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2950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docx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

2005年高考语文考纲变化解读及第二轮复习建议

市高三学科指导小组

一、考纲变化解读

  今年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以“粗线条”取代了往年的“细划线”,给予自主命题省份更多的自主权,即实行自主命题的省份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国家考纲规定的大致的范围内,对考纲进行“再说明”,明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赋分值。

  今年考纲的三点变化为:

(1)取消考试内容中的*号;

(2)写作部分表述有微调;(3)取消试卷结构及样卷。

这三个变化加大了高考自主命题权的下放,此举将进一步打破“一套题、一个答案”选拔人才带来的尴尬,以激发高校选拔人才的活力及实现选拔标准的多元化。

  具体变化及解读

1.取消考试内容中的★号部分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语文考试大纲取消了考试内容中的*号部分(*号内容即为当年高考不考的内容)。

这说明去年规定的不考内容将正式列入今年考查的范围。

今年取消了*号的内容包括四点。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和国别;(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古代诗文阅读: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和用法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取消*号从表面上看,是国家考试中心将高考的考查内容范围扩大了,学生要复习的东西多了、任务更重了,但实际上此举只是为了让自主命题的省份有更大的考查范围的自主选择操作权,即自主命题的省份可在国家考试大纲划定的考试内容范围内,针对各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省对考纲的了解及教学实际情况自行再划定出考试范围,命制高考题。

所以,对于教师和考生而言,目前的复习还是应按既定的步骤来进行,不要因为*号取消而盲目跟从,但在复习时也应有所涉足。

2.写作部分表述有微调

(1)在去年的考纲中,写作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今年的表述调整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这是因为在高考实际操作中,话题作文、情景作文和标题作文等都有“体裁不限”的说明,既然体裁不限,考试中就必然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各种文体,“四文”之说已经无法概括现有的各种体裁形式,所以,加上“其他体裁的文章”一语,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也表明考纲留给了学生选择文体的更多自由。

鉴于这种情况,考生不仅要熟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体,而且要适当地了解其他文体的写作特点,不妨尝试一下其他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

这样既有助于写作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助于个性的张扬。

复习时不必只局限于“四种文体”的枷锁内,可以大胆地展现写作文体的个性。

但值得考生注意的是,无论写哪一种文体,都必须符合该文体的规范,“四不像”的文体在高考中是得不到高分的。

(2)今年高考写作在要求上仍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在发展等级的“深刻”一条中,“观点具有启发性”的表述代替了“启发作用”。

“启发作用”要求较低,意为表达的观点对阅卷者有一定启发即可,不一定要求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而“启发性”则要求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其要求更高一些,这样的用词表意也更准确一些。

另外,2004年有些省份提高了作文发展分的比重,由10分变成了20分,这一点也要引起注意。

因此,考生应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社会现象深入本质,探讨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多关注史例事实,通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展示个人见解;多关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共性认识。

考生可以多做些话题辩证分析、情景发展反思等作文强化训练。

  3.取消试卷结构及样卷

  在以前的考试大纲中,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内容包括考试的方式(闭卷、笔试)、题型及是否分卷(如Ⅰ、Ⅱ两卷)、阅卷方式、考试时间等,为高考搭起了大致的框架。

今年的考试大纲中取消了试卷结构及样卷,对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及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不再作出具体规定,这就意味着今年自主命题的省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试卷结构进行改革或重组。

关于试卷内容。

高考语文命题势必在“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下凸现各省特色,在内容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加大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已成定局,而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解读文章,提升写作能力仍是高考语文重中之重。

关于题型。

往年的题型示例,是将历年来的高考典型试题进行重组,其所选例题体现了当年试题思维模式的大致方向,教师可以此调整学生复习步骤和重点,并可以此编写模拟题以供复习。

今年取消题型示例则为了给予自主命题的省份更大的操作空间,各省的命题可对考生的思维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在题型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三点:

1、今年的题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关注有价值的题型,这一任务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收集去年自主命题省份广为称赞的题型,以命题的考查点对学生加以引导。

3、命题的走向必定是沿着课改方向推进,即重视人文精神、阅读个性、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强调试题的开放性(即不求答案唯一)和选拔性。

