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888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docx

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命题意图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0年4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地理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6年浙南山区某县发生特大山洪,三座国宝级廊桥接连被冲垮。

完成第1题。

1.浙南山区夏季多山洪,主要原因有

①山区河流比降大,汇水速度快②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较低

③夏季风受地形抬升,降水量大④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泥沙淤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命题意图:

2016年9月我市泰顺县数座廊桥在山洪中被冲毁,本题以此次灾害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山洪分布、成因及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更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的防治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多选取身边的实例作为素材,让地理课堂内容更丰富,立足教材并跳出教材,更贴近生活。

③选项同时融入了夏季风和地形两方面信息,目的是强调地形对迎风坡降水的加剧作用。

②、④选项中引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剧”等干扰项,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我省省情。

浙江山地和丘陵广布,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植被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近年来各市更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植被覆盖率仍在提升。

试题分析时还可以将山洪与平原地区洪涝作对比,分析其成因、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提出防御措施,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右图为1999-2009年我国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中心空间分布图。

完成2、3题。

第2、3题图

 

2.图示期间,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中心空间分布

A.趋向集聚,缓解了转出地的就业压力B.趋向分散,减小了转入地的管理难度

C.趋向集聚,促进了企业间的生产协作D.趋向分散,有利于产业寻求最优区位

命题意图: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地域,该地纺织产业的发展变化在工业转移和集聚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题以长三角纺织产业中心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为情境材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考查方式与2019年4月浙江选考卷第15题(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市空间布局演化)有相似之处,均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解读能力,但本题在此基础上更融入了产业集聚(或分散)的优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思维更加深化,难度更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注意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还需要关注其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试题讲评中也可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加深,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原理,而不仅是单个试题的正确答案所在。

3.江苏南部一直属于纺织产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A.平原广布,地租水平低B.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C.能源充足,用电成本低D.劳动力多,工资水平低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江苏南部纺织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素材和答案均来源于必修二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近几次省选考卷中均有直接考查教材内容的相关试题,如2020年1月省选考卷考查长江经济带三大航运中心,2019年4月选考卷考查美国农业带分布图,2018年11月考查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等。

本题再次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可融入对教材知识的解读。

本题特别设置了D选项这一强烈干扰项,部分学生可能根据纺织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直接选择该选项,易受惯性思维影响而缺少逻辑推理。

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适合布局在工资水平最低的地方,以纺织产业为例,我国发展该类产业的重要优势条件是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但其并不适合布局在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中西部偏远的山区(虽然那里劳动力价格更低、地租也更低),因为这些地区其他方面的条件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而长三角与之相比优势在于劳动力更加密集、技术工人多、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相关产业集聚利于生产协作和市场信息获取、交通更加便捷、政策支持力度大等,当这些优势带来的效益提升超过因劳动力价格、地租水平偏高造成的成本提高时,企业更趋向于在长三角集聚。

本题在材料和设问中分别提供了“1999-2009纺织产业中心从周边(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区)向长三角集聚”、“江苏南部‘一直’属于纺织产业中心”等相关信息以保证试题的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注重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克服惯性思维。

下图为南半球部分区域示意图。

完成4、5题。

第4、5题图

 

4.图中四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是

A.甲-大牧场放牧业B.乙-乳畜业C.丙-游牧业D.丁-混合型农业

命题意图:

本题直接考查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给出局部区域图让学生填写某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本题给出包括南半球多个大洲在内的大尺度区域图并给出地形信息,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教师在试题分析时可将甲、乙、丙、丁四地自然环境特征作对比,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多角度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减少学生对机械记忆的依赖。

另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也与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农业技术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也可从这些方面对各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作拓展分析。

5.丁国乳制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优势条件有

①工业原料充足②国内市场广阔③加工技术先进④岛内交通便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命题意图:

本题以新西兰乳制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为情境材料,考查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以新西兰乳制品工业为背景,可将农业与工业相结合起来,同时考查学生对该国农业发展概况的了解。

选项中设置了“国内市场广阔”和“岛内交通便利”等干扰项,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对设问信息(产量居世界前列)的解读,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右图为亚洲东部(115°E以东)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图,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

