献

(1)工作的实证性质,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检验自己的理论。

(2)在许多方面的有效的应用性。

(3)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2、批判

(1)忽视了特质产生的原因机制以及对不良特质的解决方法研究。

(2)缺乏一个统一的结构,没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在哪?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

艾森克被认为是发现了人格特质基本结构的心理学家。

艾森克运用了因素分析法来确定他称之为类型或超级特质的基本数量。

四层次:

(1)特殊类型水平:

处于最下层,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

(2)习惯反应水平:

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属于特殊因子。

(3)特质层:

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

(4)超级特质层:

由特质形成,属于一般因子。

(1)内外向型

艾森克认为外向和内向不仅可以根据行为区分,还可以根据人的生理构成来区分。

他认为,外向和和内向的人在无外界刺激、处于休息状态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不同.

外向者皮质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

大量证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刺激更敏感。

并非一定是所有的社会情境都能吸引外向者,只有那些他们喜欢的情境才能吸引他们。

(2)神经质(稳定性)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说明情绪上的反应倾向。

我们把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的人。

那些在这一维度上得分落在另一端的人会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有增强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兴奋的作用。

(3)精神质(倔强性)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被描述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并且通常是不关心别人的权力和福祉的”。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

精神质的生理基础是雄性激素。

人格的生理学基础

艾森克在阐明人格的个体差异基于生物基础是给出了三个论据。

第一,外向-内向型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

第二,艾森克也用了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来支持他的观点。

第三,艾森克指出,对于人格三个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遗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罗杰斯自我的理论。

(一)人性观

(1)人性本善,人都存在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会朝向健康、自我实现、自我了解的人格前进。

就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不需要对人类进行控制,而且,正是企图控制人类的欲望才使人“变”坏了。

(2)恶是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行的主要因素。

 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人格结构

1、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可观察的知觉型态。

一个健康成熟的人,他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与他本身的情况相符,也就是与他的真实自我相符合或者相接近。

2、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是一个人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个人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近或相互符合的

(三)人格发展

积极关注的需要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得到重要人所给予的关爱、同情、尊敬和认可的情感需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四)人格适应

(1)自我协调

指自我与实际经验的一致性。

是功能完善的人,心理健康的关键

(2)自我不协调

个人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

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焦虑的状态。

自我是保守的、保护性的,会采用一定的防卫(defense)行为使自我不受到威胁。

包括否认和曲解

(五)人格动力

人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自我实现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发展:

(1)使个体由一个简单的组织成长为一个复杂的组织

(2)由一个依赖的个体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3)从一个固执、呆板的状况发展为可以变化的、能够自由表达的状态

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如何进行?

1、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是罗杰斯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强调把患者作为治疗的中心,认为治疗师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

操作:

(1)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适当的关系

(2)真诚

(3)共情

什么是Q分类技术?

如何操作?

Q分类技术是一种评估程序,是由斯特芬森发明的,可以测试被试对自我描述的分类。

操作:

(1)一般有60-140张卡片,多数研究采用100张,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

(2)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相同,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

(3)在分配这些卡片时还要求被试按正态分布的原则确定各等级上应分到的卡片数目,即中间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多,两端的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少。

这样既可以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也有助于资料的处理。

(4)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比较常常运用Q分类法。

(5)第一次按照“现实自我概念”来进行分类。

然后,将卡片全部弄混,按照“理想自我概念”对卡片进行重新分类。

(6)最后,治疗师计算“现实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间的相关系数。

简单阐述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1)马斯洛区分了两种基本的需要是匮乏动机和成长需要

(2)五种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多种需要时,占优势的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进一步解释是什么?

(1)需要层次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任何人。

(2)在进入高级需要之前,低一级的需要并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得到满足。

(3)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是不同的。

(4)行为是多种需要共同驱动的结果。

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和批判是什么?

1、贡献

(1)人本主义理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未来的美好画卷。

在心理分析曾经喧嚣一时、行为主义统治几十年后,的确给理论界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真诚、无条件关注至今都为许多咨询者运用。

(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企业工商管理和教育改革运动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老师经常向教育、传播学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介绍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理论。

2、批判

(1)它用自由意志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

与科学研究不适应。

(2)许多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

其理论很多是基于科学上无法证明的推论,而这些推论又是以不准确的方式描述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大部分内容被看作是一种信念,而非科学事实。

(4)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技术适用有限性的问题。

只对一小部分人有帮助。

(5)人本主义还因对人性做了过多的本质假设而受到批评。

(6)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愿望,但这似乎和其自由意志相抵触。

(7)人本主义理论难以说明人的特殊品质。

它主要的本性和品质都是普遍性的、一般化的,是人皆有之的,并没有说明个体差异。

(8)认为它过分简化了人格的复杂性,只是用简单的自我实现的先天倾向概括人的整个生活风格。

(9)忽视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过去经验的影响以及人格的发展性;不能预测特定的人在给定的情境中如何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

指通过把条件刺激与一个新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而产生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过有机体产生某行为后给予某种反应而产生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整合这些心理学家思想的两种主要趋势:

强化观和认知观

1、行为潜能即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中反应的可能性。

2、期望指行动前个体对各种行为导致强化的概率的主观预测。

(1)期望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2)在新情景中,泛化的期望起作用。

3、强化值指个体所认定的各种行为的重要程度。

强化值与期望是相互独立的。

4、心理情境指人的主观观念中的情境。

也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相互决定论

行为的外在决定性、内在决定性和行为本身三者间相互影响的概念。

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强调人格中的认知方面。

3、观察学习

概念:

通过看和听说榜样人物的行为来学习。

观点:

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

通过观察学习得到的行为不一定要表现出来。

是否表达出该行为要取决于我们对这一行为的后果预测。

行为主义学派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哪些?

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2、影响因素

(1)成功的亲身体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上的鼓励

(4)生理和情绪状态。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和批判有哪些?

(一)贡献

1、具有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

2、创建了一些很实用的心理治疗程序。

3、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在行为主义方法中加入认知变量,扩大了行为主义解释的现象范围。

(二)批判

1、极端的行为主义学派忽视了人的理性、认知等因素。

2、重视学习过程,运用技巧、方法等,关注人的行为而非人本身。

3、行为疗法治标不治本,症状很可能会转移。

4、行为疗法不那么重视咨访关系,忽视了来访者的个别差异。

5、行为主义疗法不适合咨询人生中较高层次的问题。

班杜拉的四阶段模型是什么?

1、注意:

必须注意榜样行为的明显特征。

2、记忆:

还需要记住榜样行为的有关信息。

3、复现:

取决于许多外因素的启动和激发。

4、动机:

预期行为会带来奖励还是惩罚是一个重要因素。

外部因素:

消极事件启动、诱发性启动、榜样性启动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在察觉自己无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