关于题量与赋分。

往年的考纲会规定各个题型的题量及赋分值,但今年的考纲取消了这一规定。

自主命题的省份可自行分配题型的题量及赋分值。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题目数量逐年减少(从32道小题减到25道小题);客观题的分值在减少,主观题的分值在增加。

增加主观性试题并不意味要降低高考的信度,因为这一措施是建立在各省采用计算机阅卷,对主观题评分误差有了适当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的试卷结构调整,从考试的结果看,试题的区分度也未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第二轮复习建议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首先提供两段资料:

1、2004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答卷情况。

据统计,语知和大阅读低于全卷5—10%的百分点,语用有下降趋势,文言文,古诗,默写没有及格,作文每年都在70%,高于全卷5—10%的百分点今年偏低。

鉴于04年高考的试卷答题情况,何永康和俞旭初都认为05年的高考会适当降低难度,会有一定的改革,特别是在作文上。

2、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对2004年命制的四份全国卷评价报告中的一段话:

今后高考语文命题应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

语言能力的考查应继续保持基础性和综合性。

譬如对对子,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阅读考查应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作文题,应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其他的补充方式,测试考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

话题作文应继续坚持"三自"方针,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发展水平的空间。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语言基础知识题。

1.语音。

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

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

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

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因此,这一题型将继续成为2005年的命题方向。

2.字形。

字形一般在词语中考查,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

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如2004年辽宁卷。

字形题之所以得分率不高,与部分考生基础不扎实、对字形问题似是而非是分不开的。

许多考生在记忆字形时采用孤立地死记词语的办法,没有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比如“融会贯通”一词,有些考生总是将“会”与“汇”混淆,其实只要记住“会”为领会之意,就不会将它和“聚集、汇合”的“汇”混在一起。

3.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3部分内容:

正确使用虚词、实词和实词中的成语、熟语等。

高考一直很重视对词语的考查,特别注重检测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该考点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考查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至少2题,有时甚至3题。

从近几年的命题看,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从关联词语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表明高考对各类虚词使用规范性的重视,对同义、近义词的考查更注重语言材料的生活化,重视检测考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成语的考查则将范围扩大到熟语,传递了重视生活中鲜活语言这一信息。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熟语。

熟语的考查,实际上在2003年已潜入Ⅰ卷字形考查之中,2004年15套试题中有七套在字形中考查了熟语,有两套在成语中考查了熟语。

以此推测熟语在Ⅰ卷中考查的可能性更大。

全国卷(甘肃等地卷)22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熟语运用,

备考熟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搜集常用熟语。

(2)了解熟语特点。

(3)区分熟语的感情色彩。

考生还要注意,解答熟语题时,不要在区分熟语类别上纠缠不清,关键是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将其放在试题设定的具体语言环境来思考,这样对选出正确答案大有帮助。

5.标点符号。

2004年除北京、上海卷外,全国卷和其余省市的高考卷都恢复了对正确使用标点的考点,鉴于2004年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所以最近两年此考点仍会是检测的范围之一。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综合性和技巧性,—是试题综合性考查几种标点;二是融标点使用、句意理解和语言表达于一体。

2004年恢复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后,重点考查了句号、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等。

纵观2004年15套试卷的命题特点与隐含信息,2005年标点的考查除采用选择题外,还有可能采取另外两种命题方式:

一是像北京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文言文的句读中考查。

一是像福建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语言运用中与简明、得体题一起综合考查。

6.病句。

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

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

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

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此外,还有指代不明,虚词使用不当等等。

这些地方都要夯实基础。

在反复训练后要引导考生避免出现机械答题、不问语法的现象。

  

7.语言应用表达题。

语言运用,是命题者倾注心血较多的—块领域,历年考题都有创新。

句式变换、语言连贯、扩展压缩、仿写考得最多。

语言运用题的命题可归结为5句话:

分值平稳性、题型文化性,2005年考题变化会适当加大。

选材趋时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如自然、环保、社会、科技、文化、传统、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命题时首选的材料。

能力的综合性,测试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将是命题的重要取向,今后试题中单纯考一种知识或语言能力的题目将会减少。