完成6、7题。

第6、7题图

 

6.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亚洲高压B.冰岛低压C.阿留申低压D.副热带高压

命题意图:

本题以亚洲东部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图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理解图中曲线的基本含义。

本题情境材料较为新颖,改变了多数试题中直接给出东亚区域图再考查雨带推移规律的常见命题思路,以相对复杂的学术情境导入,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要求更高,引导学生注重对地理原理的学习。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也是必修一中的重点和难点,2020年1月浙江选考卷也涉及到该考点,教师在试题讲评时可将两题相结合进行分析,突出副热带高压对夏季风强度和影响范围的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7.关于亚州东部冬、夏季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风影响范围更广B.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

C.夏季风北进快于南退D.冬季风影响不到海南

命题意图:

日常教学中我们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冬夏季风的风向及其对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本题借助图文材料考查冬夏季风的强度、影响范围、进退速度等相关知识,是对日常教学内容的深化,难度较大,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要关注现象,还需重视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变化的原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考查冬季风影响范围更广、强盛时间更长的原因,夏季风北进、南退速度差异产生的原因等,引领学生学习中加强时空对比分析思维和多角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对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培养其探索精神。

本题多数选项可从图片材料中找出答案,学生需重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另外,我国南方低纬及高海拔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少,部分学生可能据此误选D选项,事实上冬季风和寒潮天气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本题设置“冬季风影响不到海南”这一干扰项意在暴露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偏差并加以纠正。

第8、9题图

我国石化产业链中PX(对二甲苯)产能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

舟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2019年该市某企业400万吨/年的PX生产项目正式投产。

下图为石化产业链示意图。

完成8、9题。

 

8.舟山市成为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主要优势是

A.原油产量大B.拥有深水港C.劳动力丰富D.土地资源丰富

命题意图:

受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东部地区则是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但事实上,东部地区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也有自身优势,如水运便利、距离市场近、资金充足、加工技术先进等,如宝钢布局在上海即充分发挥了其交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本题以舟山石化产业为情境材料考查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重化工业并非都靠近原料或能源布局,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对浙江省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如浙江原油产量小、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港口之首。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融入本省乃至本市乡土地理的内容,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另外,本题须先根据图片得出石化产业以原油作为原料这一信息,因此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也是解答本题的必要条件,试题讲评时需进一步强调。

9.PX投产后,该企业PTA项目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环保成本降低B.产品种类增多C.产品运费减少D.原料成本下降

命题意图:

本题以舟山市某企业PX生产项目投产为材料,考查学生对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的理解。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问PX和PTA项目属于产业活动地域联系中的哪一种(生产协作联系),本题另辟蹊径,考查PX项目投产如何影响下游产业链,思维要求更高,也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深挖,如环保成本如何变化,产品种类有无受影响,产品运费没有减少,原料运费有无减少?

原料成本下降的原因等,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

古代居延海湖面宽广,其上游的张掖出产的大米硒元素含量很高。

20世纪60年代黑河出现断流现象,居延海完全干涸。

2000年后黑河流域实行上、下游水资源重新分配,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

完成10、11题。

第10、11题图

 

10.张掖出产的大米硒元素含量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源B.生物C.土壤D.昼夜温差

命题意图:

本题以张掖大米含硒量高为试题情境,考查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设置的四个选项均对张掖大米生产有较大影响,如祁连山冰川融水为张掖大米提供灌溉水源;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从而为水稻生产提供养分;土壤为水稻提供矿物养分元素;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大米有机质的积累等。

本题将这些因素放在一起作对比分析,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暴露出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偏差并及时纠正。

11.黑河上、下游水资源重新分配有利于

A.增加上游用水,提高大米产量B.控制下游用水,降低地下水位

C.增加下游用水,改善生态环境D.控制上游用水,减轻水土流失

命题意图:

本题以居延海面积改变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土地荒漠化原因和治理措施的理解。

必修三教材指出,耕地面积扩大导致用水量加大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图文材料也提供了类似信息,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缓解当地土地荒漠化的重要举措。

