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4380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docx

回望资本市场20年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

回望资本市场20年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

  编者按:

寻找一个能够长期走牛的股票是每个投资者的追求,如果找到这样的大牛股,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就变得很简单——买进然后长期持有。

回望A股市场20年路程,如果剔除像琼民源、蓝田股份、银广夏、东方电子等这样以造假来换取大幅上涨的股市不和谐音符,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大的阶段中牛股的产生都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至新产业的诞生。

本报今起刊登文章试图从历史经验中理出思路,看哪些行业中在未来十年能产生大牛股,供投资者参考。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

1990年12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开市,至今已满20年。

沪深股票数量也从20年前的“老八股”、“老五股”增加至如今的2000余只。

  回望A股市场20年路程,如果剔除像琼民源、蓝田股份、银广夏、东方电子等这样以造假来换取大幅上涨的股市不和谐音符,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大的阶段中牛股的产生都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升级的,投资主题的确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资本市场20年飞跃

  IPO跻身全球第一

  从1990年底沪深交易所从试营业到正式挂牌以来,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

而在深交所试营业之前,深发展(000001)、深万科(000002)、深金田(000003)、深安达(000004)以及深原野(000005)这5只股票已经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公开柜台上市交易,史称“深市老五股”。

  同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批有8只股票挂牌交易,分别为:

延中实业(600601)、真空电子(600602)、飞乐音响(600651)、爱使股份(600652)、申华实业(600653)、飞乐股份(600654)、豫园商场(600655)、浙江凤凰(600656)。

由于上交所这8只股票成为新中国最早公开上市交易的一批股票,“沪市老八股”之称由此而来。

  当初市场容量小得可怜:

真空电子流通股4910万股,飞乐股份2100万股,浙江凤凰流通股为510万股,豫园商场流通股为650万股,延中实业流通股500万股,飞乐音响流通股165万股,申华实业流通股100万股,爱使股份流通股40万股。

8只股票的发行总量按面值计算仅2.6亿元,流通股总额不足7000万元。

  时至2011年,截至10月27日,沪深两市交易所共有20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6.67万亿,按2010年GDP总量401202亿元计算,全国资产证券化率已达66.5%。

  根据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A、B股)2063家,比上年增加345家,增长20.1%。

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2.4%、15.2%、16.4%和6.1%,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大幅增加,2010全年沪、深A股市场累计筹资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成为全球第一。

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筹资额居前三名,合计占当年国内A股筹资总额的一半。

创业板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117只,筹资932亿元,占当年新股发行融资总额的20.1%。

截至2010年年末,创业板上市公司153家,市值总计7365亿元,比上年末净增5755亿元。

  2010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54.6万亿元,同比多成交9647亿元。

年末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为2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8%,占GDP的比重达到66.7%;股票流通市值为19.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上世纪90年代轻工业大发展

  “气贯‘长虹’”股谚响彻市场

  回首中国过去2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轮牛市的主题都不同,而且,这个主题是伴随中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升级的。

  一说起上世纪90年代,“气贯长虹,纵深发展”的股市谚语让人记忆犹新,在四川长虹(600839)和深发展(000001)的带动下,市场掀起了以“绩优+成长”为主题的业绩浪,之后不断涌现了像深康佳(000016)、青岛海尔(600690)等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业绩优良高成长的上市公司。

此外,春兰、深科技是另外两个龙头。

从当时的牛股我们不难发现,家电及电子元器件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绝对主题。

  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因为大量的轻工业产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也就成为了行业振兴发展的前沿。

1979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革新改造优先,基础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及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轻工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确立“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方针。

由此,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转向发展轻工产品生产,为轻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构成,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

  同时,轻工业利用外资的形式更加多样,外资从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

  这一时期,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随着民营、个体和外资企业的加入以及轻工企业转制工作的深入,轻工行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非公经济的比重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经济主体。

  轻工行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完成了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行业率先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落实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要求,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出口快速增长,日益显示出外向型的经济特征。

这一时间段里,轻工业的规模以平均每年14.16%的速度递增,发展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经过这一大发展,市场供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轻工业产品品种由改革开放前的几万种增加到30多万种,市场上的轻工产品可谓琳琅满目。

商品供应量充足使“凭票供应”的时代一去不返,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产值、出口创汇、实现利税已分别占到或接近全国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税总额的1/3,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200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达到21524亿元;200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74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倍。

