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新农村建设瓦桥村.docx
《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新农村建设瓦桥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新农村建设瓦桥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新农村建设瓦桥村
2011年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新农村建设
工作总结
普洱市安全监管局驻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委会指导员
张宏诚
(2011年11月28日)
今年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第五年,按照市委、市委组织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布署安排,我作为云南省第五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的一员,到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市、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依靠瓦桥村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在农村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充分发挥好“六大员”作用,在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发展、办好事办实事、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组织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促进瓦桥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容村貌持续改观,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瓦桥村基本情况
瓦桥村位于田坝乡政府西北部,距离田坝乡政府9公里,东与按板镇宣河村接界,南与胜利村、田坝村相邻,西与景谷凤山乡接壤,北与李家村相连,全村国土面积为23.3平方公里,村内最高海拔为2500米,最低海拔为1500米;耕地总面积为2000亩,其中田900亩,地1100亩;有林地面积9600亩,其中国有林5000亩,集体林4600亩;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有在册户314户1394人,实有261户966人,其中劳动力450人。
村党总支共有中共党员80名,其中正式党员77名,预备党员3名,长期外出党员9名。
有女性党员13名。
有大专学历4名,高中(专)学历14名,初中学历30人,小学32人,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其中第一支部28名,第二支部26名,第三支部26人。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457吨,人均生产粮食410公斤,全年经济总收入为254万元,人均纯收入815元。
全村主要产业有烤烟、畜牧业、林业、茶业,其中烤烟、林业、茶业为瓦桥村三大支柱产业。
目前村集体经济有1户茶厂,种植茶叶430亩,可采茶120亩,发包收入3万元。
全村17个村民小组共有通组道路8条,总长71.3公里。
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开展工作难度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主要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选派干部下基层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有利于拓宽各级机关单位帮助农村基层、城市支援农村的渠道,有利于机关单位干部直接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不断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是一项得民心、符合普洱实际、符合各族群众愿望和要求的重要工作,是培养一大批真心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干部队伍的主要举措。
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立足乡村实际,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积极宣传政策,增强农民发展信心。
通过走门串户访谈、会议宣讲、墙报、帮助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向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党委、政府的各项决议决策,使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二)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为全力支瓦桥村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市安监局筹集3万元扶贫帮困基金,将资金借贷给10户农民有偿无息使用,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其中,借款给7户烤烟种植大户,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及时解决他们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使烤烟种植大户能够按时完成种植目标,改善田间管理,提高烟叶质量,确保瓦桥村完成烤烟种植任务。
向老海塘组1农户借款,种植茶叶2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种植,进一步发挥瓦桥村海塘茶产业的优势。
分别向试验种植石斛和魔芋的2农户借款,进一步优化瓦桥村种植结构,增加经济增长点。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村按照“调整结构促增收,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落实各项科学技术措施,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各项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植。
今年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1150亩,其中栽种水稻650亩,玉米500亩;完成小春播种面积1000亩,其中小麦560亩,豆类340亩,荞100亩。
2、林业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松脂采割,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000多亩,新种植核桃1300亩。
3、大力发展烤烟生产。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证烤烟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村两委班子成员、烟辅员以及乡挂钩工作队共21人联合成立了烤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分片管理的模式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积极宣传发动,落实种植面积。
今年县、乡党政府下达给瓦桥村烤烟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烟农有畏难情绪,我们进组入户,耐心细致的做好发动工作,促进农户积极扩大种植面积,确保了烤烟种植面积,为烤烟增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帮助农户解决困难,改善烤烟生产条件。
全村今年新建烤房47座,其中卧室烤房30座,立式烤房17座,烟水工程修复3件、管道1000米。
村两委向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申请到水管7800米,油纸160公斤,帮助烟农解决用水困难。
四是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发展烤烟大户。
给予种植15亩到19亩的烟农奖励1000元,种植20亩以上的烟农奖励3000元,极大调动烟农种植积极性,今年我村种植20亩以上的烟农有10户,15亩以上的有37户,种烟大户同比大幅增加。
通过以上措施,共落实烤烟种植1785亩4159.1担,比去年的987.8亩3100担增加了797.2亩1857.5担,分别增加80.7%、59.9%,实现烟农收入462.97万元。
4、进一步发展壮大茶产业。
成立了老海塘茶叶协会和海塘茶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总支+农户+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海塘茶品牌效应,今年全村共产茶10吨,茶农收入120多万元。
争取扶持资金100万元,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完成生态茶园改造650亩,建设千亩海塘茶园1070亩。
5、生物药业试验培植初见成效。
为充分发挥我村党员致富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创先争优先进典型,拓宽我村经济发展领域,党员刘文虎投入25万元试验人工种植石斛3.5亩,村民李昱宏投资5万元试验种植魔芋6亩,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可望增加群众收入。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
作为新农村指导员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一是强化新农村建设。
完成上村小组新农村建设,总投资52.8万元,其中上海宝钢帮扶30万元,群众自筹22.8万元,共完成7个子项目,分别是庭院改造、组内道路扩修、人蓄饮水管道建设、泡核桃种植、猪圈改造、简介牌修建。
帮助争取到的上、下菜园、野猪窝三个组总投资15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现正在实施。
二是提高通组道路通行水平。
完成大村、箐头、上、下菜园、野猪窝、老海塘、汤爬山起个村民小组的通组道路维修(其中大村、箐头两个小组的为“一事一议”项目);现正在进行李家、学堂两个小组的“一事一议”道路建设,总投资10万元包括沙石铺垫与串户道路硬化两部分。
支持上村小组水泥30吨,建设水泥路390米。
支援水泥管186根、水泥10吨,改善全村8条通组道路排水系统,解决晴通雨阻的问题。
三是推进安居工程实施。
完成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45户,其中拆除重建29户,除险加固16户;另外还有18户拆除重建正做前期工作。
四是完善村委办公楼设施。
协调资金10000元,为村委会配置电脑2台、传真机1台。
五是改善人蓄饮水条件。
完成李家、学堂、岔路三个组的人蓄饮水工程,受益48户158人,总投资8万元;汤爬山、河西、满子箐、野猪窝、上菜元共五个村民小组人蓄饮水工程,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
六是增加文化设施。
为宣传海塘茶,树立海塘茶品牌,在市政协主席白文彬的倡导和支持下,投资15万元建设集会议、娱乐、品茶为一体的老海塘活动室,并投资11.5万元改善通往活动室的老海塘路。
