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157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docx

伊宁市城镇规划基本资料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城镇规划资料

一、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一)、自然条件

1、地形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东经74°~85°、北纬42°~47°。

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

伊犁河上游为山区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

自伊犁村以下,进入横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岩石的康查盖峡谷中,然后又进入卡普恰盖峡谷,著名的卡普恰盖水电站即修建在此。

在最后一条支流库尔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剧扩宽,从萨雷耶西克特劳和陶库姆沙漠中穿流。

距下游l00km处,为多河汉和长满芦苇的现代三角洲(其面积大约有9000平方千米)。

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有3条自西向东逐渐收缩的山脉。

北为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山及伊连哈比尔尕山,南为天山南支哈尔克山及那拉提山,中为山势较低的克特绵山、伊什格里克山。

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与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特克斯河谷与巩乃斯河谷。

流域东西长约400km,东端为高大山体所封闭。

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约为海拔520m,东西地形自然纵坡高达11.2%。

为地形雨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述封闭、半封闭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东可抗拒来自哈密、吐鲁番等盆地的干热,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风沙的入侵。

2、地质

伊犁河流域,几大山系均为元古代与古生代地层,岩石类型主要由坚硬的石英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及华里西中晚期花岗岩等组成。

天然剥蚀轻微,侵蚀模数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输沙量均较小。

3、水文和水文地质情况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内陆河,又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河流。

上游有3条源流,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为特克斯河。

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汗腾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东流,进入中国,在东经82。

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与右岸的巩乃斯河汇合,北流汇合喀什河后始称伊犁河,西流150km霍尔果斯河汇人后又回到哈萨克斯坦,继续西流进入卡普恰盖峡谷区并接纳最后一条大支流库尔特河,然后流经萨雷耶西克特劳沙漠区,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雅马渡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盖)为中游,伊犁村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

伊犁河全长1236km,流域面积15.12万km2,年径流量1l7亿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国境内长约442km,流域面积约5.6万km2,水资源相当丰富,是中国新疆境内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位于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山与南支哈尔克山之间,是中国天山水资源最丰富的山段。

新疆集水区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3.5%;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已扣除从哈萨克斯坦流入的水量14亿立方米),占新疆地表径流总量19%;年均径流深268毫米,为新疆平均值的5.7倍,接近于全国年均径流深值。

在中国西北干旱区中伊犁河流域堪称相对湿润地区。

  伊犁河集水区可分4部分:

①特克斯河。

为伊犁河西源,亦为最大流,

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汗腾格里峰北坡,进入新疆后经昭苏、特克斯2县,在巩留县东北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

年径流量86亿立方米,主要产生于哈尔克山北坡。

②巩乃斯河。

为伊犁河东源南支,发源于和静县西北角安迪尔山南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向西穿过新源县境,至巩留县与特克斯河汇合。

③喀什河。

为伊犁河东源北支,源于天山北支南坡,向西穿过尼勒克县,至伊宁县雅马渡汇入伊犁河,年径流量39亿立方米。

④雅马渡以下共有小支流39条,共产生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

其中,北岸支流16条,共产生18亿立方米;南岸支流13条,共产生3亿立方米。

伊宁市境内主要有两大水系。

即有人民渠、北支干渠、团结渠和十多股泉水。

北支干渠和人民渠为伊宁市主要的两条灌渠。

人民渠引喀什河灌溉,经市区北部5公里处由东向西流过,在伊宁市境内流程为24.8公里,进入市区流量为14~15立方米/秒,出境流量为9-10立方米/秒(改建后进入流量为25-30立方米/秒,流出流量为20—25立方米/秒)。

人民渠及北支干渠灌溉面积9333.33公顷,占全市灌溉面积的70%,其余30%的耕地由团结渠水和泉水灌溉。

伊宁市内泉水较为丰富,从东至西有泉水十多处,这些泉水流向南北,水量大小不等,因而形成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水质比大河水良好的伊宁市的泉水系。

经查测,得其平均流量为6.85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2.16亿立方米,4—9月径流量为1.27亿立方米。