我国的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被公认为世界轻工业大国。

全世界80%的小家电、70%的鞋子都来源于中国。

我国从消费品供应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中国制造”也由此走向了世界。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轻工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批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竞争性行业,能否适应新形势,顺利度过五年过渡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几乎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同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行业全面实现了在市场化管理模式下运行。

《轻工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

  2006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58890亿元,与入世前的2001年相比,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分别增长了173%和172%,大大超过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轻工业结构得到优化,按国家统计局口径,轻工行业产品涉及19大类、72中类、137小类,产品数量达到约50万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消费品市场,产品还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亿万家庭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前,轻工业产品尚难满足国内需要,更提不上大量出口。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2007年,我国轻工产品累计出口2703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10.3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比1978年增长了128倍,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2.19%。

  不仅是轻工产品走向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轻工业企业也率先实现了“走出去”。

海尔在巴基斯坦建工业园,格力在巴西建生产厂,康奈集团在意大利开高档专卖店……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开店,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打响了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9.9%。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塑料制品、食品制造、造纸、家电、饮料、皮革、五金等8个行业总产值均达到6000亿元以上,合计占到轻工行业总产值的76.0%。

据海关统计,2010年轻工产品累计出口额355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

分行业看,塑料制品、家电、文体、皮革等7个行业出口额均超过280亿美元,合计占轻工出口总额的69.9%。

全年累计进口额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1%。

分行业看,食品饮料、塑料制品、造纸、日化、皮革、轻工机械6个行业进口额均超过42亿美元,合计占轻工进口总额的81.4%。

全年轻工行业贸易顺差为26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

  回归到资本市场上,由于轻工业涵盖子行业繁杂,我们无法准确掌握这一大门类从股票数量到股本结构的详细变迁,但我们可以从四川长虹一只股票,见微知著地大致了解其发展过程。

  四川长虹1994年3月11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从上市之初的总股本19818.23万股,流通股4997.37万股,发展至2011年三季度的总股本461624.42万股,流通股460927.36万股,实现了全流通。

17年间,经历了1993末期每10股送2.0股,1994末期每10股送7.0股,1995年中期每10股配2.5股,1995末期每10股送6.0股,1997年中期每10股配1.88股,1997末期每10股送3.0股,1999年中期每10股配2.31股,2009末期每10股转增5.0股和2010末期每10股转增2.5股,一共9次的股本扩张,总股本扩大了22倍。

总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3.3亿元(以上市首日开盘16.8元计算),到如今的118.18亿元(以2011年10月27日收盘价计算),扩大了2.55倍。

而以其在1997年5月21日达到的股价巅峰66.18元计算,当时的总市值最高达到了535.12亿元,比上市之初扩大了16倍。

  住房改革谱写新世纪开篇

  地产股黄金十年应运而生

  “房改”,可以说是贯穿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一项创举,房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近30年的时间,我国居民一直处于居者有其屋的状态;从1978年到1998年改革开放的20年时间里,我国主要解决的是居者有其屋的问题;到21世纪初,我们已经开始在居者有其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居者优其屋的更高目标。

  从行业发展脉络来看,1987年12月1日和1998年7月3日,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制度改革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日子。

1987年12月1日,在深圳落下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槌,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

  1998年7月3日,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又一个分水岭。

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个通知的下发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1998年以来的10年是天翻地覆的10年,是破除旧的住房制度,建立新的住房制度的10年。

  之后,1999年,央行下发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在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2000年2月,建设部宣布住房实物分配停止;2002年,国土部签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2003年8月31日,国务院18号文首次在国务院文件的层面,提出“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5年的17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28平方米,大幅度地提高了居住水平。

  从1999年至2010年这10年间,我国房地产和住房投资,以每年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的高速度增长。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997年第一次超过4亿平方米,1999年超过5亿平方米,2001年超过6亿平方米,2007年突破20亿平方米,到2010年已经达到了40.55亿平方米。

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不足200亿元,到2009年已上升至7.3万亿,这有利地支持了房地产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这个年份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当年房地产投资首次超过一万亿元,达到10106万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7670.9亿元和3.22亿平方米;2010年,房地产投资达到48267.07亿元,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52478.72亿元和10.434亿平方米;上述3项指标在7年中,分别增长了3.77倍、5.84倍和2.24倍。

房地产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7.44%上升至2010年的12.03%。

  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从2001年的每平米2226元,上升至2010年的每平米5029元,涨幅达125.92%。

