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3191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docx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委托单位:

海南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

评价单位: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1.03·海口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建设区分为凤凰镇和吉阳镇(田独镇)2个片区,凤凰镇片区涉及水蛟村、妙林村、新联村、羊栏村、槟榔村和南岛农场6个行政村(农场),该片区经纬度坐标为:

N18°17′25″~19°25′05″,E109°25′05″~109°28′40″;吉阳镇片区涉及大茅村和中廖村2个行政村,该片区经纬度坐标为:

N18°19′10″~18°23′14″,E109°36′27″~109°39′10″。

项目区范围4051.88hm2(合6.13万亩),区分为2个片区,其中,凤凰镇片区1843.54hm2,吉阳镇片区2208.34hm2。

项目建设中将扣除不参与整理的连片林地、高速公路、水库等占地,本次土地整治面积2939.00hm2(4.41万亩),整治后新增耕地量为239.13hm2(合3586.95亩),新增耕地率5.90%。

项目区土地整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土地整治工程:

对适宜平整的耕地进行平整,对零星分布的低效园地、林地进行整治,对其他草地与裸地进行开发;农田水利工程:

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及其建筑物等;道路工程:

修建农村主干道、田间道和生产路;村庄整治工程:

包括村庄道路硬化、修复排水沟、新建人行桥、机耕桥等。

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地表水

大茅水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三亚河(水蛟溪)汤他水库—金鸡岭街断面除粪大肠菌群指标超标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Ⅲ类标准,妙林村断面的粪大肠菌群指标评价指数为2.40,超标倍数1.40倍;总体来说,三亚河汤他水库—金鸡岭街断面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水源池水库水质能满足Ⅱ类标准要求。

2.2地下水

水液村温泉点位氟化物超出Ⅲ类标准,超标倍数2.58倍。

抱龙村、羊栏村、红花村、闽光砖厂点位的地下水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说明地下水水质情况总体良好。

2.3环境空气质量

2个监测点位除风塘村的PM10监测值略有超标外,最大超标倍数为0.2,其余监测项目评价指数均小于1,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中的一级标准。

PM10监测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受当时海棠湾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扬尘的影响。

2.4声环境

文门小学和文门村委会的昼间、夜间的声环境达到1类(昼间55dB(A),夜间45dB(A))标准要求,说明项目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声环境质量良好,均满足1类标准要求。

2.5土壤环境质量

凤凰镇羊栏村、西瓜村和吉阳镇大圆村3个监测点的pH均<6.5,重金属元素含量监测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现状偏酸性,重金属符合标准限值要求,土壤质量现状良好。

2.6生态环境现状

2.6.1植被调查

(1)植被概括

由于深受季风、海洋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冲刷、土壤类型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评价区植被类型较简单,分布有常绿季雨林、人工混交自然和半自然群落等天然植被群落,以及隆缘桉林、坡地作物(槟榔、橡胶、椰树、香蕉等)、木本果园(芒果、荔枝等)、农田作物等人工植被群落。

(2)植被组成成分分析

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类鉴定分析和统计,该区域有维管植物389种,隶属78科。

其中蕨类2科,4种;裸子植物1科,1种;被子植物75科,38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287种;单子叶植物13科,97种)。

这一地区主要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占73.78%,单子叶植物占24.94%,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较少。

在种类结构上,森林群落优势种科的植物非常突出,如:

大戟科(19种)、蝶形花科(19种)、桑科(11种)、茜草科(10种)、菊科(11种)、茄科(11种)、旋花科(13种)、莎草科(22种)、禾亚科(46种)等。

本项目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名木古树。

(3)植被景观资源评价

评价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农业生产和村庄住宅区,植被类型多样,占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平原区农田作物,坡地和小山包主要为槟榔、芒果和桉树林,村庄旁边为人工植被混交群落。

评价区较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分布广泛的槟榔园和芒果园。

村庄附近的人工混交植被群落对维持农村居住区良好的小气候环境、预防台风、保持水土起到非常重要的防护作用。

2.6.2动物调查

(1)动物组成

通过实地动物调查、走访和文献资料查询,本项目评价区及周边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13目46科。

在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大型野生动物的出没,说明该区域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大型野生动物的良好生境已经不复存在,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已经大大缩小,生存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胁迫,因此动物种类和数量大大降低,特别是哺乳动物的数量很少,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大山雀、禾花雀、乌鸦、草莺、鹡鸰、伯劳等鸟类。

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

(2)动物群落组成

项目评价区位于海南省南部平原、低丘地带,该区在动物地理区系上属于海南岛亚区沿海低地省成分,动物群落组成上可分为湿地动物群落、人工林动物群落、灌草丛动物群落以及村落动物群落。