(四)创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稳定
1、广泛开展以文明村、农村“十星级文明户”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农村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2011年,我村重点抓好老海塘小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老海塘小组成立了由7名组内成员组成的精神文明领导小组,认真开展文明村组建设的各项活动,将新农村建设和自设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在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使村组面貌焕然一新。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村居环境。
今年在县文化局支持下,村农家书屋建成开放,有书架两个、图书1225种1500册、音像制品100中194张,供村民学习使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3、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一是计生、卫生工作不断加强。
2011年瓦桥村共出生5孩,没有超生的情况。
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56人,参合率为99%。
二是水利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2011年是全国水利普查年,我村水利普查顺利开展,主要普查对象有7个普查灌区、1条河流,20个取水口,17个水窖。
三是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2011年全村农村低保177人,五保23人,都领取到了补助资金;所有农户都按时领取到种粮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
915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
4、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强化。
大力开展创建“平安瓦桥”活动,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我村经济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是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今年全村排查解决矛盾纠纷17起。
二是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治安防范宣传,提高干群素质。
发放宣传单100余份,办板报2块,张贴标语10余条。
在村委会设立创建“平安瓦桥”宣传点,悬挂反邪教警示挂图,向来往群众散发“平安瓦桥”、治安安全防范、反邪教警示教育、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宣传资料。
三是指导村民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多次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农村治安状况及成因,帮助村民解决治安难题,将治安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四是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村两委召开了工作会议,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对防火安全做了安排部署,并巡回检查防火工作,发现隐患,及时纠正,今年全村没有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五)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执政基础。
1、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村党总支(支部)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召开支部大会2次召开支委会10次,召开支部会议3次,上党课3期。
2、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村委会把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提升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增强村“两委”班子合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切实抓紧抓好,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由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村委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巩固和加强。
3、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2011年村党总支收到申请书7份,纳新党员3名,预备党员转正7名。
积极探索对流动党员等不同层次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以党员自评和支部考核的方式表彰优秀党员及时指导和教育后进和不合格党员。
同时借助“党员结对帮扶”、“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和“困难党员关爱”行动等方式,做好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和帮扶工作。
4、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建设“学习型、思考型、进取型”两委班子。
制定逢10、20、30日“两委”成员学习制度和业余自学制度,在班子成员中开展以“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查思想、查信念、查作风,促进党性观念增强、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查、三促”活动,互帮相促,乐于交流,形成“工作学习化、休闲学习化、生活学习化”氛围,同时利用农家书屋及相关的报刊、杂志,组织全体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科技实用技术等,增长知识,解放思想,开拓本村全体党员的视野。
二是坚持“三抓”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即:
抓培养,夯实发展党员工作基础;抓管理,强化党员先进作用辐射;抓制度,力求党建工作规范科学。
三是抓好公开承诺。
2011年我村党总支47名党员认真填写了公开承诺书。
四是组织党员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
共清理通组道路、道路侧沟7条,沙石铺垫2条共3500米;打扫烤烟房26座;打扫烟区水利水池4个2次;组织参加烤烟种植、茶叶种植技术培训1次;帮助孤寡老人3人12次;带领养殖瓢鸡1000多羽。
五是开展评星竟旗活动。
在每个季度的党员评星竟旗活动中,有62名党员参与,其中评有三星的有1人,两星的有10人,一星的有7人。
三、几点体会
通过一年来与村民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掌握了解农村实际,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同时,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农村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瓦桥村只是全市普通的一个行政村,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也能发现当今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不足、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畜饮水困难。
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难度大。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经营的难度。
尽管这些年,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摸索出了在农户小规模生产基础上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但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还比较小,特色产业规模也小,带动能力还比较弱,效益发挥不明显。
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集约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
当前农村大力发展的一些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
另外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也对农村用工造成影响。
四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
农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出农村,耕地减少,资金缺乏。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要素投入,农业就可能受到削弱,农村就可能出现衰落。
五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
不少地方已受到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
除工业污染外,每年有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每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低,对耕地和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六是农村社会服务远远落后城市。
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七是农民素质不高。
农民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在技术及经营素质方面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距甚远。
农民素质的低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从以上存在问题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还需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
要继续稳定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要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要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