地下水的储量约为0.904亿立方米。

其所以能保持此储量,主要原因是补给来源较多。

北山沟的地表水年径流量为3.55亿立方米,渗漏的年径流量为1.881亿立方米,补给了地下水;人民渠、北支干渠等灌溉渠道渗漏的年径流量为0.703亿立方米,补给了地下水;以泉水形成的溢出带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16亿立方米,其余0.4亿立方米均渗入伊犁河排走。

泉水的利用率目前只有20%左右。

4、气象资料

伊宁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热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无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

冬季市区一般年份最低温≤-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带属内暖带(逆温层),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浅山地带最明显,1月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结束。

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频繁,易使上升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倒春寒每两年1次。

夏季炎热,平原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9℃~41℃,有稳定的炎热期,最热7月,平均温度在22℃~23℃。

秋季温度下降快,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于9月上旬出现寒潮和霜冻,农作物易受害。

冬季市区一般年份最低温≤-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带属内暖带(逆温层),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浅山地带最明显,1月份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结束。

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频繁,易使上升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倒春寒每两年1次。

夏季炎热,平原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9℃-41℃,有稳定的炎热期,最热7月,平均温度在22℃~23℃。

秋季温度下降快,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于9月上旬出现寒潮和霜冻,农作物易受害。

伊宁市全年日照时数为4443小时,因地理纬度偏高,生产季节4~9月,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可达2509小时,对长日照作物非常有利,特别是6~8月各月日照时数可达300小时,为喜温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太阳辐射全年总量为134.5千卡/平方厘米,80%的生产季节热量均在127.5千卡/厘米,温度≥O℃期间为112.444千卡/平方厘米,≥5℃期间为103.2千卡/平方厘米,≥10℃期间为9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总辐射量以生长季节最丰富。

全年生理辐射量为64.6千卡/平方厘米。

伊宁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是伊犁河谷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巴彦岱至界梁子牧场一带最丰富,全年农区平均温度为7.7℃~8.7℃,气温年变化十分明显,以1月最冷,7月最热,冬季最长,春长于秋,夏季最短。

 

显示▼隐藏▲伊宁市(1971-2000)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C(°F)

-2.1

(28.2)

0.2

(32.4)

9.0

(48.2)

20.4

(68.7)

24.8

(76.6)

28.5

(83.3)

31.0

(87.8)

30.4

(86.7)

25.8

(78.4)

18.0

(64.4)

8.7

(47.7)

1.3

(34.3)

16.3

(61.3)

平均低温°C(°F)

-15.0

(5)

-12.2

(10)

-2.5

(27.5)

5.8

(42.4)

10.2

(50.4)

14.0

(57.2)

15.8

(60.4)

14.1

(57.4)

9.3

(48.7)

2.9

(37.2)

-2.8

(27)

-9.5

(14.9)

2.5

(36.5)

降水量mm(英寸)

17.9

(0.705)

19.1

(0.752)

20.2

(0.795)

28.0

(1.102)

27.2

(1.071)

28.5

(1.122)

20.2

(0.795)

14.2

(0.559)

14.6

(0.575)

26.1

(1.028)

27.8

(1.094)

25.0

(0.984)

268.8

(10.583)

相对湿度(%)

78

78

70

55

58

59

56

54

57

66

74

78

65.3

平均降水日数

8.1

7.6

8.1

7.6

8.6

9.1

8.1

6.2

4.4

6.7

7.4

8.3

90.2

日照时数

159.7

170.9

213.8

252.2

291.5

299.6

327.4

316.0

274.8

213.8

168.6

145.7

2,852.0

来源:

中国气象局[7]2010年5月23日

(二)、历史资料

1、新中国成立之前

伊宁,清代称固勒扎。

战国至秦、汉初年,曾为塞人居地;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国版图,伊宁市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嗣后至唐朝初年平定东、西突厥后,曾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宋年间,属喀喇汗王朝;南宋时,属西辽王朝。