2.6.3农业生态

(1)土壤肥力及类型

项目区土壤主要有砂页岩砖红壤、浅海赤土地和花岗岩砖红壤三个土类,其中砂页岩砖红壤面积最大,为2212.75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4.61%;浅海赤土地和花岗岩砖红壤面积分别为1313.66和525.47hm2,分别占项目区面积的32.42%和12.97%。

本地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吉阳镇大茅村、中廖村和凤凰镇的新联村以北。

浅海赤土地主要为沙质土,土层深厚,疏松、散粒状结构,肥力较差,主要分布在凤凰镇的羊栏村、妙林村和水蛟村等。

(2)农作物类型及耕作制度

项目区种植的作物为水稻、反季节瓜菜和经济作物。

项目区的水稻田耕作制度:

水稻—水稻—菜地;旱地耕作制度:

菜—经济作物。

2.7污染源调查

项目区周围地表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

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方式调查项目区域主要地下水污染源,根据调查成果目前项目区内主要地下水污染源为农业活动,主要为人们从事农业活动时产生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凤凰国际机场对凤凰镇片区内的人口集中居住点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根据《三亚凤凰机场总体规划飞机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报告》(2009年12月)预测,水蛟村、妙林村、新联村、槟榔村、羊栏村及羊栏小学等9个敏感点在2020年-2035年均将受到凤凰国际机场的噪声影响,超标量约10dB以上。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水土平衡分析

项目区可供水量2488.69万m3,大于需水量,在灌溉保证率90%下,水资源是可以满足灌溉需求的。

(2)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生产污水水主要为施工所需砂石料加工、混凝土拌、冲洗、浇筑以及土地平整、灌排水管道的开挖、填筑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以及部分沟渠清淤产生的余水,该部分污染物为主要为SS;类比资料表明:

施工废水中悬浮物经沉淀等初步处理后,悬浮物浓度急剧降低,可以进行回用,不会对水体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施工机械和车辆的清洗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设置隔油池处理回用于生产,尽量不外排,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用于周边的农业灌溉、果园灌溉或村庄植被灌溉。

由于项目范围广,实行分区施工,相对来讲,每个施工区的污水量较小,经处理后回用不外排,预计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

(3)运行期

凤凰镇片区灌溉回归水以面源形式进入水蛟溪和六罗水,最终进入三亚河;凤凰镇片区灌溉回归水最终进入大茅水。

经预测,三亚河总氮增加值为0.0008mg/L,增加值占水质标准浓度的0.05%,总磷浓度增加0.0001mg/L,增加值占标准的0.03%;大茅水总氮增加值为0.0121mg/L,增加值占标准1.21%,总磷的增加值在0.0132mg/L,增加值占标准的6.60%。

项目建设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不大。

根据分析可知,项目的实施大大节约了单位农田的灌溉用水,同时也减少了的农田灌溉退水。

3.2地下水

(1)施工期

本项目为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期主要施工内容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保持工程及村庄整治工程的建设,施工污水经过处理后回用,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

(2)运行期

项目区内的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的施用、农田的灌溉以及畜禽粪便的堆放等方面。

项目区内经过土地整治后,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渠用地及田间道路用地有所增加,自然保留地有所减少。

在化肥、农药亩施用量及施用化肥、农药种类不变的情况下,耕地面积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项目区内化肥、农药的使用总量,由于项目对灌、排水渠进行改造,节约了单位农田的灌溉用水,也减少了的农田灌溉退水,减少了灌溉排水的下渗;同时项目配建喷滴灌系统,可有效降低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减少肥料用量,提高植物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农田灌溉对地下水位及水质变化的负面影响。

3.3生态环境影响

3.3.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1)施工期

从现状调查分析,田间整治工程大都在田间进行,不占用林地,只有田间主道需砍伐路边原有的少许树木,主是桉树、苦楝树竹子,客土覆盖取土在丘陵的甘蔗地里,结合土地平整进行取土,不影响到陆生植物,其它工程新增耕地工程在施工期局部铲除一些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为斑茅、芒,飞机草为主的草地这些植物是常见种,所以对物种的影响较小,对陆生生态的影响不大。

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铲除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生物量总损失量约为40695.00t。

农田防护工程是在田间道路单侧、水泥道路两侧种植防护林,在施工期挖树坑时破坏原有的一些植被,这些植被都是杂草类,是零星种植,陆生植物的影响不大。

村庄整治工程内容主要是村庄道路硬化、修复排水沟,新建人行桥、机耕桥、涵管等,在整治过程中将铲除一些原有的植被,这些植被都是杂草类为主,村内乔木不会砍伐,因此总体上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不大。