价值的人文性,一是材料选择的人文性标准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关切,对世界风云的观览,对科技发展的展望,对人类未来的关怀材料都将受到重视;二是测试能力的人文性标准透过考题来表现价值观导向,符合语言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文素养的呈现。

以前那种只注重形式的考法会逐渐消失。

语言连贯。

基本方法有三点:

一是保持话题前后一致;二是合理安排语序;三是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

语言得体。

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制约语言的因素(根据对象、场合等);二是掌握语言得体的技巧(感情色彩、书面语与口头语、敬辞和谦辞等)。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家母”应该用来称呼对方的母亲。

这项测试,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检测,平日考生应加强自身修养,读一读《礼仪大全》这部书。

扩展语段。

关键在把握好所给词语或语句表达的情景,扩展时,千万不要偏离语境。

压缩语段。

关键在准确概括出所给语段的全部要点,并能分清这些要点的主次。

考查的要点比较全面,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仿句。

近几年中仍然延续过去的命题思路,即运用一两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排比、比喻最多)进行句式仿写。

这种题型包含两个考察点:

一是修辞方法,二是句式运用。

题型仍然采用表述题的形式。

因为这种考试形式,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检测学生的思维方法,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仿句题中越来越凸现出来的对哲理思辨能力的考查。

仿句不会再出现为仿而仿的题型(如2002年仿句题),出现的题型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2004年江苏卷的仿写就很有代表性。

另外仿写题中的写春联、补写、写串台词、在天气预报之间加入文句等题型属于新创题型,05年高考江苏卷中借鉴的可能性很大,在以后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

另外,2004年的公益广告、新闻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也要引起注意。

2005年图文转换题目亦有考查的可能。

图文转换题,是要求考生根据图表数据获取信息,并用文字表述结果的一种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自95年出现过以来近几年高考很少出现这种题型,所以命题机率较大。

应对形势发展,语言运用复习中,要着重培养三种能力:

①审题能力。

答好语言表达题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审清题目,题目的显性要求一目了然,重要的是要能从例句中读出隐性要求。

对仿写类的题目,我们要多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训练审题的能力,使仿写做到不光形似更能神合。

②语言组织能力。

语言表达题对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规范要求很高,要想获取高分就必须具备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复习中,我们要勤于练笔,注重将答案落到纸上,注重锤炼语言。

比如,词语的选择,语句的衔接,修辞的运用,关联词语的搭配,前后的照应等都要训练,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逐步提高答题能力。

③哲理思辨能力。

这种能力在仿句题的解答中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仿句题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考查考生语言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能发现司空见惯的微小事物身上具备的深远精神;要求考生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要求考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个性化的哲理思考。

8.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考查将可能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以选择题或配伍题的形式出现;二是放在古诗词鉴赏中以小题形式综合考查。

考查内容,将可能以时代、国别、体裁为主,代表作的识记可能性很小,否则,将加重考生的负担。

9.名句名篇。

要把基础篇目作为重点,避免生僻语句,坚持文体的多样化。

先秦两汉散文、唐宋诗词、元人散曲和杂剧中的精彩段落,仍应是默写题考查的重点。

从2004年高考答题情况看,古代散文的背诵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考生对诗词的背诵比较重视,但忽略了散文的背诵。

题型:

①直接填空;②意向性默写,即给出相关内容的提示,要求默写出原句。

10.修辞方法。

重在修辞方法运用的考查,基本上在三类试题中运用,一是古诗鉴赏,一是现代文阅读,一是句式仿写。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古诗鉴贵。

古代诗歌鉴赏,有专家认为难度会有所下降。

综观2004年的试题,诗入题10首,词入题5首。

很明显,选材已由前三年的唐诗拓展到宋词。

2005年很可能将加大宋词的考查力度,甚至可能涉及元曲。

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眼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但语言、感情考得最多,这是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所在。

一般一道题要涉及到2-3个方面,选取作品主要有描景、思乡、吊古、抒怀、边塞诗等,情感基调主要是忧郁、慨叹、伤感等。

2005年在问题设置和命题方向等方面,可能将有所变化:

注重基础性,坚持开放性,开放性的题目最符合古代诗词鉴赏的特点,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人文性,考生要注意古典诗词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观,特别要注意古代情感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