对于这一措施,部分学生思路易局限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本题四个选项重点考查学生如何通过协调上、下游用水来缓解区域土地荒漠,并将措施与影响相结合,深入考查学生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整治措施的理解,考点更加细化,针对性更强,引导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地理原理、人类活动目的及影响等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河流下切是指河流向下切割侵蚀的自然现象。

右图为地质时期祁连山某河流下切速度变化图。

完成12、13题。

第12、13题图

 

1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河流下切直接相关的是

A.角峰B.冲积扇C.河漫滩D.河谷阶地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地表形态成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属于必修一中的核心考点,也是省选考卷中的高频考点,如2020.1浙江选考卷第9题考查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地质作用、2019.4选考卷第21题考查湖盆形成的地质作用、2018.11选考卷第22题考查黄河峡谷某地段地层和地质构造形成时间的顺序等。

考查形式多样,部分试题以自然景观照片为背景考查地貌的成因(侧重基础);或以教材知识为基础,考查某较大尺度地形区形成的地质作用(侧重基础);或以地理学者、学生研学活动获取的某自然地理现象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其形成过程(侧重实践力);或从学术论文中截取区域地形地貌素材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综合思维)等。

复习过程中可对相关试题进行分类讨论、综合复习,让复习过程更有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

需指出的是,冲积扇、河漫滩等流水沉积地貌的泥沙也多来源于上游侵蚀,但由于其形成过程为先侵蚀后沉积再形成冲积扇(河漫滩),因而可理解为其形成与河流下切“间接”相关,与本题题干中“直接”相关相区别。

13.地质时期,影响该河流下切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壳运动②山坡朝向③河流流量④人类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命题意图: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是地质时期地球缓慢演化的结果,选考真题和模拟题对地表形态的考查多以地理景观图片或地质构造示意图为背景,要求学生从静态的图片推测其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本题则以祁连山某河流15万年以来下切速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地理事物动态发展过程下,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其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情境材料较为新颖。

地表形态的形成往往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必修一教材中对横断山区“水拍云崖”景观成因的表述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注重对地理现象及原理的学习。

另外,岩石性质也影响河流下切速度,但非教材中重点强调的主要因素,为控制试题难度选项中并未涉及此点,教师在试题讲评中可略作补充。

设置“人类活动”选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地质时期)的解读能力。

第14、15题表

下表为长江口某水文站近60年平均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表。

据专家预测,2006年后的几十年内长江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将趋于稳定。

完成14、15题。

年份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6

年径流量(108立方米)

9140

8980

8510

8910

9580

6886

年输沙量(108吨)

4.66

5.13

4.21

4.28

3.37

0.85

14.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口年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扩大B.中游工业发展C.上游城市发展D.流域生态改善

命题意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为近年选考卷关注的重点,因此,初步了解我国近年来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就也显得更有必要。

本题以近年来长江口年输沙量变化情况为情境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试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5.长江口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将导致

A.河口地区盐碱化加剧B.河口三角洲面积加速扩大

C.河口生物多样性增加D.咸淡水过渡区向外海延伸

命题意图:

本题以长江口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注重对综合思维的考查,要求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掌握牢固。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

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

右图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

完成16、17题。

 

16.棕色云团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主要原因有

①大气反射增强②大气逆辐射减弱③地面反射减弱④地面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命题意图:

近年来喜马拉雅山脉等冰川消融加剧已引发全球关注,其带来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出来。

相关试题多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考查冰川消融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本题从南亚棕色云团爆发的角度分析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出现异变往往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材料可知,棕色云团爆发主要包括两个过程:

一是高浓度的颗粒物在大气中聚集,二是颗粒物沉降。

棕色云团加剧冰川消融主要是颗粒物沉降在冰雪表面引起的,此处需学生仔细研读材料再进行分析。

颗粒物沉降并落在冰川表面,使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吸收增强,本题在选项设置中将“地面吸收增强”替换成“地面辐射增强”,目的是增加思维的深度,考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情况,同时也体现出各地理事物往往并非静态的现象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颗粒物沉降使冰川消融加剧及地面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反过来也进一步加快了冰川融化。

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和高频考点,复习过程中需注意各辐射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课堂中,并设置相对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