  现在回想起来,也就是在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间,房地产市场开始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资产的升值而逐渐产生泡沫,为政府所重视。

2005年3月初,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2005年要“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从2005年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整。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并对此提出了八条意见(房地产业称为:

“国八条”)。

强调了住房价格稳定、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等内容。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再次提出八条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被业界称为“新国八条”。

新国八条,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强调了对房地产业的调控。

新老“八条”接踵而至,彰显了中央政府治理楼市偏高病症的决心。

新老国八条的推出目的不仅在治标,更在治本。

2006年5月,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提出了“90/70”政策,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必须占整个项目70%以上。

这个政策主要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以便保障房地产住宅产品构成更加合理。

  房地产上市公司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成长而整体综合实力增强。

2003年,沪深两市共有7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总和1764.9亿元,到2010年,沪深两市房地产公司达到120家,市值总和9436.8亿元,扩大了4.3倍。

  我们以连续蝉联房地产百强企业首位的龙头老大深万科为例,万科A在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亿元、利润总额8.3亿元、总资产105.61亿元,到2010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7.14亿元、利润总额119.41亿元、总资产2156.38亿元,3项指标分别增长了6.95倍、13.39倍和19.42倍。

  在资本市场里程上,万科A(000002)可算是首屈一指。

1991年1月29日作为最有资历的“老八股”之一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万科A(000002)上市之初的总股本仅4133.27万股,流通股2808.6万股,到2011年三季度,万科的总股本已达1099521.02万股(含B股),流通股1097353.38万股(含B股),实现全流通。

20年间,经历了1990末期每10股送2.0股、1991末期每10股送2.0股、1992末期每10股送5.0股、1993年5月增发4500万B股、1993末期每10股送3.5股、1994末期每10股送1.5股、1995末期每10股送1.0股、1996末期每10股送1.5股、1997中期每10股配2.37股、1998末期每10股送1.0股、1999末期每10股配2.73股、2002末期每10股转增10.0股、2003末期每10股送1.0股转增4.0股、2004末期每10股转增5.0股、2006年12月增发40000万股、2006末期每10股转增5.0股、2007年8月增发31715.83万股和2007末期每10股转增6.0股,一共18次股本扩张,总股本扩大265倍。

总市值从上市之初的区区6.14亿元(以首日开盘价14.86元计算),到如今的843.33亿元(以2011年10月27日收盘价计算),扩大了136.35倍。

而以其在2007年11月1日达到的股价巅峰40.78元计算,当时的总市值最高达到了2802.4亿元,比上市之初扩大了455倍。

 编者按:

昨日回望资本市场20年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里试图通过追寻前20年里,伴随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成长中崛起的领军股的演变,从轻工业和房地产的大发展和变迁中发掘它们与中国经济共同呼吸的成长脉络。

今日刊登的下篇试图从文化、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中探寻未来十年中可能产生同样具有时代烙印的大牛股踪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列出的方向只是基于可搜集材料的综合演绎,只是指出未来大牛股可能产生的阵营,并非该阵营中随便买一个就能成为大牛股——其实恰恰相反,某一行业频出大牛股,是惨烈竞争之后,以无数个同行业公司的消失为代价才脱颖而出的。

  中国经济成功率先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困扰,又不得不直面全球性通胀与欧美债的外围冲击。

在此背景下,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调降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将承担前所未有的重任。

因此,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消费概念鲜活地跃然于眼前。

其中涉及到的诸如文化、食品、医药、旅游等几大行业板块分列于消费的不同层级,值得留意。

  与此同时,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能源消耗,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因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高度。

  政策定调文化大繁荣孕育超常规发展十年

  文化消费处于消费的较高层级,是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进入全面小康型社会的建设阶段,从而使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了跳跃式发展。

今年,我国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说法是第一次,是前所未有的。

  回溯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论调可以发现,早在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文化体制改革就已全面推开,一些演出、出版等文化单位已经改制为企业,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有望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定位再一次获得确认。

  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会议将文化定义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在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今后要重点把握“四个加快”: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当年9月,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该《规划》为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其发布实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结合到资本市场来看:

该《规划》在政策措施方面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重点任务方面提到,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规划》付诸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时代赋予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年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要按照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可以想见,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已经为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来临。

  与此同时,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

2004年-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和23.7%,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

  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产电影年产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发展到2010的526部,国内票房从2003年的不足l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

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

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

  回到资本市场上看,由于传媒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行业内公司业绩普遍不错。

从今年中报数据来看,上半年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37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