可设置一个题,侧重考查表达技巧或内容鉴赏,也可适当分解,第一题侧重于对词句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文言阅读。

综观2004年的15套试卷,仍以史传为主,但除从二十五史选材外,选材范围已有所扩大,广东省的文言试题就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体裁上也有所突破,湖南省的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苏轼的散文《放鹤亭记》。

这意味着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将突破选材、文体限制,因考点选材。

文言文复习重点首先应该放在词汇上,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文言词汇量的多少;其次,要重视翻译训练,文言文要加大难度也只会在翻译上。

翻译要把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的最大可能是在翻译中作为“采分点”体现,当然,也不排除直接命题的可能性。

三、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1.现代文阅读

(一)

有些人把其称为“信息阅读”。

文本是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着眼于考查从多个角度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一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发挥着其他试题难以替代的选拔功能。

从试卷结构看,2004年大部分省市都放在第二题,但北京则放在第四大题,2005年可能出现两种结构并存的情况。

阅读此类文章不外乎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推断文意三个目的。

1.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信息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掌握五种技巧:

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考生还要了解命题思路。

命题者设“障”,一般都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研究上。

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就是引用文章时只截取一句或几句的意思,而不顾及全篇内容。

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答案C。

C项说: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

“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就是将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概念偷换或转移。

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

(3)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就是把原文中没有的内容说成有。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8题的C项“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原文只是提到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却并未从正面具体说明弹劾黑斯廷斯的原因。

况且下文又提到“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

(4)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是绑在一起,让人费解。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

“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

(5)时间错位

例如,2003年高考试题(北京卷)《蓝蝶》一文中的第9题,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A项说,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效。

文中有关蓝蝶仿生的研究,第三自然段说得十分清楚“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而不是“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把“将来时”说成是“过去时”。

2.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的阅读,所选文章大都是现当代有定论的名家名作,以现代作家为主。

内容涉及家乡、山河、树木、怀人、忆旧、咏物、读书、快乐等。

考查角度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不能排除以微型小说命题的可能,辽宁省考的纪伯伦的(“认识自我”),就是一篇外国小说。

复习中要在概括性训练和分析鉴赏上花功夫。

考生做此题的最大问题是:

用自己的想象来代替作者的观点。

一般说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有鉴赏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阅读目的不同。

由于阅读目的不同,因此阅读的方法、步骤也不同。

考场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属于功利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鉴赏性阅读,有其特殊的阅读步骤和方法,对此我们要加强研究。

其步骤如下: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

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

哪些是较难的?

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

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有关。

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

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

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

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

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

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

有两点提示:

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

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

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有些考生失分多在于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因此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是现代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的一环,还要注意答题规范的训练。

四、作文

要加强应试作文的研究和训练。

(一)应试作文的特点。

何教授指出,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有三个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批改时间不同。

平时作文,老师一般花5至10分钟看一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平均120秒看一篇。

在班上,语文老师对学生比较熟悉,批阅较仔细,而高考则不同,因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阅卷老师平均120秒看一篇作文。

因此,高考作文绝对不能弯弯绕,要刺刀见红,不能搞含蓄。

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摔掉琵琶,一开始就亮相。

作文开头第一段、第二段,考生就要把看家本领拿出来,让阅卷老师刚看就叫好。

有很多尖子生的作文考不过普通生,原因就是太弯弯绕,没有做到一开头就切入主题。

何教授打了个比喻,高考作文不是“需要慢慢品的碧螺春”,它是“二锅头”,要让阅卷老师看第一眼就感到有劲。

  第二,高考作文容易在构思和选材上撞车。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选择坚强、战胜脆弱”,结果,有10万考生选择了“考试”,作文内容都是紧张复习,考分出来后,老师叹气、同学嘲笑、父母责骂,然后,面对痛苦,我选择坚强等。

高考作文撞车后,考生原来可以拿高分的,结果只能拿中等分。

  第三,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大超过了平时作文。

不少考生,高考审题只有1到3分钟,匆匆下笔,容易跑题。

有一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在考题里添加了关键词,提示考生务必联系自己,写一写自己。

结果,仍有七八万考生只写他人不写自己,严重走题。

综上所述,应试作文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