(2)运行期

本项目建设完成进入运行期变成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对陆生植物基本不产生负面的影响。

间接影响表现在工程完成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3.3.2动物

施工期间,项目建设区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上,鸟类和哺乳动物表现最为明显,适应人为干扰能力较弱的类群在物种组成和数量上会出现一定的减少和下降,多数物种都是适应人为干扰能力较强的类群,因此项目施工不会改变该区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

故在施工期间,注意那些适应人为干扰能力较弱的动物类群的活动范围和规律,尽可能减少施工造成的影响。

运行期,项目区连成片的水田和旱地基本格局仍旧保持施工前的状态,物种组成和受到的干扰仍然一致,因此动物类群不会改变或受到影响。

由于灌溉渠、排水渠的建设,施工后,水面增多,与水关系密切的动物类群会被相应的吸引过来,因为动物群落组成上,会出现局部地区涉禽类种类增多或个体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原有分布的动物种类仍旧保持不变。

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在运行期和施工期,基本动物生境格局没有本质的差别和变化,因此动物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3.3.3对区域陆生生态完整性影响分析

工程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物种多样性及协调性,进—步提高区域的生物量和生产水平,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区域生态的完整性影响小。

3.3.4水土流失预测

(1)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林草植被面积为982.86hm2,其中耕地面积646.22hm2,草地、废弃坑塘、裸地、农村居民点等面积46.10hm2,园地、林地面积201.17hm2,田间、村庄道路面积89.37hm2。

根据工程施工规划及土石方调配原则,本工程土石方在各个工程区内平衡,不产生弃渣。

临时剥离及回填表层腐殖土129.24×104m3。

如果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982.86hm2,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1794.32t/a。

(2)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土地平整工程区和田间道路工程区,水土流失发生时段为施工期。

(3)本工程实施后,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从水土保持角度看,本工程的兴建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因素,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3.3.5土壤环境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内的土壤环境会受到一些不利影响,但有利影影响占主导地位。

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原来造成土壤环境恶化的因素将弱化,利用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建设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提高单位水土资源的产出能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过大压力,使土壤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保障项目区内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6农业生态环境影响

主体工程施工期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主要为占地影响,在施工期间这土地将不能进行农业耕作。

其它工程施工期在旱季施工,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不大。

施工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农田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大多在搁闲期进行,作物对农业的产出量影响不大,而项目建成后,将增加耕地239.13hm2,捉高粮食产能1434.78t/季(按每季亩产400kg大米计算),对农业的产值增加是显著的。

本项目进入运行期后,将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对农业产业总体结构改变不会很大,总的产业结构还是保持目前这种格局,而对产业结构内部将有一定的改变。

土地综合整治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产量的提高,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以解决吃饭为主的粮食作物比重将有所下降,经济作物比重将有—定的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完善,农业生态结构的斑块将由原来比较种植作物多样化变为相对大面积及品种的单—化,对农业生态结构产生—定影响。

3.4景观格局

土地整治项目使区域内其他草地、内陆滩涂斑块消失,园地斑块数目、面积均减少,耕地板块面积变大,数目变少,分布更加集中。

沟、渠、路、防护林的修建对原有大斑块进行了分割,使斑块数目增加,斑块类型多样,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加。

田间灌排渠系的完善和生态防护林网的建设使廊道总长度、密度、连通度增加。

田块合并和沟渠路林的重新布设,使农田景观格局发生了改变,用地类型减少。

3.5社会环境

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建设可以完善区域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对田间道路的修建,增加了田间道路硬化长度,提高了田间道路通行能力;对田间生产路优化配置,提高了道路通行质量,满足田间耕作和管理要求;通过增加设施农业投入,完善设施农业区道路密度,构筑了新型农业发展平台,有利于项目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立。

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民对土地投入与产出结构,进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促进项目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

通过对农村道路、人行桥、机耕桥的建设,可改变道路宽窄不一、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滞水难排的现象;通过对农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减少污水对环境、地下水体、土壤的污染,也可减少疾病的传播;通过对路旁、宅旁、水旁的生态绿地建设,可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持水土,美化村庄,充分展示乡村风光。

3.6环境空气

拟建项目施工期的大气污染物有扬尘、燃油废气。

其中以扬尘为主,主要来自于田间道路工程(含田间道、生产路)、土地平整等过程中,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和可逆的,施工结束后环境影响随之消失。

在运行期,拟建项目本身基本上不产生污染物,但由于机械化的增加,农业机械将产生少量的污染物,但由于比较分散,且排放量较小,运行期对周围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7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对周围村庄的声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随之消失。

