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2323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山镇地质报告ME.docx

金山镇地质报告ME

综合地质报告

学号:

1006091213

姓名:

孟星浑

指导教师:

魏玉帅、陈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6月12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2

第二章地层和构造分析………………………………………………………3

第三章地质构造演化史……………………………………………….…….8

第四章结语……………………………………………………………………..…9

附件:

1、联合地质剖面图

2、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当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作为地球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与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组合方式,运动状态,及其动态演变不仅是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是人类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本次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是对本学期相关知识的总结,是对前期构造实习,地质地貌的综合练习。

这需要我们熟练地质学基本知识,灵活运用构造地质的读图方法。

进而建立对地质学初步认识,为暑期周口店实习及将来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金山镇比例尺为1:

1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由于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的难度。

我们只能根据某些山峰高度粗略计算出剖面图对应高度。

从河流的分布及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为山峰,最高峰为渚峰1800米。

在图区的东北角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在东南区发育一条河流。

通过图例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质年代,层序和接触关系。

浏览地质图概略的认识到金山镇相关地层分布和地貌特征并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析背斜向斜,断层。

整个过程花费时间较多,颇为紧张。

联合地质剖面图5个小时,金山镇地质纲要图4个小时,地质报告3天。

第二章地层和构造分析

第一节:

晚古生代构造层

1)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地质年代从D2至K2。

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最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一、泥盆纪地层:

分布为该地区东南角,范围较小。

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

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

二、石炭纪地层:

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

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

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地层产状为40度。

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

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

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

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产状为5度至8度。

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2)褶皱

1、f1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

2、f2金山镇—背斜褶皱是:

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

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

南部有一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

在A-B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40°-45°,东侧岩层倾角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

f4褶轴北端止于K2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

3、f3诸岭背斜:

分布于诸岭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

长约8000米。

宽约900米。

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

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55到80度,为倒转背斜。

南东翼有断层F5通过,并发育有构造窗,构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叠统泥灰岩。

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

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

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4、f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

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3)岩浆岩

分布在图区东北角,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陵庄附近,有两期岩体侵入。

出露面积约5平方千米,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4)断层

F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

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

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F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

位于奇峰、雨峰南东向,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800米。

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

上盘为f4奇峰——雨峰背斜,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75度。

下盘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倾角30度。

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800米。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被两条平移断层F3和F4错断。

断层形成年代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3奇峰平移断层:

位于奇峰南东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1600米。

为右行平移断层。

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350米。

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F4雨峰平移断层:

位于雨峰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与F3平移断层平行,图内全长约2100米。

为左行平移断层。

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为350米。

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F5逆冲断层:

位于诸岭南东向上,走向为北东——南西向。

图内全长约为2000米。

倾向北西,倾角20到25度。

上盘为f5背斜,岩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上、下二叠统灰岩及中、上石炭统灰岩,岩层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

下盘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倾角为80度。

断层的北东向上的下盘侵入有花岗岩体,并被后期侵入的斑岩岩脉切割。

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1600米。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

发育构造窗及飞来峰,构造窗和飞来峰由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组成。

形成年代为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之间。

第二节中生代构造层

1、三叠纪地层:

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

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

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产状为80度和45度。

2、侏罗纪地层:

缺失。

3、白垩纪地层:

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

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

岩层倾角为8度。

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岩浆岩

仅在西部有斑岩侵入,规模不大,斑岩侵入到白垩系各层,形成时期在上白垩统k2以后。

第三章地质构造演化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

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

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该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

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1、D2—P2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

2、T1与T2,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

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

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

3、在T2-T3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

4、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

5、K2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

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

,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

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

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四章结语

本次综合地质学作业是我感触颇多,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我满脑子都是浆糊,根本无法下手。

更别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质环境,形成过程。

各种各样的问题摆在面前,自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看书,查资料问同学,感觉像是搞革命,特心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正因为一步一步把整个作业做完,才让我领略的地质学的魅力,从最初的枯燥无味到现在的别有风味,这不仅带给我专业知识的精深,开阔的思维更加带给我对地质学的热爱。

让我不在畏惧地质类的知识,更加有信心能学好做好。

个人觉得要学好综合地质学,需要赋予更多实践,作为一个理科生厚厚的文字本身就让人厌倦,加上各种各样的地质学术语更让人难以接受。

只有在一次次看见那个石头触摸它接近它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才知道水晶是这个样子,石墨原来没那么黑。

才知道家乡的高地原来曾经沧海。

才能真正的爱上这门地质学艺术,才能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

鉴于读图出现的问题我建议多增加实习课或者读图作业的机会。

因为总感觉老师讲得读图技巧当天还会不久就忘了,但又不能向普通知识那样看书复习。

在此我感谢帅老师的悉心教导,陈曦老师不动声色的幽默,同学的热情讲解,使我对地质学的认识日渐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

1、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朱志澄。

2综合地质学地质出版社王根厚王训练余心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