成吉思汗西征后分封诸子,属察合台汗国。

明末清初,蒙古准噶尔部称雄漠西,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伊犁河谷,伊宁成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会宗之地;到18世纪初,伊犁成为天山南北政治、经济中心,“西陲一大都会”。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金顶寺),故伊宁又称“固勒扎”。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惠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于1762~1780年在固勒扎先后修筑宁远城、惠宁城和熙春城。

清同治十年(1871),宁远被沙俄侵占,于光绪七年(1881)回归祖国。

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光绪二十二年,为伊塔道台驻地;1914年,改称伊宁县;1917年为伊犁道台驻地;1934年为伊犁屯垦使公署驻地;1944年11月,为伊犁三区革命临时政府驻地。

2、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为中共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2年5月23日,从伊宁县析置伊宁市,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区党委、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3年7月31日,伊宁市为新疆省直辖市;1955年7月,改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

1975年,州、地分设,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往奎屯市,伊宁市隶属伊犁地区管辖;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回伊宁市,伊犁地区建制撤销,伊宁市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

1985年1月,恢复伊犁地区建制,伊宁市又归属伊犁地区管辖。

2001年3月,伊犁地区建制再次撤销,伊宁市再次归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州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伊犁军分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司令部等中央及自治区单位驻地。

伊宁市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历史上的伊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繁华商埠。

1989年1月,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6月又被确定为沿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并在市区内设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连接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

二、社会经济资料

(一)、区域概况

1、资源条件

土地资源 伊宁市的土壤主要类型是潮土、灌耕土,其它还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土壤类型。

其中潮土及灌耕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绝大部分。

伊宁市土壤类型众多,不同的土壤与土地利用是不尽相同的,因而为伊宁市农牧业生产提供多宜性,为土地合理利用和改良措施提供多样性。

就种植业分析,灰钙土分布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较长,宜于种植多种作物,宜于冬麦区复播早熟作物;黑钙土肥力高,属温凉地带,宜于发展油料生产;而栗钙土则处于两个土壤类型之间。

就牧业生产分析,半荒漠、草原灰钙土是伊宁市牧业生产的春秋草场,亚高山草甸土则提供重要的夏草地,是畜牧业生产牲畜度夏长膘的好去处。

主要有温带半荒漠草原植被、亚高山草甸植被和隐域植被。

土地热量和水资源条件较为优越,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瓜果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矿产资源 境内主要有煤、石油、金、银、铜、铁、镍、铅、锰、铀、云母、水晶、石棉、石膏等。

农业资源 伊宁市农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伊宁市全年日照时数为4443小时,因地理纬度偏高,生产季节4~9月,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可达2509小时,对长日照作物非常有利,特别是6~8月各月日照时数可达300小时,为喜温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太阳辐射全年总量为134.5千卡/平方厘米,80%的生产季节热量均在127.5千卡/厘米,温度≥O℃期间为112.444千卡/平方厘米,≥5℃期间为103.2千卡/平方厘米,≥10℃期间为9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总辐射量以生长季节最丰富。

全年生理辐射量为64.6千卡/平方厘米。

伊宁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是伊犁河谷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巴彦岱至界梁子牧场一带最丰富,全年农区平均温度为7.7℃~8.7℃,气温年变化十分明显,以1月最冷,7月最热,冬季最长,春长于秋,夏季最短。

畜牧业资源 伊宁市草场总面积7.9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7.2万公顷。

中夏草场2.8万公顷,鲜草量150~350千克,冬草场1.1万公顷,鲜草量90~150千克,春秋草场3.9万公顷,鲜草量80~150千克。

市境内春秋草场分布在海拔700~3500米之间,春秋场载畜量9.9万只标准畜,中夏场12.24万只,冬草场3.9万只,利用率88%。

草场类型主要有半荒漠草原草地、草原草甸草地。

牲畜种类有马、驴、牛、绵羊、山羊、猪等,家禽有鸡、鸭、鹅等,经济动物有伊犁马鹿、水貂、大白兔、水老鼠、旱獭等。

2010年全市牲畜年末存栏总头数20.1万头,增长0.1%,牲畜繁殖成活率104.12%,牲畜出栏率95.1%,提高5.3个百分点。

肉类总产量:

10419吨,其中牛羊猪肉总产量8953吨,较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0799吨,较上年增长5.9%,禽蛋3450吨,较上年增长21.6%,全市畜牧业产值22015万元,增长8.3%。

林业资源 2010年,伊宁市平原区森林资源由中部平原人工林和伊犁河谷次生林构成。

平原区林地总面积5916.47公顷,其中人工林4956.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83.78%;国家公益林959.67公顷,占16.22%。

人工林资源主要集中在灌溉方式为主的人工绿洲区,河谷次生林分布在伊犁河流域。

林种类型有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一般用材林、果树林、其它经济林等六种类型。

经济林均为平原人工林。

果树林优势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桃类、红枣、杏、核桃、李子、葡萄、酸酶,其它经济林为桑树。

主要木材种类有杨树、榆树、柳树、果木等;林产品加工业主要有果制品加工(果脯、果酱、罐头、果汁、饮料等)、木材加工(板材、胶合板、刨花扳、家具制作等)、野生动物产品加工(鹿茸、中成药、保健品加工)。

有苗圃地17.54公顷,培育苗木的种类有杨树、柳树、苹果树、杏树、桃树、槐树、杉树、松树、柏树等。

观赏花卉主要有月季、榆叶梅、贴根海棠、丁香、枫树等,苗木种源有乡土树种、内地及南方高档观赏花木,常规造林苗林自给自足。

 野生动植物资源 2010年,伊宁市野生植物主要以河谷(滩)次生林为主,约959.67公顷,沿伊犁河北岸呈带分布,其中有林地(纯林)125.07公顷,占河谷次生林总面积的13.03%;疏林地32.2公顷,占3.36%;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520.73公顷,占54.26%;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227.6公顷,占23.72%。

树种有沙棘、杨柳、野沙枣、大叶小蘖、蔷薇等。

北部山区有600公顷的自然林资源,品种有野杏、苹果等。

养殖动物有天山马鹿、鸽子、骆驼、肉鸽、珍珠鸡、麝香鼠,市动物园内养有鳄鱼、虎、熊、狼、猴等,还有鸟类,主要用于观赏。

水利资源 伊宁市的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

地表水可分为人民渠水系、北山沟泉水水系两大水系。

北支干渠和人民渠为伊宁市主要的两条灌渠。

人民渠引喀什河灌溉,经市区北部5千米处由东向西流过,在伊宁市境内流程为24.8千米,进入市区流量为14~15立方米/秒,出境流量为9~10立方米/秒(改建后进入流量为25~30立方米/秒,流出流量为20~25立方米/秒)。

人民渠及北支干渠灌溉面积9333.33公顷,占全市灌溉面积的70%,其余30%的耕地由团结渠水和泉水灌溉。

市内泉水较为丰富,从东至西有泉水10多处,这些泉水流向南北,水量大小不等,因而形成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水质比大河水良好的伊宁市的泉水系。

经查测,得其平均流量为6.85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2.16亿立方米,4~9月径流量为1.27亿立方米。

地下水的储量约为0.904亿立方米。

其所以能保持此储量,主要原因是补给来源较多。

北山沟的地表水年径流量为3.55亿立方米,渗漏的年径流量为1.881亿立方米,补给了地下水;人民渠、北支干渠等灌溉渠道渗漏的年径流量为0.703亿立方米,补给了地下水;以泉水形成的溢出带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16亿立方米,其余0.4亿立方米均渗入伊犁河排走。

泉水的利用率目前只有20%左右。

伊宁市有着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

伊犁河人民渠、团结渠的地表水年径流量14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贮量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达1万立方米,是著名丰水区。