17.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主要原因是

A.降水稀少B.冬季风强C.对流旺盛D.工业发达

命题意图:

本题以南亚棕色云团爆发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大气污染形成条件的理解情况。

环境污染既需考虑污染物的来源也要考虑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条件,南亚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主要原因包括污染物来源多、风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降水稀少不利于污染物沉降等,其中最后一点往往易被忽略,本题将正确答案落在“降水稀少”这一点意在引起学生重视。

“冬季风强”属于强烈干扰项,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较强的冬季风将污染物聚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但冬季盛行东北风,不利于污染物在山脉南麓聚集,据此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棕色云团在此处聚集还与西风带有一定的关联:

青藏高原将盛行西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风越过恒河平原等地,对污染物的聚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整卷难度控制,本题并未涉及此点,试题讲评中也可略作拓展。

第18题图

日、地、月三者位置呈一条直线时可能会观测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初亏是发生日食(或月食)的开始阶段。

右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示意图,甲、乙为不同时刻月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完成第18题。

 

18.日食和月食的初亏现象分别出现在

A.太阳东侧月球东侧B.太阳西侧月球东侧

C.太阳东侧月球西侧D.太阳西侧月球西侧

命题意图:

天体的相对位置及天象观测是近几次浙江选考卷的高频考点,如2020.1选考卷考查月食和凌日后各天体的相对位置;2019.4选考卷考查从月球表面观测各天体的相对位置;2018.11和2018.4均给出某时刻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考查从地表观测各天体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本题以此为思路并在难度上略有提升,考查日食和月食现象发生时的天体相对位置及变化过程。

日食发生在白天,月食出现在夜晚,如果试题中展示初亏现象发生时的太阳(或月球)图片则对做题有较大的提示作用,因此试题中并未给出实景图片,需学生通过文字材料进行理解,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解答本题需一定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后期复习中可收集此类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使用视频动画或模拟软件帮助学生理解。

天体观测是浙江选考卷中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重要体现,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建议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已有设备组织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第19、20题图

冬雨率是指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重。

右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冬雨率分布示意图。

完成19、20题。

 

19.根据图示冬雨率的分布推测台湾冬季主导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命题意图:

本题以台湾冬雨率分布为背景,考查台湾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此处冬、夏季风的主导风向部分学生可能误认为是西北风和东南风,本题意在纠正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同时在材料中给出充足的信息帮助学生判断,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等值线是地理学的常用工具,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复习过程中可就此作专题复习,引导学生总结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0.暖流对台湾地区增温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命题意图:

暖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这属于地理必修一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但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这一点往往易被忽略,本题以流经台湾周边暖流为情境考查该知识点,试题难度不大,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到此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也可尝试探究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湿最显著的季节并给出论据。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强。

右图是长江经济带部分省(市)2005-2013年能源强度及下降幅度示意图。

完成21、22题。

第21、22题图

 

21.图示省(市)能源强度状况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湖北下降幅度小第三产业发达

B.上海下降幅度大产业结构优化

C.重庆能源强度高于浙江经济总量更大

D.江苏能源强度低于贵州能源消耗更少

命题意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政府及民众也通过各种形式响应中央的号召践行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题即以长江经济带部分省(市)能源强度及变化情况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多引入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我们的课堂。

本题图文材料提供的信息量较大,也同时考查了学生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学生需对上述各省(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概况有大致了解方能完成本题,如重庆经济总量小于浙江,江苏能源强度虽低于贵州,但江苏地处东部沿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远大于贵州等。

试题讲评时也可在此处多作强调,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22.结合区域发展特征,下列措施符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原则的是

①江苏优先开发水能,优化能源结构②四川发挥能源优势,承接高耗能工业

③湖北发展低碳产业,减少碳排放量④贵州将重工业转出,降低对能源依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命题意图:

本题以长江经济带部分省(市)能源强度及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的理解。

2020.1浙江选考卷中已有涉及长江经济带的试题,本题仍以此区域为背景,一为引起师生对选考真题的重视,试题讲评时可将真题与本题结合起来探讨,同时也因该区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带内各省(市)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