运行期农业机械作业时产生一定的噪声,但这些噪声是间歇性的,只有耕作时使用,平时不使用机械,水泵布置在泵房内,经基础减振、建筑隔声、墙体吸声后噪声得到大幅度减少,因此对乡村声环境影响很小。

3.8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可以回收利用的要充分的进行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本工程建设不设专门的弃渣场、取土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并运送到附近垃圾填埋场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

运行期项目区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后对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4规划符合性分析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本项目属于该鼓励类中的“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因此本项目建设为国家鼓励类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2)工程实施后预计农田总面积1568.94hm2(2.35万亩),新增耕地239.13hm2(3586.95亩)以上,将有力贯彻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5环境保护措施

5.1污水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施工生产污水经过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管理人员营地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绿化。

(2)在规划区内推广科灌制度;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使用农用薄膜,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品种和数量;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5.2生态保护措施

(1)教育施工人员注意严格保护好施工用地范围以外的林木植被,禁止乱砍滥伐、肆意践踏林木草被及耕地。

(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处置工程弃土弃碴,弃方应堆放规则,杜绝任意向农田、河道弃土。

(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范围。

(4)平整土地的土方应尽可能平衡,减少占用农田和林地,各施工场地必须及时恢复植被或农用地。

(5)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禁止猎杀野生动物。

(6)加强对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有效管理。

5.3土壤污染保护措施

采取科学的耕作、灌溉和管理制度,土地平整工程对现有耕地耕作层进行剥离收集,收集的表土层堆放于周边的耕地上,待土地平整后用于覆土,保持了土壤的肥力。

5.4水土保持措施

土地整治应分区分片依次施工,避免全面开花造成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土地平整工程区,合理安排工期,并尽量做到分区分块挖填平衡,减少弃渣量;田块平整、田埂修建避免开挖面、线过大过长,而产生长时间的裸露,应做到分区分块平整,及时开挖及回填,及时修建田埂,从而起到有效挡护;工程开挖、填筑需避免雨中施工;表土剥离应集中堆放。

田间道路工程区,对于新建道路,施工前需清理施工范围内的表层土,表层土清理采用推土机推松、并推运至附近工程用地范围内临时堆存。

表层土堆存位置周边采用人工装土编织袋防护。

施工时开挖边坡采用稳定边坡,采用草皮护坡的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填方路段,填筑时分层碾压,坡面采用干砌石或种草防护;在道路开挖边坡的开口线以外5m处修建排水天沟,将水引到天然水道或排水边沟,在道路靠山体一侧修建排水边沟,排水边沟可通过涵洞或涵管与天然排水系统相连。

工程施工完成后,除了保留进场道路与永久公路结合部分外,临时施工道路将按照原地类类型复垦为耕地或植树种草。

5.5景观保护措施

减少和充分利用挖填方,搞好绿化,美化景观。

5.6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加强环境管理,采取洒水、及时清运弃土等措施防尘、抑尘;加强对施工燃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可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5.7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1)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使用先进的、噪声小的机械设备;大型固定施工设备应在其进气、排气口设置消声器;高噪声设备尽量远离村庄;在施工场地边界或产生噪声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性声障(如高围墙)等,可把噪声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2)运行期采取低噪声水泵;对水泵的基础做减振处理;采取隔声窗,在泵房周围种植乔灌草的绿化隔离带。

5.8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1)施工期土地平整开挖产生的石方等固体废物不可随意堆放,可直接用于修建沟渠、田间道路,部分用于平整土地填低洼地,上层覆土作为耕地。

施工期对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收集后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处置。

施工营地生活垃圾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送到海口市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置率100%

(2)运行期生活垃圾经统一分类收集后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置(具备一定条件的可进行堆肥),处置率100%。

5.9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本项目环境保护一次性投资为1329.04万元(含主体工程中有环保功能的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79%。

6公众参与

通过在网上的两次公示,均未收到公众的意见。

在项目区所在地向公众发放公众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公众中赞成该项目建设的支持率达到100%,说明绝大部分公众对本工程的建设是认可并期待的。

7总结论

海南省三亚市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要求,注重提升耕地数量、质量及农田灌溉保证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项目区范围4051.88hm2(合6.08万亩),参与土地整治面积2939.00hm2(4.41万亩),整治后新增耕地量为239.13hm2(合3586.95亩),新增耕地率5.90%,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经济发展,更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项目的实施过程将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将针对生态、施工噪声、水环境、环境空气等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会导致区域环境质量的明显降低,公众对该项目的实施是赞成的,只要落实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可将项目实施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环境可接受的程度,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工程建设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