目前利用的水量不足天然地表水资源的三分之一,约有135亿立方米流出国境,开发潜力很大。

伊犁河水流量大,流速急,落差大,电能蕴藏量达600多亿度,超过10000千瓦的开发点38处,装机总容量可达316万千瓦,每年可发电150亿度以上。

伊宁市水域丰富,属富营养型水体,以渔场为主体开发的水产业养殖面积约2925亩,养殖鱼种有鲤、鲫、鲢、鲈等六大类,以东方真鲤、镜鲤、伊犁腹鲤等为特产鱼种,产于伊犁河的鲤鱼及鲶鱼等,堪称美味佳肴,商品价值极高。

(2)、周围居民点概况

2004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伊宁县达达木图乡和潘津乡划归伊宁市管理。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萨依布依街道、墩买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赞其街道、都来提巴格街道、琼科瑞克街道、艾兰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8个街道办事处和巴彦岱镇、英也尔乡、汉宾乡、塔什科瑞克乡、喀尔墩乡、托格拉克乡、克伯克于孜乡、潘津乡、达达木图乡、园艺场8乡1镇1场,下辖46个行政村、89个社区居委会。

(3)对外交通联系

(二)社会结构

1、人口结构

民族

人口

比例

汉族

675,150

32.42%

维吾尔族

566,774

27.22%

哈萨克族

469,634

22.55%

回族

244,706

11.75%

东乡族

41,289

1.98%

锡伯族

27,139

1.3%

蒙古族

26,624

1.28%

柯尔克孜族

14,739

0.71%

乌孜别克族

4,903

0.24%

满族

2,689

0.13%

撒拉族

2,638

0.13%

其他

6,292

0.29%

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43万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471462人,增长2.7%。

其中非农业人口319718人,占总人口的67.8%;其中男性233779人,女性237683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

0.98。

全市共有3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32998人、汉族164567人、哈萨克族21384人、回族3509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34.9%、4.5%和7.4%。

全市人口出生率10.46‰,死亡率1.77‰;自然增长率8.69‰。

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9.96%。

2、城镇建设与管理

伊犁州各县按照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程序,开展了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察布查尔县、霍城县的县域总体规划已于2009年批复实施,其他各县的县域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中。

伊犁州直现有12个独立建制镇、79个乡、656个行政村,累积编制完成独立建制镇总体规划11个,编制覆盖率91%;累积完成乡总体规划60个,覆盖率75%;累积编制完成行政村建设规划410个,覆盖率62.5%。

伊宁市将投资3.55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山东路、上海城规划路、军垦路、东梁街等道路都将焕然一新;投资1625万元实施57公里农村公路及潘津乡客运站建设工程;首府“花城”特色将进一步彰显;“五一”前伊宁市人民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样一个个印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报告中的黑字,都将使首府城市面貌发生更多喜人的变化。

  去年,首府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规划建设和管理并进,强化功能和扩大规模并重,投资7.16亿元,重点实施了南市区、火车站片区、市委政府新片区、解放路片区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工程,城市基础功能日益完善,首府市民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益处。

  在伊宁市今年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工作报告中,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水平、农村交通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计划。

  城市规划、城乡路网都更完善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伊宁市规划局将在5月底前,完成伊宁市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上报;7月底前,完成伊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上报,另外还要完成乡镇场总体规划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

在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路网中,不仅有主要街道,还有阿合买提江路延伸段、南市区片区光明街等45.2公里背街小巷道路的建设。

  今年,伊宁市将按照“拉开大框架,拓展新空间,改善大环境”的新思路,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与完善伊犁河谷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三)经济资料

【基本情况】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7.24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63.25亿元,增长13.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36.9%、61.6%;拉动GDP总量分别增长0.2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9.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4.9∶28.8∶66.3变化为2010年的4.8∶28.7∶66.5。

其中工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1.8%。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型发展态势。

按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0518元(折合3098美元),比上年增长12.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6.2,较上年增加5.6个百分点。

全市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5,下降0.5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6.5,增加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716万元,增长5.8%,实现农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5.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57元,增加1367元。

全市耕地面积1.5280万公顷,种植业产值51277万元,增长5.0%,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