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085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31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docx

北京版高考语文专题四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题信息

年份

选文

体裁

题号和分值

考点分布

预测热度

2018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4—16,12分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2.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

3.对诗歌评论的分析和运用

★★★★

2017

王维《晓行巴峡》

五言排律

15—17,12分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2.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辨析

★★★★

3.对诗歌意象的分析

★★★

4.对诗歌感情抒发方式的分析

★★★★

5.诗歌的比较阅读

★★★★

2016

陆游《西村》

七言律诗

15—17,12分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2.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

3.诗歌的比较阅读

★★★★

2015

苏轼《醉翁操》

16—17,19

14分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2.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察

★★★★

3.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

★★★★

4.诗歌的比较阅读

★★★★

2014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五言律诗

14,11分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

2.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察

★★★★

3.对诗歌评论的分析和运用

★★★★

 

分析解读  总评:

诗歌部分是语文考试变化较多的部分,在更加注重传统经典的语境下,增加考查的难度和广度,文本体例并非学生熟悉的唐宋诗词,题材内容方面也不尽是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将会更常见;更注重诗歌与现实的结合及鉴赏能力的应用;诗歌鉴赏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也会是一个新的创新。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文本选材多样化

唐诗宋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素材,但应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作家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应更多地关注作家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例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表达隐逸主题的诗。

考查能力综合化

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歌语言、表达技巧”“传统文化基本常识”“背诵”等。

比较与辨析的鉴赏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例如,2018年第15题考查了“诸葛亮上表出师”“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

2017年北京卷第16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比较鉴赏,第17题将《晓行巴峡》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相结合进行比较鉴赏。

2015年北京卷将苏轼的《醉翁操》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比较阅读。

除了要求对文本内容做到准确理解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

对背诵内容的深入理解,不是考查照本宣科的机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品的精髓。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2018年第16题考查了对词论的理解能力,2014年考查了对诗论的运用、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对前人的评述发表看法及评价,不仅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理解,还考查考生运用诗论信息分析文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与名著阅读的融合

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

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分析解读  

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考查范围

高中必背古文23篇、诗词曲22首。

考查内容

重在“理解和运用”,对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表现手法、艺术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考查。

考查形式

(1)理解型默写填空。

(2)隐形考查。

例如,2014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第13题,“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考生能够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

(3)比较阅读。

与文言文、诗歌鉴赏进行比较阅读的考查。

例如,2016年北京卷第18③题与诗歌鉴赏结合,“《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

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真题典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

D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

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审题关键: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涉及的考点有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等,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仔细揣摩。

命题方式: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

“要新诗准备”领起“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三句,据此可知C项正确,“正梅花万里雪深时”描写的是未来,D项中“怀念过去”不准确,应是展望未来,因此此题选D。

审题关键: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龙吟虎啸”“和缓”“结合具体词句”。

解题关键:

“龙吟虎啸”,是豪放派词的特点之一,可理解为豪放、豪迈、大气、有气势、宏大、雄奇、激越等;“和缓”,可理解为柔和、平和、缓和、细腻、温情等;“结合具体词句”,应该引用词句并加以分析。

【考点集训】

1.(2018北京朝阳期末,14—17,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4)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的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些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

(3)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6分)

答: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①       ,②        ”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用“③      ,④     ”,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苏轼《赤壁赋》里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是“⑤       ,⑥        ”。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⑦       ,⑧       ”,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的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 

(2)C

(3)①描写的内容不同:

《鹧鸪天》写的是夜雨后第二天散步的情形,《定风波》写的是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里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散发着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里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

《鹧鸪天》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以及短暂的闲适和愉悦;《定风波》体现了词人看淡身世浮沉、人事变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词人的旷达洒脱。

(4)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夫人之相与 ④俯仰一世 ⑤哀吾生之须臾 ⑥羡长江之无穷 ⑦四时之景不同 ⑧而乐亦无穷也

2.(2018北京海淀期中,15—18,1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 ①问遗:

赠与。

②绍缭:

缠绕,装饰。

③拉杂:

折碎。

④妃呼狶:

象声词,长叹声。

⑤晨风飔:

晨风,鸟名;飔,疾速。

⑥高:

同“皓”,东方发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叫声,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2)“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

下列诗句中没有借用饰物表达情感的一项是(3分)(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

绾臂双金环。

(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3)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情感变化各不相同,请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句子是:

“        ,         。

” 

②“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③“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盎然生机。

 

答案 

(1)B 

(2)D

(3)(要点)《有所思》中的情感变化:

由气愤到伤感,最后无奈。

《诗经·氓》中的情感变化:

先怨恨,后悲伤,最后释然。

(4)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③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方法集训】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3)题。

(10分)

水仙子·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

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②,盐堆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 ①三千界:

佛家语,这里形容广大无边的世界。

②袁安舍:

用“袁安卧雪”典,据《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

安曰:

‘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后以“袁安舍”代指雪中贫士之门户。

③党尉:

党进,北宋时期人,官居太尉,一到下雪天,他就躲在家里饮酒作乐。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

第五句的“噤”字指心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

袁安的宅舍被雪覆盖,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覆盖像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2)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强化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元曲和唐代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请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4分)

答:

 

 

 

 

 答案 

(1)B 

(2)C

(3)(示例)《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在纯粹地咏物。

而《对雪》是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琼枝。

诗人想到如果此时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站在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结尾一句,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

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过专题

【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

答:

 

 

答案 

(1)D 

(2)A

(3)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2.(2018北京,17,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

”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

“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 

③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

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

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      ,      ”。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答案 ①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②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③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④(示例)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3.(2017北京,15—18,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

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

“披绣闼,俯雕甍,      ,      。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 

答案 

(1)C 

(2)B 

(3)《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4)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③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4.(2016北京,15—18,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

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答: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

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

 

答案 

(1)A 

(2)B

(3)相同点:

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4)①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2015北京,16—19,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题。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

山顶光秃。

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